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支付巨头们竞逐“智能大脑”:微信与支付宝的Agent时代新战役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在AI Agent浪潮席卷之下,中国两大支付巨头——微信和支付宝——正通过争相推出模型上下文协议(MCP),抢占智能体商业化的支付入口,意图在用户增长见顶的存量市场中,通过重塑应用生态来寻求新的增长极。然而,智能体商业闭环的建立、跨应用互操作性,以及对现有商业模式的冲击,都预示着这场战役远非坦途。

如果说,数字支付的世界曾被二维码和指尖的轻触所定义,那么在“Agent元年”的门槛前,一场关于“智能大脑”控制权的暗战正悄然升级。中国的两大移动支付霸主——微信支付与支付宝,这对宿敌在经历了从红包奇袭到扫码对峙的数轮攻防后,如今又将战火引向了人工智能的全新疆域:AI Agent。

这场新战役的核心,是一种名为模型上下文协议(MCP)的技术。由Anthropic于_2024年11月_开源的MCP协议,如同一座数字巴别塔,旨在让大模型能在统一标准下高效调用外部工具,从而搭建起一个个能够自主完成复杂任务的Agent。试想,一个“诗人智能体”在用户付款后便能即刻赋诗一首,这看似魔幻的场景,正是支付巨头们借助MCP所描绘的未来图景。曾几何时,开发者需耗费心力逐一适配支付接口、编写繁琐代码,而今,通过MCP,这一切只需一句自然语言指令或一次简单的手动添加,便可化繁为简。荣耀前CEO赵明在展示智能体YoYo时,虽能实现咖啡下单,却仍需手动支付的尴尬,恰是这块“最后一公里”痛点的生动写照。1

然而,在这股Agent热潮的表象之下,是两大支付巨头在流量红利耗尽后的殊死一搏。中国网络支付用户规模已达_10.29亿_,占网民整体比例高达_92.8%,微信和支付宝的月活用户量也分别触及_10亿_和_9亿_左右的瓶颈。2 在一个存量竞争的市场中,任何微小的创新都可能成为搅动格局的石子。无论是支付宝斥巨资推广“碰一下”以简化支付流程,还是微信重启刷掌支付的布局,都无不昭示着其争夺用户心智、乃至渗透对手地盘的野心。Agent的爆发,被视为继二维码之后,又一个重塑应用生态、乃至开辟新支付入口的战略高地。抢占支付MCP,不仅是技术上的便捷,更是意在智能体时代掌握应用生态的_主导权,将开发者与用户牢牢吸引至自家平台。支付宝的“百宝箱”计划与腾讯高管强调微信生态的差异化优势,便是此等战略意图的明证。

商业闭环:未竟的“最后一公里”

尽管支付巨头们的入局为AI Agent的商业化注入了强心剂,但要将技术愿景变为真金白银的商业闭环,前路仍布满荆棘。当前,大多数AI Agent产品仍深陷“入不敷出”的泥潭,除了少数订阅付费模式外,如何在Agent内部构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依然是行业性的难题。

核心症结在于:

  • 用户注意力与留存:正如Fiverr CEO Micha Kaufman所言,AI创业公司面临的两大根本问题是“如何获得用户注意力”和“如何留住他们”。如果缺乏足够多能真正融入用户日常生活、且愿意频繁使用的AI应用,支付巨头们的支付入口之争,便成了无水之源。Kaufman的悲观预言——“99%的AI创业项目会在一两年内被淘汰”——并非空穴来风,市场将快速出清,最终胜出的,要么是底层基础设施,要么是真正解决垂直痛点的应用。
  • 泛化性与互操作性困境:当前演示的Agent交易案例多为单点定制,例如特定车型AI语音点餐,缺乏通用性和泛化能力。更深层次的挑战在于,Agent如何打通不同App之间的交互壁垒?Perplexity联合创始人Aravind Srinivas的疑问直指核心:“一个AI如何调用其他应用?一个AI如何从另一个协同工作工具中获取上下文?交互的格式会是什么?”这些技术与生态层面的复杂性,远超单一支付接口的打通。
  • 传统应用的“生存危机”:Agent的颠覆性在于,它可能将传统App封装起来,通过自然语言界面完成多种操作,从而绕过App本身的UI和广告展示。这对于Uber这类工具型应用或许无碍,但对于高度依赖广告收入的应用而言,则无异于釜底抽薪。如何在Agent带来的便利性与传统应用的既有商业利益之间取得平衡,是生态合作与演变中最大的不确定性,也是横亘在支付巨头面前,将触角伸入Agent时代的重重阻碍。

中国支付双雄的Agent之战,是全球AI商业化浪潮中的一个缩影。它们的入局,无疑加速了AI应用生态的构建进程,却也揭示了通往“智能世界”的道路并非坦途。在这场将重塑数字经济版图的宏大叙事中,谁能真正解决Agent的商业化难题,谁就将最终掌握通往未来财富的钥匙。

引用


  1. 微信支付宝,开打Agent·虎嗅·(2025/7/24)·检索日期2025/7/24 ↩︎

  2. 微信支付宝,开打Agent·虎嗅·(2025/7/24)·检索日期2025/7/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