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当大家都在喊着AI眼镜是“下一个智能手机”时,小米雷军率先“炸场”,但2000块的“拍照搭子”却被40%的退货率浇了盆冷水。这波到底是“韭菜”不好割,还是“真香定律”来得太慢?
最近科技圈最“顶流”的八卦,除了某某车厂又开挂,恐怕就是AI眼镜这波神操作了。你以为它还是极客圈的“小玩意儿”?Too Young Too Simple!前有Ray-Ban Meta靠着“社媒光环”狂卖200万台,后有咱们的国民品牌小米,直接把价格打到了2000块档,一时间线上线下“供不应求”的呼声此起彼伏,连店里的体验机都“电量告急”1!雷军大佬更是直接放话,这玩意儿是“面向下一代的个人智能设备,随身的AI入口”1。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当年iPhone横空出世,把“大哥大”拍在沙滩上的那味儿了?
然而,故事的走向,却没那么“爽文”。当销量数据和激活数字在朋友圈刷屏时,一个冰冷冷的数字也悄然浮现:40%的退货率!12这…这不就是传说中的“买来吃灰,最后退货”吗?说好的“国民爆款”呢?
群雄逐鹿:AI眼镜,下一个“风口”还是“坑”?
话说回来,这波AI眼镜的“集体狂欢”可不是小米一家在唱独角戏。去年下半年,整个行业就像被点燃的鞭炮,哗啦啦涌进来36家厂商,推出了50多款产品,这“扎堆”劲儿,生怕错过下一个“风口”!1
比如,小米AI眼镜还没正式“出道”前,国内的“销量王者”是雷鸟V3。人家可是TCL孵化的新锐品牌,今年1月就“抢跑”上市,直接吃到了早期红利,一季度市场份额高达50%1!虽然官方没公布具体数字,但据“小道消息”,一季度销量也破万了1。还有“老玩家”Rokid Glass,虽然发货一波三折,但人家可是玩AR和AI结合的,还曾因为在发布会上充当“提词器”而小火了一把,据说全球预售订单直接冲到了25万台,妥妥的“实力派”选手1。
但,等等!虽然各家“花式宣传”,可这“百镜大战”打到最后,似乎都殊途同归——消费者最买账的,还真就只剩下**“拍照/录视频”**这个功能了1。毕竟,谁不想拥有一位24小时待命,随叫随到,还能帮你记录“精彩瞬间”的“拍照搭子”呢?至于那些高大上的“识别、翻译、导游、会议记录”,抱歉,真没那么常用。
翻车现场:2000块的“拍照搭子”,槽点到底有几何?
“拍照搭子”听起来很美,但现实骨感得让人想哭。
首先,它得能连得上蓝牙吧?有网友吐槽,雷鸟V3在门店体验时,就光蓝牙连接就花了十几分钟!1这连接速度,赶上乌龟赛跑了。
再来,戴着舒服吗?毕竟这是要“贴身”的家伙。小米号称是“专门为亚洲人打造”的,结果呢?Tech星球实测发现,“总是下滑”!1想想看,你正准备“咔嚓”一张美照,眼镜嗖一下滑到鼻尖,是不是瞬间“破防”?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鼻托设计不贴合,二是重量。AI眼镜普遍在39-40g左右,加上近视镜片更重。要知道,普通眼镜才20-30g,轻型眼镜更是只有15g1。这意味着,几乎所有AI眼镜都**“沉”到让人怀疑人生**,恨不得当场把它“摘掉”!
而最让用户“意难平”的,还是那个**“照骗”的画质**。
有小米用户直接“破防”:
“目前眼镜拍照非常吃光线,如果光线好画质就还行,但只有稍微一暗,画质就惨不忍睹,而且抖动模糊厉害。”1
— 某小米AI眼镜用户
Rokid Glass和雷鸟V3也未能幸免,要么是相机失真,要么是抓拍抖动1。说句大实话,这玩意儿拍出来的效果,真不如同价位的运动相机1。
续航也是个“老大难”。官方宣称8小时,可如果你真拿着它“咔咔一顿拍”,半小时就歇菜了1。视频录制更是“憋屈”,小米官方要求单次不超过10分钟,Ray-Ban Meta更是只有短短3分钟1。你以为在拍电影呢?还带“NG”的?
这些“槽点”堆在一起,直接导致了高企的退货率。在抖音平台,AI眼镜的行业平均退货率高达40%-50%,连小米也“未能幸免”,达到了惊人的40%12。这不禁让人思考,买它,是图个新鲜,还是真的“刚需”?
生死线挣扎:AI眼镜,能复制智能手机的奇迹吗?
尽管目前AI眼镜“雷声大雨点小”,但先别急着下定论。当年初代iPhone问世时,微软CEO鲍尔默也曾嘲讽它“只能分得2%-3%的市场份额”1。结果呢?啪啪打脸,iPhone成了全球销量最高的手机品牌。
所以,AI眼镜能复制智能手机的“逆袭神话”吗?
目前来看,Meta和Ray-Ban合作的Ray-Ban Meta眼镜无疑是这个赛道上的“优等生”。它凭借着200多万台的销量,成功跨过了行业公认的“200万台出货量生死线”1。它是怎么做到的?
- 价格亲民:让普通用户也能“剁手”。
- 拍照功能过硬:虽然也有吐槽,但至少比很多“搭子”强。
- 生态打通:最最关键的是,它直接打通了Facebook和Instagram的社交媒体生态,你可以实时直播!13这就好比你有了个“随身导播”,随时随地就能开直播、发动态,这不就是当下年轻人的“社交刚需”吗?
反观国内,我们的AI眼镜虽然硬件参数不输,传感器甚至都是同款1,但产品高度同质化,而且缺乏强大的社交媒体生态支撑。你拍了照,还得先传到手机,再从相册里上传到社交平台,这中间的“折腾”可就太不“Geek”了1!Rokid Glass虽然尝试加入了支付功能,但隐私问题又让用户“心里犯嘀咕”1。
一位行业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很多AI眼镜**“着急抢占市场”,导致“使用上都谈不上特别流畅”**1。这就像你赶着上架一个“半成品”,用户体验肯定大打折扣。
尽管小米AI眼镜三天卖了5万台,15天突破8万台,目标直指50万台1,Rokid也预估年底国内市场能达到50万台1,但魅蓝科技前总裁李楠一句话就戳破了泡沫:
“小米AI眼镜如果三天五万台的话,并不算是一个引爆品类的销售速度,头部厂商教育市场的路依然任重道远。”1
— 喵司创始人、前魅蓝科技总裁 李楠
看来,AI眼镜要想真正“爆火”,光靠“硬件堆料”和“概念口嗨”是不够的。它需要一个真正能**“破圈”的“杀手级应用”,一个能让用户“粘”住的“生态闭环”,以及“打磨到极致”**的用户体验。否则,这2000块的“拍照搭子”,可能真的要长期活在“退货率40%”的阴影下了。但这,不就是新物种诞生前的“必经之路”吗?我们且行且看,AI眼镜是真香,还是“真凉”?时间会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