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经济学家深度剖析:AI奇点悖论与后AGI时代的经济增长极限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菲利普·阿吉翁等指出,AI作为自动化新前沿,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受“鲍莫尔成本病”和物理法则限制,难以引发“经济奇点”;增长的极限将取决于最难改进的“瓶颈”任务。然而,另有研究认为,资本密集型AI研发能够克服这些阻力,为经济带来持续加速的增长潜力。

202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揭晓,将全球目光引向了创新如何驱动持续增长的宏大命题。法国经济学家菲利普·阿吉翁(Philippe Aghion)及其合作者因对“创造性破坏”(Creative Destruction)理论的贡献而获此殊荣。这不仅是经济学领域的盛事,更因阿吉翁在人工智能(AI)与经济增长议题上的深入探讨,引发了科技界对AI能否开启“经济奇点”的深层思辨。在科技狂潮席卷全球,对AI抱有无限期待的当下,诺奖得主的冷静分析,无疑为我们理解AI的真实经济影响力提供了多维度的透视。

AI:自动化浪潮的最新形态与“创造性破坏”的引擎

阿吉翁和彼得·霍维特(Peter Howitt)在1992年的经典论文中,通过数学模型阐释了“创造性破坏”的机制:当更优质的新产品或技术进入市场,那些销售旧产品的企业和商业模式就将面临淘汰,从而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这是一种深刻的辩证法,创新既是创造,亦是颠覆。在当下,AI无疑是这股创造性破坏力量的核心驱动者。

阿吉翁认为,AI并非凭空出现,而是人类社会两百年来自动化进程的最新篇章。从珍妮纺纱机到蒸汽机,从电力到计算机芯片,每一次工业革命的本质都伴随着生产环节的自动化升级。AI,特别是通用人工智能(AGI)的潜力,在于其能够渗透并自动化过去难以企及的领域——包括自动驾驶等非程序化任务,以及法律服务、放射医学等高技能、高认知复杂度的专业领域。这种视角的重要性在于,它允许我们借由历史经验来校准对AI经济影响的预期,避免过度神化或低估。

AI所带来的“创造性破坏”将比以往任何技术都更为深刻和广泛。它不仅优化现有产业,更可能催生全新的商业模式和产业形态,同时加速淘汰那些未能适应技术变革的企业。这种颠覆性力量,正考验着各国政府、企业和社会应对变革、引导创新的能力。否则,那些可能因创新而丧失优势地位的_既得利益集团,将成为阻碍技术进步的强大力量_。

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委会主席约翰·哈斯勒指出:“获奖者们的研究警示我们,经济增长绝非必然。我们必须维护创造性破坏的运行机制,否则社会将重新陷入停滞困境。”

“鲍莫尔成本病”:AI经济增长的内在制约?

然而,尽管AI拥有强大的自动化能力,阿吉翁及其团队也提出了一个关键的限制性观点:AI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可能受到“鲍莫尔成本病”(Baumol's cost disease)理论的制约。 这一理论指出,在生产率快速提升的部门(如制造业)占GDP比重下降的同时,生产率增长缓慢但劳动密集型的部门(如医疗、教育、艺术等服务业)占比反而上升,且成本不断上涨。

将这一理论应用于AI时代,其核心洞察在于:即使AI能够高度自动化经济的99%部分,实现无限生产力,但整体经济增长率仍将受限于那最后1%“关键且困难”的任务的进步速度 1。这些“瓶颈环节”的特点是难以优化,且往往需要高程度的人类干预或受限于基本物理法则。

谷歌DeepMind AGI政策开发主管Séb Krier对这一观点表示认同。他进一步推论,在后AGI时代,即使AGI能自动化所有人类可完成的任务,“难以改进”的任务将不再以人类为中心,而是以物理规律为中心。这意味着,经济的增长率将不再取决于AGI“思考”的速度或能力,而取决于其操控物理世界的速度,例如能源生产、资源开采、商品制造和交通运输等受物理条件限制的任务。因此,后AGI时代并不必然意味着“后稀缺时代”。

此外,如果创新中的某些关键步骤依然需要人类研发,那么高度智能的AI反而可能加剧“商业掠夺效应”(business-stealing),即AI快速且低成本地复制和应用新知识,从而抑制人类的创新投入。这可能导致经济增长放缓甚至停滞。即使AI能极大提高生产率,若缺乏广泛应用和配套环境支持,其影响也可能过于局限,无法带动整体经济爆发式增长。历史上许多重大技术突破(如电力、内燃机)都经历了漫长的普及滞后期,这为AI的应用推广提供了警示。

资本密集型AI研发:突破“鲍莫尔病”的潜力?

尽管面临“鲍莫尔成本病”的挑战,另一派观点则对AI驱动的经济增长持更乐观态度。MIT FutureTech的Tamay Besiroglu、Nicholas Emery-Xu和Neil Thompson等研究者提出,如果深度学习等AI技术能广泛传播,美国的经济增长率或许能翻倍。

他们指出,与传统经济学中新思想产生速度主要取决于研究人员数量的观点不同,AI增强的研发(AI-augmented R&D)更依赖于资本投入而非劳动力。 资本可以被无限积累和投入,从而永久性地提升每个研究人员的生产力。例如,DeepMind CEO德米斯·哈萨比斯(Demis Hassabis)曾表示,AI将很快将药物发现从数年压缩到几个月。这种由资本和AI共同驱动的研发模式,如果能推广到所有领域,将带来永久更快的科技进步速度,最终直接推动整体经济实现更快增长2

这种观点认为,AI不仅自动化现有任务,更重要的是加速了“知识生产”的速度和效率。通过更强大的计算能力、更高效的数据分析和更智能的实验设计,AI能够大幅缩短创新周期,降低研发成本,从而克服“鲍莫尔成本病”造成的阻力。

哲学思辨与未来展望:在温和奇点与物理极限之间

这场关于AI经济奇点的辩论,不仅仅是量化经济增长的预测,更是对技术本质、人类在创新中的角色,以及社会未来图景的深刻哲学思辨。

  • 技术与自然的边界: 如果AGI能够超越人类智能,那么经济增长的最终限制将从人类认知或劳动力瓶颈,转向更基础的物理法则,如热力学第二定律。这意味着,即使我们拥有无限智能,也无法逾越能量守恒或信息熵增的基本限制,资源稀缺性依然存在。
  • 人类与AI的共生: AI对人类创新投入的“商业掠夺效应”是值得警惕的风险。如何设计激励机制,使得人类与AI在创新生态中形成互补而非竞争,将是决定未来增长路径的关键。这可能需要新的知识产权框架、新的研发合作模式,以及对“创新”本身定义的重新思考。
  • 社会适应与政策调控: “创造性破坏”固然是增长的动力,但也可能引发剧烈的社会矛盾和不平等。如何通过有效的政策干预(如再培训、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机制改革)来疏导这些矛盾,确保技术进步的红利普惠大众,是避免社会停滞,甚至倒退的关键。
  • “温和奇点”的探索: 像谷歌DeepMind的Séb Krier所言,即便AGI带来更高的增长水平,要进入一个真正的“温和的奇点”(post-scarcity state),可能还需要在AI技术之外,进行更多的探索和突破,比如在能源、材料科学、宇宙资源利用等基础领域取得革命性进展。

总之,AI无疑是本世纪最强大的技术驱动力之一,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多维且复杂的。诺奖经济学家的洞察提醒我们,在拥抱AI带来的巨大机遇的同时,也需保持清醒的认知,理解其固有的经济和社会制约。未来的经济增长之路,将是技术创新、市场机制、社会结构和政策治理之间复杂博弈的结果。这需要我们以系统性思维,超越单一技术视角的限制,在持续的创造性破坏中寻求新的平衡点。

引用


  1. Aghion, P., Jones, B. F., & Jones, C. I. (2017).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Economic Growth. NBER Working Paper No. 23928. (2025/10/15)·检索日期2025/10/15 ↩︎

  2. Besiroglu, T., Emery-Xu, N., & Thompson, N. (2022). The End of Economic Growth?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the Production of New Ideas. MIT FutureTech Working Paper. (2025/10/15)·检索日期2025/1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