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Meta祭出“钞能力”王炸,豪掷2.5亿美元天价Offer,只为24岁AI研究员Matt Deitke。这波操作不仅刷新了打工人的认知上限,更让全网都在问:这哥们儿到底有啥“超能力”?AI人才战已经卷到“NBA巨星选秀”模式,科技巨头们不惜血本,只为抢占未来“超级智能”的制高点!
在AI圈这场日益白热化的“军备竞赛”中,Meta最近可真是打出了一记**“王炸”**,直接把全球科技圈都给看懵了。这手笔有多大?大到让你怀疑人生:他们竟然为一位年仅24岁的AI研究员Matt Deitke,开出高达2.5亿美元的薪酬包,这简直就是刷新了行业纪录,连华尔街精英看了都得“瑞思拜”!1
想当初,这位年轻人刚从华盛顿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项目退学,正和朋友们捣鼓一家初创公司。结果呢?Meta的掌门人——小扎(马克·扎克伯格)亲自打电话来“求贤若渴”。这待遇,直接拉满了“求贤若渴”的天花板。
一开始,Meta给出的Offer是四年1.25亿美元。嘿,这小伙儿竟然还“不识抬举”,婉拒了,表示想继续创业搞事情。结果小扎不乐意了,亲自出马,上门“三顾茅庐”,直接把价格翻了个倍,干脆利落加码到四年约2.5亿美元,据说第一年甚至就能兑现1亿美元现金!1
这下Deitke也懵了,赶紧找圈内大佬们取经。结果,他那位初创公司Vercept的CEO直接在社交媒体上“凡尔赛”了一把:
“明年准备去Matt的私人岛上团建。”1
好家伙,这不就是传说中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Meta这波操作,简直把AI圈的“内卷”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这哥们儿何许人也?凭啥值2.5亿?
然而,消息一出,整个Hacker News论坛都炸锅了。不少业内人士,包括一位名叫bbminner的网友,都表示“黑人问号脸”:
“我原以为这种薪酬是留给真正的‘巨擘’,比如 Jeff Dean 这样的顶级技术专家,或者那些深谙 AI 商业模式的高管(比如 CEO)……但这位年轻人到底特别在哪?他并不是‘顶级运动员’级别的存在。我查了下他的学术背景,说实话,并没有什么令人惊艳的地方。大概能当个二流大学的助理教授——当然这也很了不起,但远远不足以支撑2.5亿美元的报价。”1
这质疑声,简直是道出了无数“打工人”的心声:同样是搞AI的,为啥我的月薪还在原地踏步,人家就直接“年入2.5亿”了?!
那么,这位Matt Deitke到底是谁呢? 他确实是博士肄业,不过他在西雅图的艾伦人工智能研究所(AI2)期间,主导开发了一个名叫Molmo的项目。简单来说,Molmo是个**“多模态聊天机器人”**,啥叫多模态?就是它不仅能理解文字,还能看懂图片、听懂语音,把这些信息融会贯通,然后给你一个答案。是不是听起来有点像科幻电影里的那种“高阶玩家”?1
Molmo的“独门秘籍”在于一套名为PixMo的全新数据集。这套数据集厉害在哪儿呢?它不仅仅包含常规的图像描述,更创新地引入了“人类语音描述”和“二维指点数据”,让AI能更精准地理解视觉信息,甚至能通过非语言信号进行交互。这玩意儿,被认为是未来视觉语言模型(VLM)在虚拟和物理世界互动的**“杀手锏”**。
去年,Deitke又和AI2的同事们创办了一家叫Vercept的初创公司,目标是打造能“自主行动”的AI Agent,简单讲就是让AI像个真人一样,自己上网冲浪、完成任务。这家小公司目前才10来号人,但已经拿到了前Google CEO埃里克·施密特等大佬投资的1650万美元。1
虽然Molmo项目确实踩在了“多模态AI”这个热门赛道上,结合了自建数据集和现有大模型,看起来是个很“扎实”的工程项目。但质疑者依旧不买账,bbminner就直言:
“我认识一些在大厂做类似工作的非常有才华的人,他们中的许多人拥有更深层的理论理解和经验,领导的团队也更大——而他们的薪酬上限也不过是 100 万到 200 万美元(这个估算已经非常慷慨了)。”1 “一个博士肄业生,学术履历中规中矩,在一个‘1.5线’实验室做了个相对普通的项目(多模态大模型和智能体,当然听起来挺潮),然后创业……我真的尽量不想显得酸,祝他好运吧。但这是否也说明,如今在人才争夺上的尺度已经严重失衡了?”1
这话说得,虽然有点“酸”,但确实道出了许多人心中的困惑:这2.5亿美元,到底买的是什么?是技术实力,还是一个“未来的可能性”?
AI圈的“NBA选秀”:这钱真的不烫手吗?
不管争议有多大,Deitke这2.5亿美元的天价Offer,无疑是给全球AI圈的薪酬体系来了一次**“重磅炸弹”**,直接把行业人才争夺战的激烈程度,明晃晃地摆在了台面上。
这薪水高到什么程度呢?《Ars Technica》直接拿历史上的“顶流”科学家们来做对比,结果发现Deitke简直是“一骑绝尘”:
- 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1943年年薪约1万美元,折合今天才19.1万美元,是Deitke报价的零头再零头!
- IBM前CEO托马斯·沃森(老):1941年身为最富有的企业高管,折合今天也才1180万美元,不及Deitke年薪化报价的四分之一。
- 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1969年收入折合今天约24.5万美元。而Meta的顶级AI研究员,只需要三天就能赚到这笔钱!1
甚至连“信息论之父”克劳德·香农,当年在贝尔实验室的“黄金年代”也只拿着相对普通的薪资。以前研究主管和技术员的收入差距大概是12:1,现在在AI领域,这个比例简直成了个“笑话”。
正如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家David Autor所感叹的:“当计算机科学家能拿到职业运动员的薪资时,我们已经迎来了‘书呆子复仇记’的最高潮。”2 没错,这已经不是普通的招聘,这简直就是一场科技界的“NBA选秀”!
从2012年多伦多大学三位学者以4400万美元“打包加盟”Google,到2014年微软研究部门负责人Peter Lee将世界级深度学习专家与NFL顶级四分卫的身价相提并论,AI人才的价格就一路狂飙。而ChatGPT横空出世后,这股“涨价潮”更是达到了顶峰。
现在,那些二十出头的AI研究员们,手握亿级合同,甚至组建了“非正式顾问团”,玩起了**“球员经纪人模式”**,互相通气,比拼报价,简直不要太会“搞事情”!
更可怕的是,跟NBA有“工资帽”限制不同,Meta、OpenAI、Google这些科技巨头们,财大气粗,竞价简直**“无上限”**。Deitke拿到的2.5亿美元,比NBA巨星库里最近的四年合同还要高出3500万美元!1
为了精准挖人,小扎甚至制定了一份“人才清单”,专门锁定那些有AI博士学位、顶尖实验室经验和关键贡献的“潜力股”。据说,这些“上榜研究员”还在Slack和Discord上建群,互相分享Offer情报,简直是“情报共享联盟”!
面对Meta的“钞能力”,OpenAI也坐不住了,被迫调整策略。他们的首席研究官Mark Chen表示:“我们确实会反向报价(counter offer)”,但不会像Meta那样“疯狂”,因为“想在OpenAI工作,你必须相信OpenAI的未来价值”。1 这话听着,似乎是想用“情怀”来对抗“金钱诱惑”,也不知道效果如何。
Meta之所以如此豪气,小扎在上周的财报电话会上已经挑明了:“因为我们坚信超级智能将重塑我们所做的一切。”他认为,这种AI不仅能提升公司业务,更能成为每个人的“个人助手”,开启一个前所未有的“个体赋能”时代。1
这场人才争夺战,已经彻底改变了无数年轻AI工程师的命运,让不少“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实现了逆袭。科技巨头们争抢的,或许并非眼前的“成果”,而是未来科技格局的**“掌控权”。他们押注的,正是这些年轻人的无限可能性,是AI下一个时代的“种子选手”**。
正如一位网友在 Hacker News 上对bbminner的回复所说:
“最好将其视为一种预期值。顶级AI研究的潜在价值,可能比一位顶级运动员还要高——但背后,也充满了风险。”1
所以,这2.5亿美元,也许不是因为“他现在值”,而是——Meta赌他会值!这波“豪赌”,你觉得Meta能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