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6G时代,智能超表面与“建筑无线友好性”概念正将传统建筑转化为动态的通信节点。通过整合AI、先进材料和建筑设计,未来的墙体将能主动优化信号,重塑室内连接体验,并催生建筑与通信产业深度融合的万亿级市场。
我们正站在一个技术范式的转折点上,通信的未来不再仅仅关乎频谱和基站,而是物理世界与数字信息流的无缝交织。5G的高功耗与室内信号衰减已成为限制其潜能的瓶颈——96%的移动流量发生在室内,而信号穿透墙体后强度骤降90%~99.9%的现实,宣告了当前被动适应建筑环境的通信策略已走到尽头。6G的使命,将不仅仅是更高带宽,更是通过“具身智能”与环境深度融合,彻底优化我们的感知与连接体验。这场革命的中心,是**智能超表面(Intelligent Metasurface)与建筑无线友好性(Building Wireless Friendliness)**的突破性结合,它预示着一个由AI驱动的、能“听懂”6G信号的智能建筑时代的来临。
建筑觉醒:智能超表面重塑无线疆域
长期以来,建筑设计与无线通信如同两条平行线,设计师关注结构、美学和能效,而通信工程师则努力克服物理障碍。这种“被动适应”的惯性思维,已无法满足下一代移动通信的严苛需求。东北大学张继良团队的研究揭示,墙体材料的相对介电常数与厚度哪怕是微小的偏差,也可能导致通信质量超过14.4%的损失1。这不仅量化了建筑对无线性能的影响,更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建筑本身就是无线网络的一部分。
智能超表面技术的崛起,为打破这一壁垒提供了关键钥匙。它是一种可编程的电磁结构,能够主动操控电磁波的传播方向、相位和极化,而非传统材料的被动反射或吸收。室外超表面可将基站波束重塑并聚焦至视距之外的阴影区域,扩大覆盖范围;而更具颠覆性的是,当这些低成本的无源超表面瓦片被**嵌入建筑结构中,形成“智能墙体”**时,它们就能从根本上提升室内网络的无线性能2。
“建筑无线友好性”理论正是基于此提出,旨在将无线性能考量融入建筑设计之初。随着装配式建筑和增材制造(如混凝土3D打印)技术的成熟,实现毫米级精度的结构和材料定制成为可能,这为调控复合建筑材料的电磁特性,从而提升无线友好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灵活低成本加工手段。英国国民医疗服务体系(NHS)在2025年3月发布的《健康和护理基础设施建设指南》中,明确提出“应该预先规划无线连接,再开展建筑施工过程”3,这无疑是对这一前瞻性理念的官方背书。
智能躯壳:AI驱动的具身网络进化
静态的无线友好型建筑仅是第一步。真正将建筑“激活”,使其能动态应对室内用户的移动性,离不开AI的深度融合。用户在室内空间的移动是跨尺度的:宏观上,人类行为遵循回溯趋势和Lévy游走模式,倾向于在特定时间去特定地点,行程距离呈幂律分布;微观上,用户的设备也在持续微小震动,不同行为状态(行走、站立、坐)下的设备指向性特征差异明显。这些复杂的、不确定的人类移动行为共同主导了超表面嵌入建筑信道的“潮汐演化特征”2。
传统通信信道模型难以捕捉这种动态性和不确定性。然而,正是这种看似无序的“潮汐特征”中蕴含的可预测性,为AI提供了介入的契机。张继良团队的研究指出,利用这一特征,仅需动态激活10%的超表面面积,并通过低复杂度深度强化学习实现“区域蠕变式激活”,即可显著降低控制与供电负担。
更深层的挑战在于“信道概念漂移”。用户行为和环境变化会导致信道特性不断演变,打破了传统马尔可夫特性,提高了信道状态空间的维度。为应对此,团队提出轻量级类MuZero方法,在时间嵌入潜在空间进行训练,以生成抗环境不确定性的控制策略。这不仅体现了AI在复杂、动态环境中学习和适应的能力,更暗示了AI将成为6G网络实现“内生智能”的核心引擎。从可见光到毫米波,不同频段的固有泛化能力差异也为AI算法的设计带来了新的考量,如何让算法在不同波长下保持高效和准确,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范式转移:建筑与通信的融合经济学
这场建筑与通信的融合,远不止技术层面的突破,更是一场深刻的产业生态重塑和商业模式创新。
“5G到6G的屏障,不只在信息行业,也在建筑行业。”
这句话揭示了两个万亿级产业融合的巨大潜力。
- 对于通信运营商而言:智能超表面和无线友好型建筑能显著降低5G/6G基站的功耗,并优化室内覆盖效率。通过将部分网络基础设施“具身化”到建筑本身,运营商有望减少传统基站的部署密度和运维成本,大幅提升用户体验,并为新的增值服务(如高精度室内定位、智能家居互联)打开大门。
- 对于建筑行业而言:这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智能建材”市场。具备无线友好性和超表面嵌入功能的预制墙板、智能窗户等,将成为未来建筑的标配。装配式建筑和3D打印技术将成为关键使能者,使得定制化的智能建筑组件能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生产。建筑设计公司也将从被动适应者转变为主动赋能者,将无线性能作为设计考量的重要维度,催生“无线性能优化顾问”等新兴职业。
- 对于投资者而言:这代表着对未来基础设施的战略性投资。除了传统的电信基础设施,智能建材、集成AI的建筑管理系统、以及提供跨行业解决方案的初创公司,都将成为新的投资热点。这不仅是硬件升级,更是**数据驱动的“建筑即服务”**模式的崛起。
长远来看,这种融合将加速智慧城市和**物联网(IoT)**的发展。每一栋建筑都可能成为一个智能化的、自适应的通信节点,为自动驾驶、智能制造、智慧医疗等提供无处不在的超可靠低延迟通信(URLLC)。
超越连接:智能建筑的社会与哲学沉思
当建筑墙体具备了“感知”和“响应”无线信号的能力,它意味着我们居住、工作、生活的空间本身正在被重新定义。这不仅仅是技术升级,更是对人居环境的“赋灵”。
从Wired的哲学思辨角度来看,智能建筑的兴起模糊了自然与人工、被动与主动的界限。传统建筑是人类的庇护所,被动地承载着人类活动。而智能建筑则成为一个**“具身智能”的物理实体**,它不再是沉默的背景,而是能与人、与数字世界进行交互的动态系统。它主动优化连接,甚至可能通过对人类行为模式的学习,预测我们的需求。这引发了深刻的伦理思考:
- 隐私与数据:对人类移动行为模式的深度理解固然能优化通信,但也意味着我们的空间数据被持续收集和分析。如何在提供无缝连接的同时,保护个人隐私?
- 控制与自主:当建筑环境变得“智能”,我们作为居住者的自主性如何体现?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我们,还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被技术引导?
- 美学与功能:智能建筑的无线友好性不能以牺牲安全性和基本功能为代价,也不能忽视人类对美学和舒适性的追求。研究团队初步探索的强化学习和生成式方法在处理“不可量化概念”(如美学、行为学)上具备优势,这为建筑设计实现“端到端”一键生成,同时兼顾功能与美学,提供了曙光。
这种“具身智能”的建筑,使得“空间”本身具备了某种程度的“意识”或“智能”。它不仅优化了人与数字世界的连接,更可能以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方式,塑造我们的行为、习惯乃至社会互动模式。
前瞻:2030年的智慧建筑与人居体验
展望未来3-5年,建筑与通信的深度融合将呈现出以下趋势:
- 标准化与规模化:随着“建筑无线友好性”指标被广泛采纳,智能超表面嵌入技术将从实验室走向标准化。建材商、建筑设计院和通信设备商将形成紧密的合作生态,推动智能建材的大规模生产和应用。
- AI驱动的动态优化:室内网络的智能化将达到新高度。基于AI对人类行为模式的实时感知和预测,智能墙体将能动态调整电磁环境,提供“千人千面”的个性化连接体验。这种网络将是自适应、自修复的,大大降低运维复杂性。
- 可持续发展新范式:通过优化信号传输,降低基站功耗,智能建筑将成为绿色环保的典范。能源效率的提升,将使得建筑在实现高性能通信的同时,更好地履行其社会责任。
- 跨领域人才融合:建筑师、材料科学家、通信工程师和AI专家将形成高度交叉的团队,共同设计未来的智能空间。这不仅促进了学科间的融合,也将催生新的教育和研究方向。
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技术实现的复杂性、初始投资成本、以及数据隐私和网络安全问题,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障碍。确保技术的可及性和公平性,避免新的数字鸿沟,是社会需要共同思考的命题。
从“钢筋水泥的盒子”到“能听懂信号的智能躯壳”,建筑的演进正在深刻改变我们与数字世界的互动方式。它不仅是6G时代的物理基石,更是人类文明在智能时代的一次宏大具身实践。
引用
-
Jiliang Zhang, Andrés Alayón Glazunov, Wenfei Yang, and Jie Zhang, "Fundamental Wireless Performance of a Building" ·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Jiliang Zhang et al. (2022/02)·检索日期2025/10/22 ↩︎
-
Zi-Yang Wu, Muhammad Ismail, Jiliang Zhang, and Jie Zhang, "Tidal-Like Concept Drift in RIS-Covered Buildings: When Programmable Wireless Environments Meet Human Behaviors" ·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Zi-Yang Wu et al. (Accepted 2025)·检索日期2025/10/22 ↩︎ ↩︎
-
Planning for the provision of wireless connectivity ·NHS (2025/03)·检索日期2025/1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