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Agent窄门求生:从虚火喧嚣到垂类深耕,智能体纪元如何穿越周期?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AI Agent元年”的喧嚣之下,通用智能体正面临技术与商业化双重困境,而垂类深耕的Agent产品却悄然验证了价值。未来,AI Agent的突破将依赖于核心模型能力、强化学习驱动的自主进化,以及企业组织与产业生态的深度协同,才能真正从“单点赋能”迈向“系统性变革”。

2025年,被业界高呼为“AI Agent元年”的智能体赛道,正经历一场冰与火的考验。一方面,以OpenAI的GPT-5、Google的Gemini 2.0系列和Project Astra为代表的巨头正加速布局,宣称其模型“专为Agent时代设计”1。另一方面,AI Agent创业公司却在狂热追捧与残酷淘汰之间挣扎,曾备受瞩目的Manus等产品黯然退场,引发了市场对“虚假繁荣”的深刻反思。这背后不仅是技术成熟度的挑战,更是商业模式、组织适应性乃至全球化格局等多维度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

虚火下的结构性困境:单点赋能与组织鸿沟

当前AI Agent市场的核心症结,在于其普遍存在的“单点困局”和“组织鸿沟”。大多数Agent产品止步于优化单一任务或特定场景,如信息检索或报表生成,却难以在复杂、跨部门的业务流程中发挥“枢纽”作用,未能实现“Agent比人类更懂执行”的承诺。

这种“单点”瓶颈,首先源于技术上的短板。部分Agent应用在执行涉及多步骤、多工具调用的复杂逻辑时,频繁出现卡顿、失败或耗时过长的问题。例如,Manus在集成多个工具时表现出的缺陷——缺少显式记忆机制,导致多轮对话中状态信息丢失;或各工具接口缺乏统一协议,全靠Prompt“蒙”来调用。扣子空间在数据图表生成方面的潦草表现,也揭示了当下Agent应用普遍缺乏一整套结构化的、统一的数据接口和高阶推理链条,很多仍停留在“一层Prompt调用API”的初级阶段。

其次,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组织结构的滞后。尽管Agent技术在某些环节实现了效率提升,但若企业未能完成适应AI时代的“人机协作”转型,这些提升便可能被“人治”的旧流程完全抵消。以编程类Agent应用Cursor为例,其在代码开发环节节省的20%时间,在传统的人工主导、审批制、串联式软件交付流程中,被60%的非编码环节瓶颈所稀释,导致整体提效不显著。这表明,AI Agent的落地,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对企业组织韧性与流程再造能力的深度考验。高达88%的AI POC(概念验证)未能进入大规模部署,每33个概念验证项目仅有4个能走向生产,2 这组数据残酷地揭示了技术与组织之间的“鸿沟”。

市场分野:通用AI Agent的“远方”与垂类AI Agent的“脚下”

在当前的AI Agent浪潮中,出现了通用Agent与垂类Agent的分野。明星产品如Manus、GenSpark、扣子空间等选择“通用Agent”路线,旨在打造“AI操作系统”,其“全能型”愿景更容易吸引资本和早期用户。然而,通用Agent目前更像一个“中等智力的虚拟助理”,难以胜任系统调度、权限管理等核心职能。对于个人用户而言,通用Agent解决的往往是琐碎且痛点不深的需求,如点外卖、订酒店,用户更关注“心态”和“体验”而非纯粹的“效率”,导致其商业价值评估标准模糊,付费意愿较低。银河证券2025年报告显示,AI Agent行业平均用户获取成本(CAC)高达50美元/用户,而平均用户生命周期价值(LTV)仅为20-30美元,盈利能力堪忧。

相比之下,一些专注于“专、窄、深”垂直领域的AI Agent,反而在今年获得了成功。例如:

  • 金融行业: Muffintech作为保险客服Agent,回复准确率达98%,将理赔审批时间缩短至1天,每年为保险公司节省500万美元。
  • 法律行业: Harvey专注于法律文书起草,自动分析案例并生成报告,准确率90%,为律所带来直观的效率提升。3

这些垂类Agent尽管看似“朴实无华”,却面临着更高的落地门槛:

  1. 高壁垒的数据与模型微调: 垂直领域需要大量且收集门槛高的行业数据,模型必须针对特定场景进行微调甚至重新训练,例如制造业Agent需处理传感器数据,法律Agent需生成严谨文书,对准确率要求极高。
  2. 稀缺的复合型人才: 这类Agent的开发需要团队精通AI技术,同时又深度熟悉行业知识,这类复合型人才(例如“懂AI的医生”、“懂金融的AI工程师”)极度稀缺且招聘成本高昂。
  3. 复杂的系统集成: 垂类Agent需要与企业现有系统(如SAP、Salesforce)无缝对接,解决数据孤岛问题,开发定制API,这对团队的系统架构设计和行业软件集成经验提出极高要求。4

国内互联网大厂,虽擅长做平台和通用能力,但在真正把垂类行业的“脏活、定制、合规、实施”做到位方面,与自身的业务属性、考核体系和商业动力存在不匹配。因此,许多大厂的POC项目难以实现规模化部署,印证了“通用能力+流量和平台”模式在垂类深耕中的局限性。

商业化窄门:全球化博弈与本土化深耕

AI Agent产品的商业化难题,也体现在国内与国际市场的深度割裂上。国内AI企业发展高度依赖国产模型,然而国产模型与Claude Opus 4等国外顶尖模型之间仍存在代际差距,尤其在复杂推理链条、跨领域推导的逻辑一致性、上下文长度(百万级别)以及长且结构化文档生成等方面。5

同时,受限于国内整体数字化程度与消费习惯,现阶段B端和C端用户的付费意愿普遍较低。这使得消费级AI应用,尤其是初创产品,价值更难以被市场充分认可。在“高投入、低价值”的压力下,Manus等Agent产品选择出海,寻求海外市场更为慷慨的估值空间(例如1万日活支撑1亿美元估值)5,成为情理之中的策略。

然而,出海并非终极解药。所有Agent产品都逃不过模型能力的比拼。随着OpenAI、Anthropic等巨头在2025年纷纷布局自有Agent产品,并可能采取“模型断供”策略,依赖“套壳”的Agent创业公司将面临巨大生存挑战,例如海外知名AI编程应用Windsurf就曾遭Claude全面断供。这凸显了无自研模型企业的脆弱性。因此,出海应被视为“活下去+练能力”的阶段性策略,而非“一去不返”的终局。

在国内市场,资本留给Agent赛道的耐心亦有限。尽管垂直领域大模型及应用厂商口号不断,但Agent未来能创造多少真实经济效益仍是未知数。可以肯定的是,目前的Agent已在客服、营销、数据分析等流程明确、规则固定的场景里切实展现出降本增效的价值。

智能体纪元展望:从工具到生态的演进

2025年,AI Agent正从单一工具向更具自主决策和跨领域协同能力的“基础智能体(Foundation Agent)”迈进。核心趋势包括:

  • 强化学习驱动的自主进化: AI Agent发展的关键路径在于强化学习驱动的持续迭代,通过环境反馈提升推理性能,并最终指向长期智能突破。正如“AI圣经”《苦涩的教训》(The Bitter Lesson)所揭示的,过度依赖人类先验知识的方法,效果不如算力与数据利用率的提升。强化学习使Agent能够不被教导过多,仅凭先验能力和自我迭代来提升。3
  • Tool Use能力的深化与普及: 随着模型上下文协议(MCP)等通用接口的普及,Agent的Tool Use能力将持续增强,实现对浏览器、计算机系统的深度操控,甚至拓展到物理世界的交互(如Google的Project Astra5和Apple的Safari AI5)。
  • “专家Agent”与“个人Agent”的崛起: 未来AI Agent将有两个深水区——高度专业化的“专家Agent”(如医疗诊断、金融交易)和高度个性化的“个人Agent”(如生活规划、情感陪伴)。1
  • 硬件具身化趋势: AI Agent将不仅限于软件形态,还将与具身智能结合,出现更多实体机器人产品,实现与物理世界的无缝交互。1
  • 行业know-how的价值凸显: 垂直领域Agent的成功案例表明,数据、模型与行业知识的深度融合是核心竞争力。这要求企业构建具备复合型能力的人才团队,并专注于解决细分市场的真实痛点。

最终,AI Agent的未来突破,将有赖于核心技术(尤其是基础模型与强化学习)的持续演进、企业组织对“人机协作”范式的深刻适应、以及更成熟的产业生态协同。它将不仅是降本增效的工具,更是重塑人类工作流、改变商业模式、乃至影响社会结构和文明进程的深层力量。2025年,AI Agent正面临窄门挑战,但若能穿越虚火,深耕细作,其将开启的,或许是真正意义上的“智能体纪元”。

引用


  1. 2025 年,AI Agent 将如何变革?·锦囊专家官网-数字经济智库平台·2025/8/12·检索日期2025/8/12 ↩︎ ↩︎ ↩︎

  2. 十篇AI Agent研报,看懂2025年全球智能体行业全景·天极大咖秀·2025/8/12·检索日期2025/8/12 ↩︎

  3. 2025上半年,AI Agent领域有什么变化和机会?·虎嗅网·刘鹏琦、颜黔杭(2025/8/12)·检索日期2025/8/12 ↩︎ ↩︎

  4. 智能体商用元年开启,2025年AI Agent行业发展十三大趋势·钛媒体·2025/8/12·检索日期2025/8/12 ↩︎

  5. 2025年业界AI智能体技术进展与趋势报告·知乎专栏·2025/8/12·检索日期2025/8/12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