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特曼:“人类只剩5年”?AI:听我说谢谢你,因为有你,我当了“保姆”!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Sam Altman又放“大招”:5年后AI将全面超越人类!但现实却很“骨感”,AI不仅没帮程序员提速,还拖了后腿。创业公司“尸横遍野”,巨头狂烧钱,普通人想靠AI“摸鱼”?结果自己成了AI的“保姆”。这波“风口”,真的要等等。

OpenAI的掌门人山姆·奥特曼(Sam Altman)最近又双叒叕语出惊人:他预言,五年后AI将全面超越人类,2030年GPT-8不仅能解量子引力,还能跟你唠嗑心路历程,人类智力的霸权时代,已进入倒计时。 届时,全球30%到40%的经济任务都将由AI“包揽”1

这话说得,简直是给未来画了个巨大无比的“大饼”!要是放两年前,大家可能早就“激动得搓手手”,又焦虑“饭碗不保”了。但现在呢?不少人可能跟我一样,听了太多“牛逼”宣言,已经有点儿“麻木了”。看着手边那个偶尔“犯傻”的AI助手,不禁想问:就这么个“小可爱”,真能在5年内翻身农奴把歌唱,变成“神”一样的存在?现实的骨感,真的要给这份“预言大饼”泼点冷水了。

“AI打工人”的骨感现实:摸鱼没摸成,反被AI摸了?

理论上,AI的进步速度那叫一个“飞沙走石”。美国智库METR报告说,大语言模型每7个月能力就翻一番,远超摩尔定律,简直是“火箭速度”1。按这节奏,2030年AI完成人类一个月的工作量,听起来简直就是“打工人”实现“躺平自由”的“终极杀手锏”!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METR的另一项实验,让经验丰富的软件工程师分成两组:一组纯人工,另一组使用AI工具编程。结果简直是“大型翻车现场”:借助AI工具编程,预测会快40%,但实际效率却反而慢了19%! 没错,你没看错,AI不仅没提速,还“拖后腿”了!1 程序员自己都懵了,觉得AI帮自己提升了20%,但数据不会说谎。

这波操作,不禁让人思考:难道AI是“内卷”到把自己都卷废了吗?

实验方解释,这叫“能力-可靠性缺口”。简单讲,AI模型虽然“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能搞定复杂任务,但它给出的成果,离企业要求的“商用级”还差得远。打个比方,AI给你画了个草图,看起来“像模像样”,但细节一推敲就“露馅”,多根手指、线条不对称,人类就得花大量时间去“擦屁股”,检查、修改,甚至重写。1 尤其在编程这块,AI能“光速”生成代码,但里面“bug”频出,人类程序员从“主创”变成了AI的“保姆”,效率不降反升,就问你“扎心不扎心”?

而且,编程已经是AI表现最好的领域之一了。如果连这块“试验田”都“翻了车”,其他领域想要“降本增效”,那画面简直不敢想。OpenAI内部的AI编程Agent产品Codex,能让工程师只看结果做调整,但那可是OpenAI自家的“神队友”1。对于普通打工人来说,距离拥有这样的“金手指”,估计还有不小的距离。

黎明前的“至暗时刻”:AI创业,卷到“原地爆炸”?

都说“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AI这波“科技浪潮”,无数人都想当那只“飞猪”。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4月,全国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超过424.3万家,2025年新增注册约28.6万家,简直是“泼天富贵”的景象!1 所有人都在高喊AI是“未来最大的财富增量”。

然而,现实是,除了提供“卖铲子”的英伟达,和“靠信息差赚流量”的博主们,目前几乎没有哪家AI企业真正赚到钱。 至少现阶段,它是典型的“高投入,低回报”。摩根士丹利估算,微软、Meta、谷歌、亚马逊四大巨头,2024年资本投入就高达3000亿美元,大部分都砸给了AI项目。2024年全球生成式AI投资增长70%,预计2025年更是2024年的3倍!1 这哪里是投资,分明是“烧钱机器”在轰鸣啊!

巨头还能“硬扛”,但大量中小企业就没那么好运了。SD开发出AI回话模型,却背着1亿美元债务;Stability AI核心研究团队“集体跳槽”;Character AI“卖身”谷歌2……国内圈子也“大同小异”:曾获千万融资的波形智能“突然解散”;微软前工程院副院长创立的竹间智能“现金流吃紧,基本停摆”;华夏芯“资金链断裂,申请破产,专利挂牌拍卖”1

数据更触目惊心:从2022年11月到2024年7月,全国78612家新注册AI企业处于注销、吊销或停业状态,占同期新注册总量的8.9%;全国AI领域注销、吊销企业总数更是超过20万家!按这个比例算,倒闭的新注册AI企业已超10万家1

这才是AI浪潮的真正底色:九成的参与者,都将或已经倒在黎明前,其中不乏纯粹的技术团队。 除非AI技术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突破性进展”,否则这种“卷到原地爆炸”的局面不会改变。很多企业和投资者,还在“坐井观天”,觉得买几台高配电脑就是“数字化转型”,生成几个数字人主播就是“玩转AI”1。这种错位认知,或许才是当前市场热炒AI的“真实底色”。

未来不远,但“不够强”的AI,何时才能“真香”?

我们曾以为,生成式AI能打破“成本、质量、速度只能选其二”的“不可能三角”。然而现在看来,它离“完美工具人”还差得远。现阶段AI只会“标准化创作”,导致两大问题:同质化和细节缺失。 就像AI绘图,虽然能快速出图,但风格趋同,还经常出现“人体比例失调”、“多一根手指”的“低级错误”1

所以,它目前只能胜任审核、阅片这类重复性极高的工作。对大部分人而言,它还无法成为合格的工具,更深层次的细节把控,仍然离不开人类的“画龙点睛”。结果就是,用了工具反而更慢。

当然,我们不能“一棒子打死”。未来终究会来,今天的一切,我们可以归咎于“企业家们的过度宣传”,但更本质的原因只有一个:如今的AI,不够强。

那么,AI到底要“强”到什么程度才能“降本增效”?答案很简单:达到人类从业者的平均水平,乃至最低水平。 它不需要成为“超人”,只要能替代大多数普通人的工作,人工成本自然就能降下来,效率也能上去。

以游戏行业为例,AI已经开始改变格局。初级策划的重复性工作,很快就会被替代。只保留少数有创造力的人,不仅能降本增效,游戏质量也能提升,比如每个NPC都能有“千人千面”的性格和故事1。这在过去“靠人海战术”的时代,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对大厂而言,研发成本更低,周期更短,市场更活跃;对小厂而言,研发全交给AI,基本只剩推广成本,简直是“无限薅羊毛”1唯一“受伤”的,是大多数“不够优秀”的从业者。 这种“内卷”已在游戏行业悄然发生,随着显卡升级,未来两年50%的人可能面临转行。

那一刻的到来,不需要AGI,只需要等到工具能完成最简单的工作。Sam Altman也认为,短期内不太可能实现AGI,但他预测2025年可能会看到第一批AI代理“加入劳动力大军” 34。这说明,从“辅助工具”到“自主打工”,AI正在加速进化。

不过,虽然AI Agent热潮涌动,但行业对其定义仍不明确,并且要解决“Long Context”(长上下文)问题,才能真正迎来应用大爆发。这个领域,未来三年将是关键窗口期15

有意思的是,Google搜索内容提到,国内AI应用市场似乎还没达到“普及”的程度,很多用户甚至不知道“浏览器”是什么,直接找APP。而国外,泛GPT产品已经成了中学生做作业的“文具”,市场对垂直应用充满兴趣2。这种差异,可能与模型能力、中文语料、以及国内外互联网生态差异都有关。但无论如何,AI的核心用户们,也开始出现“疲态”:尝鲜期已过,没有特别强的理由,大家不愿再轻易尝试新产品了2

至少此时此刻,对大部分行业而言,AI是根本无法取代人的,甚至作为工具都不太合格。但管理层们却普遍跟着舆论“降本增效”,裁员让剩下的员工“卷起来”,学用免费AI工具。结果往往是“只降了本,没增效”,即便增效,也多半是裁员带来的“人心惶惶”1

所以,当AI应用市场规模即将突破5000亿元,我们是该保持清醒,看清这波浪潮的“潮起潮落”,别真被“画大饼”的忽悠瘸了。

引用


  1. OpenAI:人类只剩最后5年·36氪·城北徐公(2025/9/29)·检索日期2025/9/29 ↩︎ ↩︎ ↩︎ ↩︎ ↩︎ ↩︎ ↩︎ ↩︎ ↩︎ ↩︎ ↩︎ ↩︎ ↩︎ ↩︎ ↩︎

  2. 明星项目都在排队卖身,现在AI创业是不是晚了?丨投中吐槽大会·投中网·蒲凡(2024/10/02)·检索日期2025/9/29 ↩︎ ↩︎ ↩︎

  3. 谣言四起时Altman”泼冷水“:我们短期无法实现AGI,快点把预期降低·Wallstreetcn.com(未知日期)·检索日期2025/9/29 ↩︎

  4. 深度|OpenAI Sam Altman 对话YC 总裁:未来1 个人+ 1 万块GPU ...·woshipm.com(未知日期)·检索日期2025/9/29 ↩︎

  5. AI创业效率预警:“立即行动”·证券时报·吕倩(2025/06/04)·检索日期2025/9/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