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随着AIGC内容泛滥,抖音推出“AI抖音求真”功能,利用大模型技术主动识别和治理谣言,取得初步成效。这标志着平台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防御,但其有效性高度依赖模型迭代速度及权威信源的覆盖,预示着一场“AI与AI”的信息战将长期化、复杂化,并对数字时代的真实性认知构成深远挑战。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浪潮席卷全球,深刻重塑内容生产模式的同时,一个严峻的伴生问题也日益凸显: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污染”互联网的信息生态。从深度伪造到自动化虚假新闻,AI生成内容的真实性与可信度边界日渐模糊,使得全球内容平台面临前所未有的治理压力。在此背景下,短视频巨头抖音近期上线的“AI抖音求真”功能,不仅是其履行平台主体责任的体现,更开启了“以AI治理AI”的全新信息战篇章,其背后的技术原理、商业逻辑与深层社会影响值得我们深入洞察。
技术原理与创新点解析:AI谣言治理的算法盾牌
抖音的“AI抖音求真”功能,核心在于其将大模型技术应用于谣言治理的创新实践。据抖音方面介绍,该功能依托于两大核心模块:“谣言治理大模型”和“资讯大模型”,并辅以专业的辟谣运营团队1。这种多模态、多智能体协同的架构,使得平台能够实现从“被动拦截”到“主动防控”的重大转变。
具体来看,其创新点在于:
- 主动审查机制:传统谣言治理多依赖用户举报或事后辟谣。“AI抖音求真”能够主动审查平台上达到一定热度的内容,并通过提取视频信息、分析主旨、联网搜索等步骤,对内容是否为谣言进行风险判断。这显著提升了治理效率和覆盖面。
- 多源信息校验:该系统并非孤立判断,而是通过联网搜索,从权威媒体报道、政务公开平台以及历史谣言库样本中获取信源进行交叉验证2。这确保了辟谣信息的权威性和准确性。
- 量化成效显现:根据抖音方面数据,自7月以来,平台谣言曝光量已下降67%,大模型识别准确率达到85%3。这些量化指标初步验证了AI驱动治理的有效性,表明大模型在特定场景下具备了强大的信息辨别能力。
这一技术进路,体现了MIT Technology Review所强调的权威专业性与前瞻性洞察。它不仅仅是检测已知谣言,更是通过机器学习定义“内容误导性”、“公共价值”和“可证伪”等复杂特征,试图构建一个更智能、更具适应性的内容审核体系。
商业博弈与生态困境:平台左右互搏的真相
然而,抖音选择“以AI治AI”的路径,并非毫无挣扎,其背后是平台在商业利益与生态健康之间的复杂博弈。从TechCrunch的商业敏锐度视角看,平台对AIGC的态度可谓“又爱又恨”。
一方面,平台寄希望于AIGC能够极大丰富内容池的深度和广度,带来内容的多元化和个性化,从而提升用户粘性,创造新的流量增长点。这代表了AIGC作为“生产力工具”的巨大商业价值。 另一方面,平台又不得不面对AIGC带来的低质量内容泛滥和虚假信息污染的风险。特别是那些“目的不纯”的创作者,他们从过去的“内容农场”模式中尝到甜头,如今转向“AI农场”,利用大模型的强大表达能力,以极低成本批量生产看似真实、实则虚假或误导性的内容,以谋取流量分成4。这种行为严重侵蚀了平台的内容质量和用户信任。
更棘手的是,平台曾尝试要求创作者主动声明AIGC内容,但效果不佳。创作者普遍担心一旦打上“AI生成”标签,作品会遭到限流,从而影响其收益。这暴露出平台在管理内容生态时,商业激励机制与内容质量控制之间的内在矛盾。取消流量分成会严重打击正常创作者的积极性,而放任“AI农场”又会加速平台生态的劣化。在短期内无法消灭无良创作者利用AI牟利企图的情况下,技术手段便成了平台不得不为之的选择。这种困境,深刻揭示了AI时代商业模式的脆弱性及其对内容产业生态的结构性冲击。
哲学思辨与未来挑战:真实性边界的模糊化
从Wired的哲学思辨深度来看,抖音的“AI抖音求真”固然迈出了重要一步,但它也触及了数字时代关于“真实”本质的深刻命题。AIGC之所以能出圈,恰恰在于其表达能力与人类创作无限接近,达到了“安能辨我是雌雄”的境界。当AI能够以假乱真,甚至生成更具说服力的“虚假”,我们如何定义和守护“真实”?
“AI抖音求真”的局限性也印证了这一挑战:它主要依赖于“联网搜索”和“权威信源”,对**“以往存在的谣言类型会有效,但对‘新鲜事’、‘新花样’可能就有力未逮了”**5。这意味着,当出现全新的、未经权威媒体报道或政务公开平台证实的虚假信息时,即便是最先进的AI也可能只能给出“存疑”的判断。这并非技术能力不足,而是真实性本身在面对生成式AI时,其验证机制和溯源路径面临结构性挑战。
未来,这场“AI与AI”的信息战将演变成一场迭代速度的竞赛。如果AI虚假内容的进化速度快于AI治理模型的迭代,那么人类对数字信息的信任将面临持续侵蚀。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关乎社会认知、公共讨论乃至民主进程的基石。
跨域治理与社会责任:共建信息净土的多元路径
抖音的案例提供了一个微观视角,折射出AI时代信息治理的宏观图景。展望未来3-5年,单一平台的技术解决方案即便再先进,也难以独力应对日益复杂的AI虚假信息挑战。这需要跨领域整合的治理策略和更广泛的社会共识。
- 技术层面:除了当前基于知识图谱和权威信源的大模型校验,未来的AI谣言治理可能需要更先进的多模态AI来识别视频、音频中的深度伪造痕迹;联邦学习或隐私计算技术或许能在保护用户隐私的前提下,实现跨平台、跨机构的谣言样本共享与模型协同训练,从而加速治理模型的迭代。此外,内容溯源技术(如数字水印、区块链哈希)的推广应用,将有助于标识内容的来源与修改历史,增强透明度。
- 产业层面:内容平台、AIGC工具开发者、权威媒体和第三方事实核查机构需要建立更紧密的合作生态。AIGC工具提供商应在模型层面植入安全防护和内容标识机制,从源头减少虚假信息产生。内容平台则需优化其内容激励机制,奖励高质量原创内容,限制低质AIGC的传播。
- 社会与政策层面:AI伦理与治理框架的建设刻不容缓。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应加快制定清晰的法规和指导原则,明确平台责任、创作者义务以及AI内容的透明度要求。同时,公众的信息素养教育至关重要,培养用户批判性思考和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是构建健康信息生态的最终防线。
抖音“AI抖音求真”的推出,是AI时代平台信息治理的一个缩影,它体现了技术解决技术问题的决心,也揭示了其内在的局限与挑战。我们正步入一个由AI深度塑造的信息世界,对“真实”的追求将不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而是一场需要技术创新、商业智慧、哲学思辨和社会共治共同参与的持久战,关乎人类文明的未来走向。
引用
-
指望创作者自觉没戏,抖音也开始用AI治理AI谣言·三易生活·三易菌(2025/9/25)·检索日期2025/9/25 ↩︎
-
指望创作者自觉没戏,抖音也开始用AI治理AI谣言·三易生活·三易菌(2025/9/25)·检索日期2025/9/25 ↩︎
-
抖音推“AI抖音求真”功能,为用户提供事实澄清及辟谣信息·证券时报·(2025/9/25)·检索日期2025/9/25 ↩︎
-
指望创作者自觉没戏,抖音也开始用AI治理AI谣言·三易生活·三易菌(2025/9/25)·检索日期2025/9/25 ↩︎
-
指望创作者自觉没戏,抖音也开始用AI治理AI谣言·三易生活·三易菌(2025/9/25)·检索日期2025/9/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