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AI消费级AI版图重构:多极竞争崛起,中国力量双线出击,新范式初现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a16z最新全球AI百强榜揭示,消费级AI市场告别“狂野西部”,正步入巨头激烈对峙与新兴力量涌现的多极化竞争新阶段。谷歌以生态组合拳猛追OpenAI,而中国AI军团则通过深耕本土市场和移动端全球化战略,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同时“氛围编程”等新范式预示着应用层创新的巨大潜力。

由硅谷顶级风投机构Andreessen Horowitz(a16z)发布的第五期“全球AI百强应用榜单(AI 100)”,如同全球消费级AI市场的一面高精度棱镜,折射出这片领域在经历了初期爆发式增长后的深层结构变迁。这份以用户“用量”——网站月度独立访问量和移动应用月度活跃用户——为核心衡量标准1的榜单,清晰描绘了从“狂野西部”到多极化竞争新秩序的演进轨迹。它不仅揭示了当前的势力均衡,更指引着技术、商业与社会交互演进的未来航向。

当前产业格局与巨头争锋:从独角兽到生态对决

a16z的报告开篇便指出,消费级AI应用的“狂野西部”时代已趋终结,市场正逐步走向成熟与稳定,新晋挑战者的突围难度日益增大。相较于前几期榜单,本期新入围的应用数量明显减少,预示着市场流量红利正在消退,竞争焦点从“谁能入局”转向“谁能深耕”1

OpenAI的ChatGPT凭借先发优势,依然稳坐全球第一的宝座,但其“独孤求败”的局面正在被加速打破。谷歌的“多产品、分兵作战”策略成为最具威胁的反击力量。本期榜单首次将谷歌旗下的AI产品作为独立实体排名,便有四款产品冲入Web端前50名。其中,通用AI助手Gemini表现尤为抢眼,在Web端排名第二,占据了ChatGPT约12%的流量;在移动端,其月活跃用户数已接近ChatGPT的一半,尤其在安卓生态系统中主场优势尽显,近九成移动用户来自安卓平台2。此外,面向开发者的AI模型试验场AI Studio高居第10位,研究工具NotebookLM位列第13,以及集成前沿视频模型Veo 3等实验性应用的Google Labs排名第39。这套组合拳不仅覆盖了从普通消费者到研究人员再到开发者的多层次用户群体,更意图构建一个全方位的AI生态系统,将AI能力无缝融入其核心业务和产品矩阵之中

与此同时,埃隆·马斯克旗下的X AI公司推出的Grok,则以“火箭式”的速度实现增长。在2024年底尚无独立移动应用的情况下,Grok如今已跃居Web端第四、移动端第23位,月活跃用户数突破2000万2。尤其是在2025年7月推出性能更强的Grok 4模型及AI伴侣头像功能后,其移动端用户量激增近40%1。这不仅得益于马斯克在X平台上的强力推广,更展示了将AI深度整合进社交生态系统所能爆发出的惊人能量和用户粘性

相比之下,社交巨头Meta的AI之路则显得步履蹒跚。其推出的Meta AI在Web端仅排在第46位,且未能进入移动端前50榜单。自2025年5月下旬推出以来,Meta AI的增长一直较为缓慢,特别是6月份曝出用户帖子未经同意便被公开分享的隐私问题后,其用户增长受到了显著影响1这警示了在AI产品设计中,用户隐私保护和信任建立的重要性,即便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也可能因伦理考量而受阻

中国AI军团的双线策略与全球影响力

本期榜单最引人注目的亮点之一,是中国AI公司以“集体崛起”的姿态,展现出强大的本土筑垒能力和全球远征实力,形成独特的“双线作战”模式。

本土壁垒的深耕: 在中国本土市场,一批AI应用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阿里巴巴旗下的“夸克”(Quark)位列Web端第9名,移动端第47位;字节跳动旗下的“豆包”(Doubao)位列Web端第12名,移动端更是高居第4名;月之暗面推出的“Kimi”凭借长文本处理优势,在Web端排名第172。此外,深度求索(DeepSeek)更是一度冲上Web端榜单第三位2。这些应用的成功,得益于中国庞大的用户基数、对本土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以及特定政策环境下形成的天然“护城河”。它们在中文语境下提供了高度优化的服务,迅速捕获了国内用户的心智。

全球远征的崛起: 如果说本土市场的成功尚可部分归因于“主场优势”,那么中国公司在全球移动应用市场的表现,则更具说服力地证明了其技术和产品的全球竞争力。报告强调,在移动端排名前50的应用中,有高达22款是由中国开发者推出的1。在这股“出海”大军中,影像美化工具尤为突出。厦门美图公司旗下有五款应用(Photo & Video Editor、BeautyPlus、BeautyCam、Wink和Airbrush)同时上榜,形成“影像美化矩阵”。字节跳动面向海外用户的图片视频编辑工具Hypic也榜上有名1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DeepSeek在Web端一度表现亮眼,但其移动端月活用户较峰值下跌22%,网页端跌幅更是超过40%2这提醒我们,在海外市场的竞争中,技术实力固然重要,但持续的用户增长、精细化的运营和市场策略同样关键,尤其是在面对全球化竞争和不同市场文化背景时。a16z的分析师认为,中国视频模型在全球范围内取得领先优势,部分原因在于中国拥有庞大的AI研究人才库,并且在知识产权规定方面存在差异,这可能使得它们能够利用更多样化的数据进行训练1。这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揭示了中国AI产业的另一面: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的公司正以更灵活、全球化的姿态,绕开国内激烈的“百模大战”,在海外细分市场寻找增长机会。

新范式涌现:Vibe Coding与应用层创新

在通用大模型竞争白热化的同时,榜单也揭示了新兴的应用范式和创新空间。其中,“Vibe Coding”(氛围编程)的悄然崛起值得关注。这种通过自然语言描述来快速生成应用的AI编程范式,正逐渐从萌芽走向成熟。Lovable和Replit等相关应用首次登上主榜单2,其早期数据显示出强大的用户粘性。信用卡数据提供商ConsumerEdge的数据显示,某顶级“氛围编程”平台的美国用户群体在注册数月后,其收入留存率超过了100%2,这意味着用户在平台上的月度总支出持续增长。

“氛围编程”的兴起,不仅预示着软件开发范式的革命性转变,从传统的代码编写转向以意图为导向的自然语言交互,更突显了AI与现有应用场景融合所能爆发出的巨大能量。它表明,即便在AI基础设施趋于成熟的当下,应用层的创新和卓越的产品执行力,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拥有一个强大的基础模型。a16z的“全明星”企业(连续五期上榜前50的14家公司)中,只有5家拥有自己的基础模型,大部分成功应用依然是构建在第三方或开源模型之上1。这无疑给AI创业者指明了方向:在巨头林立的市场中,垂直领域、细分场景以及全新的交互体验,依然是未被满足的需求和广阔的创新空间。

投资逻辑与未来竞争态势预测:结构性变革中的机遇与挑战

a16z的这份榜单不仅是消费级AI市场的快照,更是一张洞察未来投资逻辑和竞争态势的航海图。

投资逻辑的转向: 随着市场的稳定和头部效应的凸显,投资机构对AI项目的评估将更加侧重于:

  1. 用户真实用量与留存: 如a16z榜单所示,流量和活跃用户成为核心指标,而非单纯的技术概念或融资额。
  2. 垂直领域深耕: 在通用AI竞争白热化之际,具备行业 Know-how 和定制化解决方案的垂直AI应用将更受青睐。
  3. 产品执行力与用户体验: 在基础模型日趋同质化的情况下,如何将AI能力转化为卓越的产品体验和流畅的工作流,是成功的关键。
  4. 生态整合能力: 无论是巨头内部的生态系统建设(如谷歌),还是AI与现有平台深度融合(如Grok与X),生态效应都将放大AI产品的价值。

未来3-5年的竞争态势预测:

  • 平台级巨头竞争加剧: 以OpenAI和谷歌为首的平台级玩家将继续通过模型、工具、应用和分发渠道构建全方位生态系统,形成“护城河”效应。微软、亚马逊等科技巨头也将持续发力,多方对峙将成为常态。
  • 中国AI力量的全球化加速: 中国AI企业将继续采取“本土深耕+全球出海”的双线策略。在移动端和特定垂直领域,中国应用有望保持甚至扩大其全球市场份额,但同时也需应对数据隐私、地缘政治等复杂挑战。
  • 应用层创新井喷: “氛围编程”等新范式的崛起,预示着AI将从“工具”升级为“协作者”,重塑软件开发、内容创作甚至更多传统行业的面貌。“AI-native”的生产力工具和创新工作流将成为下一个爆发点
  • 技术与伦理的持续博弈: 随着AI的深度应用,数据隐私、算法偏见、内容真实性等伦理和治理问题将愈发突出,成为影响技术普及和商业成功的关键制约因素。
  • 算力与数据成为战略制高点: 基础模型对算力资源的消耗巨大,全球算力竞争将进一步升级。同时,高质量、多样化的训练数据将是构建更强大、更普惠AI模型的基石。

潮水的方向已经改变,新的航道正在开辟。对于所有置身于这场人工智能变革浪潮中的人来说,看清这张航海图,理解正在形成的全新秩序,或许正是驶向未来的第一步。

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