智能眼镜:2025年WAIC“百镜大战”背后的技术竞速、商业化挑战与“iPhone时刻”的深层追问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2025年,智能眼镜正从技术探索期迈入商业化深水区,资本热潮与市场出货量激增预示着其作为AI硬件新入口的巨大潜力。然而,在WAIC“百镜大战”的繁荣表象之下,行业正面临技术同质化、高退货率以及缺乏“杀手级应用”的深层挑战,其能否实现如智能手机般的“iPhone时刻”,将取决于能否真正融入用户日常并解决核心痛点。

当前产业格局分析

2025年,全球人工智能技术仍在以惊人的速度迭代,而AI硬件作为大模型落地的关键载体,已然成为资本竞逐的“新风口”。睿兽pro数据显示,2025年5月,中国一级市场人工智能行业融资事件高达87个,其中,人工智能硬件以42个投融资事件高居细分赛道榜首1。OpenAI以65亿美元大手笔全资收购AI硬件公司,更印证了这一趋势。在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AI硬件取代了单纯的“大模型参数竞赛”,成为“场景化应用较量”的核心舞台,智能眼镜板块尤为引人瞩目。

从市场数据来看,智能眼镜正经历爆发式增长。艾瑞咨询报告显示,全球AI眼镜出货量从2023年的34万台跃升至2024年的234万台,并预计到2028年将触达两千万量级1。中国市场同样表现抢眼,AR眼镜销量在2024年达到28.6万台,预计2025年迎来新的销售高峰1。阿里“夸克AI眼镜”的入局, Rokid、XREAL、李未可、Hailiday等一众厂商的“看家”产品齐亮相,以及小米、三星、苹果等巨头纷纷宣布进场,共同勾勒出智能眼镜蓬勃发展的产业图景。

当前智能眼镜产品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以Rokid Glasses、李未可LAWK View旅拍版和夸克AI眼镜为代表,旨在部分替代智能手机功能,集成拍照、音乐、AI语音聊天、实时翻译等能力,强调日常实用性。另一类则以XREAL One Pro和Halliday AI眼镜为重心,更侧重于显示效果,致力于提供沉浸式的视觉体验。这种分化反映出厂商在探索用户核心需求时的不同策略,但共同指向了对“下一代超级硬件入口”的争夺。

技术竞速与创新瓶颈

智能眼镜从“比拼起跑速度”的音频/拍摄眼镜,迅速转向对“AI显示眼镜”(即AI+AR眼镜)的集体押注,期望借此实现行业的“iPhone时刻”。这背后是对产品形态、交互体验和核心技术参数的全面重塑与提升。相比传统AR眼镜,AI+AR眼镜对轻量化、日常化外观、强续航、高自由度以及无眩晕感提出了更高要求,这直接驱动了上游供应链的技术革新。

核心部件的竞争尤为激烈。在芯片层面,高通骁龙AR1芯片成为主流选择,但厂商正通过集成低功耗协处理器(如夸克AI眼镜的双芯设计)或采用炬芯科技等芯片(如Halliday)来平衡大算力与低能耗。图像传感器方面,索尼IMX681(1200万像素)占据主导,部分拍摄型眼镜甚至达到1600万像素。然而,光学显示模组才是决胜未来的关键战场。多数产品采用“MicroLED+光波导”方案,但XREAL的自研新一代光学引擎X Prism通过结构优化实现了更广视场角(57°,相较前代提升38%)和IMAX般超宽屏显示1。Halliday则另辟蹊径,采用Gyges Labs的DigiWindow技术,直接在视网膜上成像,并隐藏光学模组,实现了“隐形显示”,彻底颠覆了传统显示逻辑1

值得注意的是,雷鸟X3 Pro的出现标志着智能眼镜正步入“性能内卷”的新阶段。它不仅集成了基础AI功能,还搭建了AI Agent商店和安卓虚拟机系统,甚至能运行抖音、王者荣耀等复杂应用,并搭载了全球体积最小的全彩Micro-LED光引擎和RayNeo光波导技术,实现了“全彩显示”,被誉为刷新了AR眼镜显示效果的天花板1。这些技术突破昭示着智能眼镜正从单一功能设备向具备强大计算、显示和交互能力的平台演进。

商业化路径与用户心智

尽管技术竞速如火如荼,但智能眼镜的最终成功仍取决于其商业化落地能力和能否真正赢得用户心智。RayBan Meta的成功为行业提供了宝贵启示:它并非以极致“AI”取胜,而是以“眼镜”的姿态——轻量化(49克)、时尚设计、亲民价格(不到3000元),以及实用的拍摄、音频、语音助手等功能,成为2024年销量冠军(占全球AI眼镜销量的95%)1。这说明,在现阶段,产品形态的日常化和满足用户基本需求比尖端科技感更为重要。

摸着“Meta”过河,成为许多国内厂商的策略。Rokid Glasses销量已达30万台,小米AI眼镜开售三天即达2万+销量,专注AR的XREAL ONE首发即突破1万台1。这些数据表明,以手机功能替代为切入点,并控制成本和价格的产品,更容易在初期市场中获得认可。

然而,商业化之路并非坦途。小米AI眼镜曾被曝退货率高达40%,闪极科技也遭遇供应链问题导致发货延期,严重影响了用户口碑和销量1。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产品同质化,芯片、图像传感器等核心部件的选择趋同,导致各家产品在基础功能上差异不大。这使得智能眼镜难以形成独特的竞争壁垒,也难以培养用户持续佩戴的“黏性”。XREAL创始人兼CEO徐驰直言:“现在的AI眼镜更像是一个5岁小孩的智商,还没有让消费者每天持续佩戴的黏性。”1 这句批判性的论断直指核心:当前产品多是功能的堆砌,而非真正意义上的颠覆性体验。

迈向“iPhone时刻”的深层挑战

智能眼镜行业能否迎来自己的“iPhone时刻”,成为继智能手机之后的下一代计算平台,是一个深刻的哲学思辨命题。这不仅仅是技术规格的堆砌,更是对人机交互范式、信息消费模式乃至社会生活形态的根本性重构

首先,技术上的突破必须实现无感化与深度集成。 当前产品在重量、续航、散热、光学畸变等方面仍有进步空间,而Halliday的视网膜成像技术、雷鸟X3 Pro的全彩Micro-LED显示则指明了未来方向:真正“隐形”且“无摩擦”地将数字信息叠加于现实世界之上。这将模糊物理与数字的边界,使信息获取和交互变得如呼吸般自然。

其次,需要真正的“杀手级应用”来激发用户需求。 目前的智能眼镜功能大多是手机功能的延伸,或偏向娱乐显示。要实现“黏性”,需要开发出只有眼镜这种形态才能实现,且能解决用户核心痛点或带来全新体验的应用场景。例如,无缝的AI Agent实时环境感知与增强、即时跨文化交流、基于物理世界的增强现实协作等,这些是智能手机无法提供的沉浸式、上下文感知型体验。这需要软件开发者、内容创作者与硬件厂商紧密协作,构建一个全新的应用生态。

再次,社会伦理与用户接受度是不可回避的挑战。 智能眼镜内置摄像头带来的隐私担忧、以及其可能对社会交往模式产生的深远影响,都需要提前思考并建立完善的治理框架。佩戴眼镜的行为在公共场合的接受度、数据透明化与用户控制权等问题,都将影响其大规模普及。

最后,资本驱动的快节奏与产品打磨的耐心之间的矛盾。 在“iPhone时刻”到来之前,行业需要经历漫长的技术沉淀、用户教育和商业模式探索期。高昂的退货率和同质化问题,正是市场在急速扩张中暴露出的“成长的烦恼”。企业必须沉下心来,以用户为中心,从根本上解决痛点,而非简单地跟随潮流。这需要投资界保持长期主义的耐心,共同培育一个真正成熟的产业生态。

智能眼镜的未来,不只是关于一片小小的镜片,更是关于我们如何看待世界、如何与数字信息互动,以及如何构建一个更加智能、更具深度的“具身智能”未来。其“iPhone时刻”的到来,将是技术、商业、社会与人文思想深度融合的产物。

引用


  1. 直击WAIC:让用户排长队体验的智能眼镜,今年究竟有什么新东西?·连线insight·窦文雪(2025/7/31)·检索日期2025/7/31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