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人工智能正以惊人的速度重塑价值4700亿美元的全球广告市场,从创意生产到投放优化,无不经历着彻底变革。然而,在这场由技术驱动的淘金热中,数据孤岛、算法黑箱以及对“人”的理解缺失,正成为制约其商业价值充分释放的关键瓶颈,预示着未来竞争将聚焦于人机协作与伦理治理的平衡。
数字广告这块肥肉,如今正被人工智能这把锋利的刀具重新切分,而其切口之深,远超乎往昔任何一次技术迭代。根据高盛的洞察,这不仅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对全球约4700亿美元广告利润池的根本性重构,其成熟度仅次于云计算,俨然已成为AI商业化应用中的“当红炸子鸡”。从中国市场的广告主们对AIGC创意内容的拥抱(**53.1%已采纳,近20%**在视频创作中重度依赖1),到全球巨头在营销与制作两大维度的全面部署,这场由代码与像素编织的革命,正以一种不容置疑的姿态,改写着营销的古老法则。
利润池争夺:算法与创意的双重战线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利润池争夺战中,AI广告已然兵分两路,形成泾渭分明又彼此渗透的两大战场:其一是追求精准与效率的AI广告营销,其二则是颠覆创意生产模式的AI广告制作。
在营销阵地上,昔日的“投放师”正被算法的“魔术手”取代。谷歌的Performance Max(PMax)和Meta的Advantage+,无疑是这场“一键式”革命的先锋。它们将营销目标、预算、素材与受众线索封装进AI模型,系统便可自动完成跨渠道的投放决策与优化,其效果显而易见:PMax能为广告主带来**10%**的销售额提升2。在中国,字节跳动的UBMax,腾讯广告的3.0系统,以及阿里妈妈的“万相台无界版”,亦步亦趋地跟进,甚至在某些方面青出于蓝。它们不再要求人工设定出价与圈定人群,而是将这些繁琐的决策权完全交予AI,期望通过智能匹配,让广告预算精准流向转化率最高的角落。与此同时,AppLovin的Axon 2.0和Pinterest的Performance+等细分领域的挑战者,也在各自的垂直赛道上抢滩登陆,证明即便在巨头林立的沙场,精耕细作的AI也能开辟新的战局。Mobikok更将此模式延伸至CTV与电商CPS,将程序化广告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全球用户触点。
而在创意前线,生成式AI则充当了一位不知疲倦的“内容工厂主”。抖音的“即创AI”、腾讯的“妙思”(宣称可将创意制作成本降低50%以上,A/B测试效率提升3倍)、阿里妈妈的“万相实验室”以及三七互娱自研的“小七”大模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批量生产着图文、视频乃至3D素材。WPP集团与微软、谷歌的深度合作,阳狮利用AI与眼动仪技术一天产出十几段视频素材,无不宣告着创意生产不再是少数艺术家的专利,而是AI与工程师协作的流水线产物。即便是初创团队,如为一汽丰田制作中国首条汽车AI视频的治柱Ai,也以其作品证明了AI在特定美学表达上的潜力。这无疑是一场对传统广告公司创意部门的“降维打击”,也是一场对“创意”本身定义的重新审视。
成长之痛:数据孤岛与信任迷雾
然而,在这场由技术引领的狂欢背后,广告业也正经历着其“成长之痛”。AI营销的跃迁之路,从最初的“工具化应用”迈向“系统化整合”,最终目标是实现“生态化协同”3。但在此过程中,三重障碍正如同横亘在高速公路上的路障,阻碍着行业更快地驶向未来。
首先,数据孤岛仍是横亘在AI效率提升面前的一道高墙。Meta的Advantage+虽能实现“一键式”投放,但其算法效能却高度依赖平台内部的历史数据。新用户在使用时转化率可能骤降50%,这无疑揭示了跨平台数据壁垒对AI协同能力的制约。每个平台都试图筑起自己的“数据城墙”,这使得“一键触达”的承诺,在现实的碎片化生态面前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其次,算法黑箱引发了深刻的信任危机。以时下流行的GEO(生成式引擎优化)服务为例,当广告主面对“为什么竞品排名更高”的疑问时,服务商往往无法提供清晰可量化的解释。AI的决策逻辑如同雾中看花,难以捉摸,这让广告主在投入巨资时心存疑虑。有媒体调查发现,虽然部分服务商承诺**100%**被AI推荐,但更多提供的是“没效果退款”或“成果可衡量”的模糊保证,这种模棱两可的界限,不仅侵蚀了市场信任,也为投机者提供了浑水摸鱼的空间。
最后,伴随而来的服务乱象正在扰乱市场秩序。GEO服务的报价从每季度3万元到惊人的150万元不等,而其效果评估却捉襟见肘。某3C品牌在AI推荐中提及率提升45%,但实际销量增长不足5%,这种“叫好不叫座”的窘境,恰如其分地暴露了当前效果衡量体系的缺失。更令人担忧的是,2024年AI回答中虚假商业信息的比例与同期相比增加了178%,这不仅损害了消费者利益,也严重威胁着AI广告的公信力。
在制作层面,AIGC的局限性也时常令人啼笑皆非。日本麦当劳的AI广告片,因AI人像多一根手指、表情不自然而招致批评,甚至被戏称为“肯德基卧底拍摄的广告”。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AI对复杂场景的理解能力不足及情感的缺失。当它无法洞察文化语境,仅仅止步于字面理解时,即便技术再精湛,作品也容易流于表面,如同大阪世博会中国馆“中华书简”的设计被批缺乏趣味,而西班牙馆却因文化元素的巧妙融合广受好评。这提醒我们,如果说数据是新时代的石油,那么算法便是炼油厂,但如果缺乏人类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再高效的炼油厂也只能生产出冰冷的燃料,而无法提炼出能触动人心的情感共鸣。
重构法则:人机共舞与伦理边界
站在2025年年中,AI广告的下半场竞赛已然显露出新的重构法则。成功的关键,不再是单纯的技术比拼,而是如何巧妙地实现人机协作,并在伦理与监管的框架内,构建一个更值得信赖的广告生态。
决策式AI与生成式AI的闭环融合正在加速。传统上割裂的“创意-投放-优化”环节,正被TikTok等平台打通为一站式流程。Mobikok的HiveX引擎连接全球50亿用户触点,让广告曝光可衡量、预算创造价值,这预示着未来营销系统将更趋于一体化、智能化。
与此同时,监管与伦理框架的构建刻不容缓。针对GEO服务乱象,DeepSeek等平台已开始对低质内容进行降权处理,这仅仅是序章。行业呼吁建立一套新的信任体系,例如,当用户询问“牙疼怎么办”时,优质广告应自然呈现诊疗建议与护理产品,而非强行植入联系方式。这是一个关乎AI公信力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命题。
而最具颠覆性的趋势,或许是体验设计的崛起成为核心竞争力。在AI内容泛滥的时代,真实的用户体验和情感共鸣将成为品牌差异化的关键。这意味着广告主和创意团队需要回归“人性”的关怀,通过深入的用户调研和文化洞察,来训练AI模型的情感理解能力。例如,有零售企业要求设计团队每月完成20小时用户陪伴计划,以提升AI对消费者需求的洞察力。三七互娱的“小七”大模型和万咖壹联的数据分析平台,也投入了大量精力来破解文化隔阂,以期在全球范围内引发情感共鸣。数字艺术家GOGO与H·ART团队的实践已然证明,设计师的干预,将AI的效率与人类的审美、共情能力完美结合,最终产出兼具高级感与舒适度的作品。
深圳Mobikok总部的全球监测屏上,来自世界各地的用户点击数据如星群闪烁,其程序化广告平台每秒处理数万次竞价请求,实时生成**10万+**广告变体,这无疑展现了AI技术在规模化和动态优化上的卓越能力。然而,即使是传统4A巨头如WPP,其AI创意团队规模虽已超越传统美术指导,但核心高薪岗位仍集中于那些精通文化密码的策划总监。他们是AI的“引路人”,指导AI分析东南亚民俗节日色彩偏好,生成符合当地审美的广告素材。
广告业的未来,属于能驾驭双轨智慧的企业——左脑是算法算力的冰冷精确,右脑是人文洞察的温度脉动。当4700亿美元的利润池完成重构,唯一不变的胜者法则是:技术永远在进化,人心始终需要共鸣。这场革命,与其说是一场技术的胜利,不如说是对如何更好地理解“人”这一永恒命题的全新挑战。
引用
-
黄楚杰:从焦虑转型到落地开花,广告人的AIGC商业化探索·澎湃新闻·无作者(2025/8/26)·检索日期2025/8/26 ↩︎
-
AI广告革命:4700亿美元利润池的争夺与重构·36氪·辰纹(2025/8/26)·检索日期2025/8/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