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AMD与Oracle达成5万颗MI450系列GPU大单,并深化与OpenAI的战略合作,这不仅是AMD在AI芯片市场的重要突破,更标志着一个贯穿芯片、云平台到模型应用的新AI生态联盟正在崛起,对英伟达主导的算力格局构成强劲挑战,预示着未来AI基础设施将走向更开放、多元化的竞争。
算力格局的新篇章:从一家独大到多元竞合
长期以来,英伟达(Nvidia)以其强大的GPU硬件和CUDA软件生态系统,在AI算力领域构筑了近乎垄断的地位。根据IoT Analytics 2025年报告,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英伟达在数据中心GPU市场份额高达92%1。然而,这一“一家独大”的局面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近期,AMD与云巨头Oracle达成一项里程碑式的合作,宣布自2026年第三季度起,Oracle云基础设施(OCI)将首期部署5万颗AMD Instinct™ MI450系列GPU,构建庞大的AI超级集群,并计划在2027年及以后持续扩展234。此举不仅是AMD在高端AI芯片市场赢得的一场重大胜利,更深层次地看,它是AMD与OpenAI、Oracle等关键玩家共同构建一个多极化AI算力生态的战略性一步,旨在打破既有的生态壁垒,重塑未来AI基础设施的竞争版图。
MI450:重塑AI算力基石的技术底牌
Oracle大规模部署MI450系列GPU的决策,并非偶然,而是基于AMD在AI硬件技术上的显著突破。MI450系列是AMD Instinct平台的最新力作,专为运行先进大模型、生成式AI及高性能计算任务而设计。其技术亮点在于:
- 性能跃升:单块MI450 GPU配备高达432GB HBM4内存和20TB/s的带宽2,内存容量相比上一代提升50%,这对于训练参数量日益庞大的AI模型至关重要,有效缓解了“内存墙”效应。
- 创新液冷架构:“Helios”高密度72-GPU液冷机架设计,结合UALoE与UEC标准互联,在提升跨机架通信速度的同时,优化了性能密度、成本与能效,满足了AI超级集群对极致能耗比和规模扩展的需求。
- 垂直整合:搭载新一代AMD EPYC™ “Venice” CPU,与AMD Pensando™ DPU及“Vulcano”AI-NIC技术融合,提供800Gbps高速、低延迟网络,并支持UALink/UALoE架构实现GPU直接共享内存,消除通信瓶颈,构建了一个垂直优化的机架级AI计算平台234。
- 开放软件生态:AMD ROCm™软件栈为开发者提供灵活开放的编程环境,支持主流AI框架与库,旨在降低AI/HPC工作负载的迁移与优化难度,并逐步构建一个可与CUDA抗衡的开发者生态。这一开放性策略是AMD撬动英伟达护城河的关键。
这些技术革新共同构成了MI450系列在性能、扩展性、能效和软件开放性上的核心竞争力,使其能够承载AI时代对“Zettascale”级别算力集群的严苛要求。
联盟与生态:重塑AI产业的商业逻辑
AMD与Oracle的合作,是近期一系列AI算力交易中的重要一环。此前,AMD已与OpenAI达成长期战略合作,OpenAI计划在未来几年通过多代AMD Instinct GPU部署总计约6吉瓦的算力,初步阶段将从2026年下半年开始部署1吉瓦的MI450系列加速器。更值得关注的是,OpenAI在此合作中将有权获得AMD高达约10%的股份,这远超简单的买卖关系,形成了_“战略结盟+资本绑定”_的深度伙伴关系2。
这种横跨芯片、云平台和AI应用层的“AMD-Oracle-OpenAI”组合,正在构建一个新的AI算力生态链。Oracle作为全球领先的云服务提供商,率先提供基于MI450的公开可用AI超级集群,极大地提升了AMD硬件的市场可及性与验证度。而OpenAI作为AI模型领域的领军者,其选择AMD作为核心算力供应商,无疑是对AMD技术实力和未来潜力的强力背书,并提供了关键的_“灯塔客户效应”_。
“从EPYC到AMD Instinct加速器,Oracle与AMD一直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最优的云基础,满足新一代AI的需求。通过结合AMD的最新处理器技术、OCI的安全灵活平台以及Oracle Acceleron提供的高速网络,可以充分支持客户打造全球最具雄心的AI应用。”——Oracle云基础设施执行副总裁Mahesh Thiagarajan2
这种合作模式体现了AI产业在算力军备竞赛背景下的去中心化和多元化需求。大型科技公司和AI企业普遍不愿看到GPU市场“一家独大”,因此积极寻求替代方案,以分散供应链风险、降低采购成本并促进技术创新。AMD的战略联盟,正是抓住了这一产业痛点,通过与行业关键参与者形成利益共同体,共同挑战现有市场格局。
挑战与机遇:从垄断到多元的未来算力竞赛
此次合作无疑是AMD在与英伟达争夺快速增长的AI芯片市场中所取得的又一次重要突破。它不仅是对英伟达GPU霸权的直接冲击,更是一场关于AI算力生态主导权的深层较量。英伟达凭借CUDA的先发优势和强大的开发者社区,构建了坚实的护城河。而AMD则通过其开放的ROCm软件栈以及与关键合作伙伴的深度绑定,试图逐步_侵蚀这一护城河_。
未来的AI算力竞赛将呈现以下趋势:
- 从硬件到系统级解决方案的竞争:不再仅仅是单颗GPU的性能比拼,而是包括芯片、互联、散热、软件栈在内的全栈优化解决方案的竞争。AMD的Helios液冷机架设计,正是这一趋势的体现。
- 软件生态的开放与融合:ROCm的持续成熟和普及将是AMD成功的关键。一个更加开放、互操作性更强的AI软件生态,将吸引更多开发者,打破现有生态的壁垒。
- 地缘政治与供应链韧性:全球技术竞争加剧,任何单一供应商的垄断都可能带来供应链安全风险。多元化的算力选择成为各国和大型企业提升技术韧性的重要战略。
- 成本与能效的极致追求:AI模型的训练和推理成本巨大,对能耗也提出极高要求。市场将持续青睐在_性能功耗比和总体拥有成本(TCO)_方面有优势的解决方案。
尽管AMD的崛起路线已清晰可见,但正如芯片行业观察者Patrick Moorhead所言,“执行是关键”2。英伟达并非坐以待毙,它将继续通过技术创新、生态绑定和市场策略来巩固其地位。这场算力竞赛,将推动整个AI基础设施向更高效、更普惠的方向发展。
人类文明进程中的算力演进与哲学思辨
AI算力的演进,不只关乎商业竞争和技术参数,它深刻触及人类文明的进程。算力作为驱动现代AI的“石油”,其分配与控制,直接影响着AI创新的速度、方向和可及性。当算力趋于集中,少数巨头可能主导AI的未来;而当算力生态走向多元化,则可能_促进更广泛的创新,甚至降低AI开发的门槛_。
从哲学思辨的角度看,AI算力的民主化,可能带来更丰富的AI应用和更具多样性的智能体。它有助于避免“单一思想”或“单一控制”的风险,允许不同背景、不同价值观的团队开发出符合其需求的AI。然而,算力爆炸式增长的另一面是巨大的能源消耗和伦理挑战。液冷技术等能效创新固然重要,但如何_在追求极致算力的同时,确保可持续发展和AI的负责任使用_,是所有科技公司和政策制定者必须深思的议题。这场竞争,不仅是为了市场的份额,更是为了塑造一个什么样的AI未来。是少数精英掌控的超智能时代,还是一个普惠、多元、造福全人类的智能共生时代?答案,正随着每一笔算力大单和每一次技术突破而逐渐揭晓。
引用
-
IoT Analytics:Data Center GPU Market Share 2025 Report · IoT Analytics · (2025/07/01) · 检索日期2025/10/16 ↩︎
-
新智元:苏姿丰出手,Oracle下单5万颗AMD芯片,英伟达王座撼动 · 36氪 · 新智元(2025/10/16)· 检索日期2025/10/16 ↩︎ ↩︎ ↩︎ ↩︎ ↩︎ ↩︎
-
PTT:[新聞] 蘇姿豐出手!Oracle下單5萬顆AMD芯片,英- 看板Stock](https://www.ptt.cc/bbs/Stock/M.1760533094.A.362.html) · PTT(2025/10/15)· 检索日期2025/10/16 ↩︎ ↩︎
-
新浪财经:Oracle 将首发基于AMD Instinct MI450 的公开可用AI 超级集群 · 新浪财经(2025/10/15)· 检索日期2025/10/1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