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你好!”AI:你礼貌吗?一个付费录音APP火遍全球,你的隐私正在被“打包出售”!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最近有个叫Neon Mobile的APP火了,号称给钱让你录电话,一年赚几千刀不是梦。结果呢?它转手就把你的通话录音卖给了AI公司当“饲料”。这波操作,简直是把用户隐私按斤卖,还搭上了你朋友的“声音版权”,网友直呼“这是把用户当韭菜,还是把AI当祖宗?”

最近,科技圈的瓜有点大,大到让无数打工人直呼“活久见”。一款名叫Neon Mobile的神秘APP,就像坐上了火箭,在苹果美国区App Store社交网络类应用排行榜上一路狂飙,直接冲到了第二名!它凭啥这么牛?就凭俩字:给钱! 而且给的还是美元,一年能赚几百甚至几千刀,这“钞能力”谁能顶得住?1

钞能力APP,到底怎么“收割”你的声音?

Neon Mobile这货,把自己包装成了一个“赚钱神器”。它的套路很简单粗暴:你允许我录下你的通话,我就给你钱。拨打Neon用户电话,每分钟30美分;拨打非Neon用户,每天最高30美元。这还不算完,推荐朋友入坑还有“推荐奖励”,简直是把“传销”的精髓都学去了(狗头)。

这“魅力”可不是盖的。Appfigures数据显示,9月18号它还在400多名开外,结果短短几天,直接杀到了前十,甚至一度登顶总榜前七,你说刺激不刺激?1 这背后,是一个名叫亚历克斯・基姆(Alex Kiam)的神秘创始人,他在官网上只敢叫“亚历克斯”,公司运营地点更绝——纽约一公寓内!嗯,这很“硅谷车库创业”风,只不过是“公寓”版。

那么,这些用真金白银“买”来的通话录音,都去哪儿了?Neon在它的服务条款里,倒是“坦诚”得很:这些录音数据会被打包出售给“AI公司”,用作“开发、训练、测试及改进机器学习模型、人工智能工具与系统,以及相关技术”。1 简单说,你的声音,正在成为AI模型“进食”的“口粮”。就像你辛辛苦苦拍的短视频,结果被人家剪辑成“素材包”去卖钱,还不跟你商量。

“君子协议”还是“霸王条款”?隐私政策暗藏玄机

Neon声称,如果对方不是Neon用户,它只录你“自己一方”的通话。但有外媒简短测试发现,这APP在录音时,根本不会给任何提示,更不会通知通话的另一方。这就有点“细思极恐”了。你的声音值钱,那跟你们通话的朋友、家人、同事,他们的声音呢?就这么“免费”被录了,他们同意了吗?

更离谱的是,Neon的隐私政策简直就是个“宇宙授权书”:

“全球范围内、独占性、不可撤销、可转让、免版权费且完全付费的权利及许可(含通过多层级转授权的权利)”,可对用户的录音内容(全部或部分)进行以下操作:出售、使用、托管、存储、传输、公开展示、公开传播(含通过数字音频传输方式)、向公众传播、复制、为适配展示格式而修改、依据本条款授权创作衍生作品,以及通过任何媒体格式、任何媒体渠道(无论当前已存在或未来开发)进行分发。1

翻译过来就是:“你的录音,我随便卖,随便用,随便改,随便发,你管不着!” 这哪里是“君子协议”,分明是“霸王条款”plus加强版啊!

虽然听起来很“炸裂”,但法律专家却表示,这种操作可能在法律层面“擦边”合规。布兰克·罗马律师事务所的詹妮弗·丹尼尔斯(Jennifer Daniels)解释说,Neon“仅录制通话一方的内容”的策略,就是为了规避那些需要“双方同意”的窃听法律。1

格林伯格·格勒斯克律师事务所的彼得·杰克逊(Peter Jackson)更是大胆猜测:

“条款中关于‘仅录制单方转录内容’的表述,听起来更像是一种‘后门说法’——实则Neon可能会完整录制通话,只是在最终转录文本中删除另一方的内容。”1 (小编:懂了,就是“掩耳盗铃”的技术升级版呗?)

更让人担忧的是,Neon说出售数据前会删除姓名、邮箱和电话号码,但没说AI公司会怎么用。你的声音,可能被用来制作**“深度伪造”(Deepfake)通话**,让你朋友接到一个听起来像你,但内容却是骗子的电话。想想就脊背发凉!“一旦你的声音数据流入外部,就可能被用于诈骗。”杰克逊律师严肃警告。1 这简直就是给骗子们递上了“行骗工具包”啊!

AI时代,我们对隐私真的“脱敏”了吗?

曾几何时,那些偷偷摸摸收集用户数据的APP,都会被骂得狗血淋头,比如当年Facebook被曝花钱让青少年装“窃听APP”1。可如今,AI智能体都开始常驻会议做记录了,各种“始终在线”的AI设备也层出不穷。我们是不是对隐私风险,有点“脱敏”了?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人工智能数据安全白皮书》也提到,AI算法模型训练依托数据,而这些数据可能涉及到隐私或敏感信息,因此数据机密性至关重要2。现在AI公司都在寻求更多数据来训练模型,甚至OpenAI也宣布将与组织合作生成公共/私有数据集来训练AI模型3。这些都说明了数据对于AI的重要性,但也凸显了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严峻挑战。

在这个“数据就是新石油”的时代,一部分人可能变得“愤世嫉俗”了:反正我的数据迟早要被卖,不如我自己赚点辛苦钱。但问题是,你分享出去的信息,可能远超你的想象,而且还可能把别人的隐私也“捆绑销售”了。

“显然,知识工作者群体,坦白说,几乎所有人都迫切希望能尽可能简化工作流程。”杰克逊律师说,“而某些生产力工具在实现这一目标的同时,显然牺牲了你的隐私,更重要的是,也日益威胁到那些与你日常互动之人的隐私。”1 (小编:简化的流程,代价却是隐私的“裸奔”,这买卖真的划算吗?)

Neon的爆火,像一面镜子,照出了AI时代下我们对于隐私的纠结和无奈。当“赚钱”和“便利”的诱惑摆在眼前,有多少人能抵挡住,不让自己的声音,甚至朋友的声音,成为AI餐桌上的“佳肴”呢?这波科技浪潮,是机遇还是陷阱,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引用


  1. 神秘“赚钱APP”突然走红!付你钱录通话、年付数千美元,转头就把音频卖给 AI公司·华卫(2025/9/25)·检索日期2025/9/25 ↩︎ ↩︎ ↩︎ ↩︎ ↩︎ ↩︎ ↩︎ ↩︎ ↩︎

  2. 人工智能数据安全白皮书 -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2019/08)·检索日期2025/9/25 ↩︎

  3. 每日AI简报- 野湃AI·野湃AI(2025/9/25)·检索日期2025/9/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