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I 2026顶会“卷”出新高度:2.3万论文厮杀,88887高分背后竟有“关系户”疑云?!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AAAI 2026顶会投稿量直接“爆仓”,录用率跌破冰点,AI圈“卷”度再升级!有人论文喜提88887高分,有人却在“内卷修罗场”里遭遇审稿人“反手调低分”的离谱操作,这届顶会真的有点“魔幻”!

最近AI学术圈简直是“沸腾”了,AAAI 2026(人工智能顶会,全称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录用结果新鲜出炉,这届年会,用一个字形容,就是“卷”!用两个字,那就是“太卷”了!

投稿量直接突破2.3万篇,创下了历史新高,而录用率却直线腰斩到17.6%。这什么概念?比去年AAAI 2025的23.4%还要低一大截,简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堪称“神仙打架”的修罗场。想在这场顶级学术盛宴上“占个座”,难度系数直接拉满!

有“幸运儿”成功上岸,晒出了一串亮瞎眼的成绩单,比如有人拿下了88887的“史诗级”高分,直接霸屏朋友圈。但同时,伴随而来的还有各种关于审稿过程的“槽点”和“黑幕”爆料,不禁让人感叹:AI顶会,这水深得有点超乎想象啊!

顶会变“修罗场”:2.3万篇论文,一半来自“我们”?

先来看看这恐怖的数据:AAAI 2026共收到23,680份论文投稿,这比AAAI 2025的12,957篇几乎翻了一倍。最终,只有4,167篇成功“上岸”1。这竞争程度,简直比高考还刺激,用网友的话说,就是“卷到飞起”!

这不只是AAAI的“专属烦恼”。放眼整个AI顶会江湖,大家似乎都在经历一场“投稿大爆炸”。隔壁的NeurIPS 2025,也一度收到了近3万篇投稿,甚至因为场地不够,强拒了约400篇已被录用的论文,简直是让人“原地心碎”的操作2。CVPR、ICLR、ICML也无一例外,投稿量屡创新高,录用率却“一年不如一年”。

这背后,是中国AI力量的“狂飙突进”!数据显示,AAAI 2026近2.9万份的总投稿中,近2万份来自中国。这意味着,在全球AI学术竞赛中,华人学者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贡献了全球近七成的“脑力输出”。有网友半开玩笑地说:“现在全球AI竞赛是美籍华人和中国人的PK。”3

当然,这“盛世”背后也藏着一丝无奈。在学术界,“不发表,就出局”的魔咒依然高悬。发顶会论文,不仅是博士毕业、找教职的“硬通货”,更是申请基金的“敲门砖”。为了拿到这张“入场券”,无数研究员前赴后继,硬生生把顶会“卷”成了学术“修罗场”。

卷王争霸赛:顶会大佬们都秀了什么“黑科技”?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内卷”大战中,究竟是哪些“卷王”脱颖而出,带着他们的“黑科技”成功C位出道呢?

  1. 北大顾怿洋:给AI装上“防坑反骗”系统 北京大学张铭教授组的博士生顾怿洋,作为一作的论文《CogniTrust:基于认知记忆的可验证监督的鲁棒散列方法》成功入选。如今数据标签“脏”得很,噪音太多,会严重影响AI模型的学习。顾怿洋团队受人类记忆启发,搞出了CogniTrust,就像给AI装了个“记忆宫殿”和“逻辑推理”外挂,能自己验证、校准那些“有水分”的监督信号,让AI学得更可靠、更“抗揍”。

  2. 南洋理工加小俊:一次“连中五元”的超级外挂 来自南洋理工的加小俊同学,直接来了个“连中五元”,一口气被AAAI 2026录用了5篇论文,其中还有2篇Oral(口头报告,含金量更高)。他的研究方向也相当硬核,从大模型隐私保护、安全对齐,到多模态安全、自动驾驶鲁棒性,简直是“全能型选手”。比如那篇MPAS,直接把多智能体通信时长从84.6秒砍到了14.2秒,还增强了抗后门攻击能力,效率与安全“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3. 香港科大宋文轩:VLA大模型“开挂”狂刷88887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博士生宋文轩,斩获了2篇Oral论文,而且其中一篇ReconVLA更是拿到了88887的惊人高分!他的工作聚焦VLA(视觉-语言-动作)大模型,通过引入“视觉token”引导重建“凝视区域”,直接提升了VLA在现实世界的落地能力。更炸裂的是,他的另一篇VLA-Adapter,仅需0.5B的小模型就在主流基准上达到了SOTA(State-of-the-Art,顶尖水平),并在GitHub上斩获1.6k个星,简直是“小模型办大事”的典范,而且还完全开源,“科研大佬”的格局就是不一样

  4. 清华李凯:语音降噪,让AI“听得更清” 清华大学的李凯团队也有一篇Oral和两篇Poster。他们拿下Oral的论文,分数高达689分,审稿人直呼“我很好奇,这个思路在我们领域居然一直没被探索过”。他们提出的DegVoC,就像给语音合成器装上了“高清滤镜”,用更低的开销,实现了目前最顶尖的语音合成效果,让AI的“声音”更加清晰自然。另外两篇Poster,一个能让深度语音分离模型剪枝后训练速度快36倍,另一个则把视觉基础大模型SAM2的“火眼金睛”高效迁移到了神经元分割领域简直是“降本增效”和“跨界打劫”的双料赢家

顶会也有“黑幕”?审稿疑云重重,竟有“关系户”?

然而,在这场顶会“狂欢”的背后,却时不时爆出一些让吃瓜群众**“惊掉下巴”**的“黑料”。Reddit上关于AAAI 2026的讨论热火朝天,尤其是对评审机制的质疑,简直是“火药味”十足。

一位匿名审稿人现身说法,直言今年的AAAI竞争异常激烈,录用标准“严苛到令人发指”,自己审了那么多篇,最终只有一篇**“极具创新性”**的论文获得了SPC(高级程序委员会)接收。更离谱的是,他吐槽有些作者刚提交rebuttal(申诉),“其他几个评审反手就把分数给调低了,这架势,简直像是联合组团卡拒稿的!4

但最让人拍案惊奇的,莫过于“关系户疑云”!这位审稿人爆料,自己给了一篇论文3分(通常是拒稿级别),理由是缺乏技术细节、论证不足。结果呢?另一位审稿人先给了7分,后来竟然“不顾一切”地为这篇论文辩护,甚至试图将分数抬高到8分!这位爆料的审稿人直言,感觉“像是有审稿人与某篇论文存在私人关系”,而且他提出的核心关切点根本没得到解决5

“我给的3分论文,竟被‘关系户’抬到8分。”

— Reddit匿名审稿人如是说,这波操作,直接把“水深”两个字写在了脸上。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有作者拿着76665这样的高分,却因为“数据集过时”这种理由被拒了1,这简直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啊!相反,有网友指出,录用与否有时不完全取决于评分,而是**“主席一句话的事儿”**。

为了应对庞大的审稿压力和可能存在的猫腻,AAAI 2026甚至招募了超过2.8万名审稿人,是AAAI 2025的近3倍!同时,他们也表示将引入一系列AI工具来辅助评审,甚至用于检测和反制审稿人合谋行为2。AI审AI,这画面想想都有些“赛博朋克”。不过,也有眼尖的网友发现,在官方发布的“审稿人指南”中,开头写的是“人类撰写”和“AI生成”,后来却悄悄变成了“人类生成”,不禁让人怀疑:官方是不是也“偷偷”用了AI?

AI学术圈的“围城”与未来:出路在哪里?

如此“卷生卷死”,如此“疑云重重”,AI顶会是不是真的“崩坏”了?

一方面,顶会投稿量的爆炸式增长,固然反映了全球AI研究的蓬勃发展,特别是中国学者的巨大贡献。但另一方面,这种无休止的“内卷”,也在挤压学术创新的空间,让年轻研究者苦不堪言。审稿人资源严重不足,评审质量下降,甚至出现“关系户”和“分数操纵”的传闻,无疑动摇了学术评审的公信力基石

有大佬建议,既然会议场地有限,干脆学习ACL的模式,设立“主会”和“Findings track”两个赛道。Findings track可以专门接收那些审稿评价不错,但纯粹因为场地不够而被刷掉的论文。这样,既能给优秀论文一个“身份”,也能缓解主会的压力。这不失为一个“曲线救国”的好办法

无论如何,AI顶会这片“江湖”的生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如何在保持学术严谨性和公平性的同时,容纳日益增长的科研成果,并激发真正的创新,是摆在AAAI乃至所有AI顶会组织者面前的“世纪难题”。或许,未来的AI顶会,需要一场从评审机制到会议组织模式的全面革新,才能真正承载起推动人类智能发展的光荣使命。

引用


  1. AAAI 2026结果公布,刷出88887高分,2.3万投稿录用率仅17.6%·新智元·新智元(2025/11/10)·检索日期2025/11/10 ↩︎ ↩︎

  2. NeurIPS近3万投稿爆仓,强拒400篇论文!博士疯狂内卷 - 智源社区·智源社区·桃子、好困(2025/09/02)·检索日期2025/11/10 ↩︎ ↩︎

  3. AAAI-26投稿量爆炸:近3万篇论文,2万来自中国,评审系统都快崩了·领研网·无(2025/08/28)·检索日期2025/11/10 ↩︎

  4. 谁杀死了那篇好论文?AI顶会乱象:好文被刷,低分论文捧上天 - 36氪·36氪·无(2025/11/10)·检索日期2025/11/10 ↩︎

  5. AAAI 2026结果公布,刷出88887高分,2.3万投稿录用率仅17.6%·新智元·新智元(2025/11/10)·检索日期2025/1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