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脸”给AI?恭喜你喜提“数字分身”盲盒,开出啥全凭“AI心情”!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想靠“卖脸”给AI赚快钱?小心了!你签的可能不是一份合同,而是一张通往“数字分身”失控宇宙的VIP船票。你的脸可能突然开始卖假药、搞政治宣传,甚至预告世界末日,而你只能看着它“放飞自我”,真真是“哭笑不得”又“心肌梗塞”。

当今这年头,什么都讲究“数字化”,连你的脸蛋子也没能幸免。想象一下,你以为自己只是拍个宣传片,结果你的数字分身转头就用西班牙语卖起了保险;或者,你授权肖像给时尚品牌,你的“AI替身”却突然成了末日先知,声称来自未来,预告灾难。这剧情,是不是比电影《瞬息全宇宙》还魔幻?别惊讶,这可不是什么科幻脑洞,而是真实发生在你我身边的“数字人”商业大戏。第一批把脸卖给AI的勇士们,现在正经历着一场集体“真香变真酸”的后悔潮。

你的“数字分身”:盲盒开出“末日神棍”?

纽约演员斯科特(Scott)就是一个“冤大头”的典型案例。他本以为是一次普通的数字人项目合作,拿到区区750美元加一次旅游,殊不知合同里藏着**“无限场景使用”**的“彩蛋”。结果,他的数字分身直接去卖西班牙语保险了!斯科特看到视频时,简直是“我的天塌了”!可合同白纸黑字,后悔都来不及。这不就是典型的“明码标价卖脸,结果盲盒开出你意想不到的惊喜”吗?

另一位纽约演员亚当·科伊(Adam Coy)也没好到哪去。2024年10月,他以1000美元/年的价格,把自己的脸和声音打包授权给奢牌皮具MCM,用于AI互动零售体验。按理说,这还算“高大上”。谁知道没多久,他的AI分身竟然成了**“末日神棍”**,神神叨叨地预告灾难。虽然没搞黄赌毒,但这“反乌托邦”的情节,也让他心里直犯嘀咕。

更离谱的来了!韩国演员西蒙·李(Simon Lee)的数字分身,莫名其妙当上了妇科医生,在TikTok和INS上推销什么柠檬香蜂草减肥茶、冰浴祛痘等可疑药物和疗法。“正经广告也就算了,可这明显是诈骗啊!”1 西蒙·李对着法新社大吐苦水,更让他**“血压飙升”**的是,合同条款甚至不允许他要求删除这些视频。这简直是你的脸,替别人赚了黑心钱,你还无能为力,妥妥的“背锅侠”!

政治宣传更是让人**“破防”的重灾区。英国模特康纳·耶茨(Connor Yeates)签给Synthesia三年4600美元的合同后,竟发现自己的形象出现在为非洲政变领导者摇旗呐喊的宣传片中。伦敦演员丹·杜赫斯特(Dan Dewhirst)也中招,他的AI版本被用于传播假新闻,直言“这对我的心理健康非常非常有害”**1

“康纳·耶茨接受《卫报》采访,介绍自己的‘卖脸’经历。”

—— 卖脸不易,且卖且珍惜,卖了真要看运气!

你以为只有商业合作才翻车?Too Young Too Simple! 加州大学生奈奈,用300张自拍训练开源模型并声明“非商用”,结果照样被用来生成大尺度图像。可见,在数字世界,你想对自己的数字分身“说了算”,简直是**“痴心妄想”**。

这背后,暴露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很多小演员忽视了合同的“霸权属性”。无论公司大小,合同条款几乎都极度向买方倾斜。一旦签下**“永久、不可撤销、全球无限使用”的条款,就等于把自己的声音、脸、肖像权彻底“交出去了”,风险全盘皆收,回报却只是一次性的三五千美元。这简直是“一次性买断,终身免费使用,附加惊喜大礼包(随机黑历史)”**的套路。

当然,**“AI大厂”**们也不是完全不管。像Synthesia这种头部公司,已经公开“滑跪”,承认三年前视频素材审核有漏洞,并紧急加强了过滤机制和人工复检,把敏感内容拉入了黑名单2

“Synthesia拉黑敏感内容。”

—— “亡羊补牢”虽然不算晚,但对已经“躺枪”的个体来说,那可真是“身心俱疲”的创伤。

对AI公司而言,这可能只是一次需要处理的“公关危机”;但对个人而言,这可能是职业生涯和心理健康**“永久的创伤”。商业律师艾丽莎·马尔乔迪(Alyssa Malchiodi)一语道破天机:“这不是AI生成的脸,是真人。”1 她郑重提醒那些心动想“卖脸”的人:签之前,“务必睁大眼睛看清楚,别急着把肉身卖给了AI,灵魂却无处安放!”** 几百几千美元的快钱,真能抵得过你的数字分身在世界各地“花式作妖”的后果吗?

卖脸这门生意,为啥还能“香”遍全球?

尽管“卖脸”引发了这么多“社死”和“翻车”事件,但这门生意不但没凉,反而越做越**“红火”,简直是科技圈的“流量密码”**。这背后,是AI公司“超低成本获取数据,高价值产出”的商业逻辑在疯狂运转。

早期,AI公司像“勤劳的小蜜蜂”一样,通过亚马逊的众包平台(Amazon Mechanical Turk)这类平台“攒脸”,低至0.02美元/张的价格,一套数据集甚至不到20美元就能搞定!简直是**“白菜价,大甩卖”**。

但现在,随着市场对“质感”和“合规”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公司开始走“精品路线”。比如,一张授权脸300美元,批量买1000张就是30万美元;或者从Getty Images这类**“版权大佬”那里购买“版权清洁”图片,每张300-500美元,虽然贵点,但“底子干净”**,用起来更安心。偶尔遇到需要专业拍摄的场景,甚至还会出现高额许可费,甚至直接给股权激励,比如Synthesia就这么干过。

那么,这门生意到底“香”在哪里?一句话总结:比真人拍摄便宜,比纯AI生成真实。

Synthesia的企业负责人坦言,人类的表情、声音和肢体语言,AI目前还真的**“望尘莫及”。它们能做的,就是让演员在半天内完成绿幕拍摄,配合提词器做表情。剩下的活儿,就交给AI了:无限生成各种语言和场景,预制头像、可定制化身、多语言配音模型,“一站式服务,包你满意”。客户只需要选一张脸、选一种语气、填入脚本,一个视频就“新鲜出炉”了。基础版免费,专业版也就几百欧元,这性价比,简直是“香到没朋友”**。

“Synthesia。”

—— AI数字人:效率与成本的双重**“降维打击”**。

更厉害的是它的规模效应。一次拍摄,永久使用,边际成本几乎为零。这不就是**“一本万利”的最佳实践吗?企业通过订阅制、按视频收费、大客户定制等方式变现,毛利率高到让传统影视制作公司“望洋兴叹”**。

AI数字人供应商批量获取人类肖像权,简直就是开了**“作弊器”**,实现快速扩张。

  • Generated.Photos: 提供合成人脸库/API,年费199美元,估测年收入达六位数。他们直接**“绕过”**了真人同意这个“麻烦”,企业数据集可议价导出。
  • Getty Images: 不仅卖正版图库,也提供AI训练授权,单张图片授权费300–500美元,年收入高达9.3亿美元。这是**“正规军”**的玩法。
  • Clearview AI: 因“全网抓取”模式而备受争议,面临诸多法律风险,但最近的和解案披露其公司估值已达2.25亿美元。这说明,即便**“游走在边缘”**,市场的诱惑依然巨大。

在这些**“数据燃料”的加持下,AI数字人行业可谓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从企业培训的Synthesia、HeyGen,到AI主播公司DeepBrain,再到Epic Games等“大佬”,都纷纷入场,生怕错过了这波“时代红利”**。

  • 数字人公司: HeyGen、Synthesia、DeepBrain AI、Soul Machines、Hour One
  • 广告营销: Rephrase.ai
  • 娱乐公司: Epic Games、TikTok(凭借Symphony也杀入头像授权市场)

说到底,“卖脸生意”已经成了一门实实在在的商业模式:演员快速赚钱,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短期来看,这似乎是个**“双赢的局面”**。虽然长期风险和控制权问题还没完全解决,但其底层商业逻辑清晰且持续运转。一次性付费结合无限次复用,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边际收益,而且行业头部公司如Synthesia等,也开始尝试通过股权激励、退出权和审核机制来“安抚人心”。

然而,这背后还有一个更大的、“灵魂拷问”般的问题:当人脸可以像版权、商标一样被买卖、抵押和复用,它还是单纯的个人属性吗?抑或是已经变成了一种“数字资产”?这不仅仅是法律和伦理需要回答的问题,更是未来数字经济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考题”。毕竟,我们的脸,可不是随便就能“数字炒作”**的。

引用


  1. 第一批把脸卖给AI的人,已经后悔了 · 腾讯新闻 · (2025/9/12) · 检索日期2025/9/15 ↩︎ ↩︎ ↩︎

  2. 第一批把脸卖给AI的人,已经后悔了 · 36氪 · (2025/9/15) · 检索日期2025/9/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