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马斯克家的xAI又来“整活”了,新推出的Grok Code Fast 1号称又快又便宜,价格甚至比友商便宜近100倍!开发者们都炸锅了,有人狂吹“真香”,有人却吐槽“便宜没好货”,这瓜越吃越有味!
马斯克,这个“不安分”的科技圈顶流,又出手了!他旗下的xAI最近搞了个大动作,发布了一款名叫Grok Code Fast 1的AI编码助手。这还没完,这玩意儿一亮相,就自带“白菜价”光环,据说是比友商Claude便宜了近100倍!1 消息一出,整个技术圈都炸开了锅,网友们更是分成两派,有人直呼“YYDS”,有人却带着“便宜没好货”的质疑,开启了唇枪舌剑的辩论赛。
0.2美元起步,这波“价格屠夫”真的太卷了!
想象一下,你在加班改bug的深夜,身心俱疲,突然一个代码助手以“闪电侠”般的速度给你搞定了所有棘手问题,而且还便宜到让你直呼“良心”!这,就是Grok Code Fast 1想给你的体验。
xAI这次可谓是“不讲武德”,直接把价格打到了地板价:每百万输入token只需0.20美元,输出token也才1.50美元,缓存输入token更是低至0.02美元。1 这波操作,简直是给动辄几十美元的竞品们,来了个“降维打击”。xAI的官方说法是,Grok Code Fast 1就是冲着性价比去的,要为开发者日常任务提供**“速度与激情,还能省钱”**的最佳平衡。
那么,这个“白菜价”选手到底有什么真本事,敢来挑战市场上的“老大哥”们?
xAI团队可是胸有成竹,他们声称Grok Code Fast 1是专门为“智能体编程工作流”量身定制的。啥意思?就是它不像其他模型那样,只是“兼职”写代码,而是从骨子里就为了多步骤、工具调用密集的自动化任务而生。想象一个“代码打工人”,它不仅能快速生成代码,还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熟练调用各种工具,比如grep、终端、文件编辑,甚至在IDE里也能“左右逢源”。
据说,为了实现这种“闪电般”的速度,xAI的内部推理和超级计算团队没少下功夫,硬是开发出了各种“黑科技”。什么“用户还没读完推理线索,模型就已经搞定数十种工具调用”1,什么“缓存命中率长期保持在90%以上”1——这听起来就像是给代码助手喂了“兴奋剂”,让它一路狂飙不带喘的。而且,它可不是“偏科生”,TypeScript、Python、Java、Rust、C++和Go,这些主流语言它都能轻松驾驭,从零开始搭建项目到精准修复bug,统统不在话下。
网友“打脸”还是“真香”?这口碑,有点“薛定谔的猫”
“便宜没好货”这句老话,在Grok Code Fast 1身上,好像有点“薛定谔的猫”的意思——你没亲自试,就不知道它是真香还是真拉胯。
在X(以前的Twitter)上,网友们围绕Grok Code Fast 1展开了一场“腥风血雨”的辩论。有人兴奋地晒出截图,表示Grok Code Fast 1“快得离谱,几个提示就搞定了整个登录页面”1。在SWE-Bench-Verified基准测试中,它拿下了70.8%的分数,虽然略低于Claude Opus 4的非推理能力,但已经比GPT 5的非推理能力高出一截。1 这让不少人觉得,在性价比面前,这个成绩已经相当能打了。
但另一波网友可就不买账了,直言Grok Code Fast 1“非常糟糕,除了快一无是处”1,“根本无法与Claude相提并论”1。甚至有人吐槽它“不擅长编写测试或工作代码,不遵循指令,也不擅长调试。”1 这就好比你花“白菜价”买了个手机,发现拍照是真快,但拍出来的照片模糊得一塌糊涂,那再快也没用啊!
当然,也有一部分“技术流”网友出来“辟谣”,他们认为那些说Grok Code Fast 1不行的,可能没理解它的**“黑科技”逻辑**。
“上述观点有误导性。Grok Code 可以处理像 Linux 内核一样庞大复杂的代码库。Linux 大约有 3840 万行代码,分布在 78,000 个文件中。 Grok Code 之所以能够处理 Linux,是因为它的代码库被拆分成多个块。每个块都会经过一个嵌入模型,从而创建能够捕捉语义的向量。这些向量会被索引到数据库中,用于相似性搜索。数据库可以扩展到数十亿个向量,因此,当你向 Grok Code 发出类似‘修复调度程序中的这个随机错误’的请求时,你的查询会被嵌入到一个向量中,数据库会使用 HNSW 执行近似最近邻搜索,利用余弦相似度提取前 k 个最相似的块。 只有这些块和你的查询才会存储在模型的上下文窗口中。模型会推理输入并生成代码,这意味着 Grok Code 无需查看整个内核。它可以从 PB 级存储库中进行查找。1 ”
这段话信息量巨大,简单来说就是:Grok Code Fast 1不是直接把所有代码都“背”下来,而是通过**“化整为零”的策略,把庞大的代码库切成无数小块,然后用AI模型给这些小块打上“标签”(向量),再通过一个超强搜索引擎来找到最相关的代码块进行处理。这就像是图书馆里有个超级厉害的目录员,你问他一句话,他不用翻遍所有书,就能瞬间找到那几本你最需要的。所以,它不是看不懂大代码库,而是用更聪明的方式去“看”**。
在Reddit上,大家也热议Grok Code Fast 1的定位。有人认为它性能虽然排在第四、第五,但考虑到“便宜近100倍”的价格优势,经济性方面它绝对是“天花板”!1 甚至有人大胆推测,“Grok Code Fast 1”的“1”意味着未来会有更强大的版本出现,xAI这是在“放长线钓大鱼”啊!
当然,也有“清醒派”用户提出了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无论哪款AI编码产品,在企业级应用中,最关键的不是性能多强,而是风险管理。
“如果Grok能够以60%的成本覆盖10%的企业编码任务,那么其经济效益将开始呈现出与15年前云计算对阵本地部署时相似的格局:赢家并非拥有最优服务器的人,而是那些在‘足够好’的技术浪潮中学习最快的人。现在的问题在于:当企业的生产架构面临变革风险时,谁有足够的勇气押注于这种‘足够好’的解决方案?”1
一语道破天机!这就像当年云计算刚兴起时,大家都在纠结是继续用自建机房,还是拥抱“足够好”但更便宜的云服务。现在,历史似乎正在AI编程领域重演。
AI编程“大乱斗”:卷王当道,但“各有各的卷法”
2025年的AI编程江湖,早已不是“一招鲜吃遍天”的时代了。与其争论谁是“最佳”,不如说大家都在**“术业有专攻”**。
-
xAI的Grok Code Fast 1: 妥妥的**“性价比之王”和“效率小钢炮”。它凭借速度和经济性,成功抢占了利基市场,尤其适合追求敏捷迭代的初创团队、注重成本控制的大型企业以及处理日常开发任务的“打工人”。它或许不是最强的,但绝对是最“亲民”的,是快速高效处理常规编程场景的“效率标杆”**。
-
Anthropic的Claude系列: 这位是AI编程界的**“架构大师”或“精准外科医生”**。它在复杂逻辑和深度推理上表现卓越,SWE-Bench等基准测试中的领先地位足以证明。面对那些对精确性要求极高、高风险的任务,比如遗留系统的调试、关键业务代码重构,Claude就是你最信赖的“主刀医生”。
-
OpenAI的GPT系列(及其GitHub Copilot): 毋庸置疑的**“全能型选手”**。凭借成熟的生态、全面的基准性能和流畅的用户体验,GPT系列是通用编程场景中的“万金油”。它在推理能力、响应速度和功能完整性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点,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司机”,总能稳稳地把你送到目的地。
-
Google的Gemini 2.5 Pro: 它就像一个**“数字图书馆”**,拥有惊人的100万token上下文窗口!这简直是为处理“海量信息”而生。全代码库分析、大型迁移项目、多文档技术调研……这些需要从“书山书海”中提炼知识的任务,Gemini 2.5 Pro都能轻松应对,为超大规模代码处理开辟了新纪元。
所以,你看,这几位AI编程“大侠”并非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更多的是互补共生。在未来,开发者或许会像选择不同的开发工具链一样,根据任务需求灵活切换AI编程助手。Grok Code Fast 1的入局,无疑是给这场“AI编程大乱斗”又添了一把火,也让“够用就好”的实用主义,有了更多想象空间。马斯克的这波“掀桌子”,究竟会彻底改写AI编程的格局,还是只是短暂的涟漪?时间会给出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开发者们的好日子,可能真的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