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DeepSeek用户数据下滑引发对中国AI前景的担忧,但这并非末日预兆,反而暴露出过度关注单一模型表现的局限性。中国AI的真正潜力在于其超大规模市场与丰富的应用场景所孕育的生态系统,以及将技术转化为真实商业与社会价值的能力,而非单纯的参数或流量竞赛。
当全球科技的目光仍聚焦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璀璨光环之际,来自中国的DeepSeek,这个一度被誉为“震撼全球”的AI新星,却遭遇了流量上的“滑铁卢”。QuestMobile的最新数据显示,其月均下载量在短短一个季度内骤降_72.2%_,从8111.3万跌至2258.9万。与此同时,国际半导体研究机构Semianalysis也指出,DeepSeek的使用率已从年初的7.5%高点,滑落至今日的3%。这无疑在国产AI的“进度条”上投下了一层阴影,加之知名AI智能体公司Manus总部迁往新加坡的举动,悲观情绪如影随形,挥之不去。
然而,在面对这些冰冷的数据时,我们或许不必急于为中国AI的前景盖棺定论。毕竟,市场数据如同一位时而夸张的演员,其表演往往需要更深层的剧本解读。DeepSeek的流量下滑,部分原因归咎于其R2更新版本的“爽约”,以及其模型那令人头疼的“幻觉率”——即“胡说八道”的毛病,这无疑劝退了不少寻求可靠性的用户。但深入审视,这组数据本身便带着些许值得玩味的“水分”。例如,它们往往仅基于其订阅者,且核心统计对象是DeepSeek官网,而忽略了腾讯元宝、百度、夸克等深度整合DeepSeek技术的第三方渠道。这就像评估一座冰山的体积,却只测量了其浮出水面的一角。
更重要的是,从DeepSeek背后“深度求索”公司的视角来看,其产品目标从一开始便与“流量至上”的商业逻辑有所不同。创始人梁文锋先生曾公开宣示“不做应用,只做研究和探索”的理念,这如同誓言般约束着公司在AI“淘金热”中的方向。选择开源技术路线,便意味着DeepSeek的核心价值在于为行业提供底层技术支撑,而非与应用层的竞争者争夺用户活跃度或商业变现的头把交椅。当一家公司主动选择成为基础设施的铺路者,而非摩天大楼的建造者,其流量数据自然不能简单地与商业成败划上等号。这是一种对短期ROI的策略性放弃,以期在更宏大的技术竞赛中占据有利位置,这背后体现的是一种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清醒认知。
中国AI的“内功”与全球竞速
即便DeepSeek在创新之路上暂时放缓了脚步,也绝不意味着中国AI竞速的整体停滞。事实上,在这场全球智能革命的马拉松中,中国选手们从未缺席。在DeepSeek之外,国内互联网巨头与独角兽企业正纷纷以近乎狂热的热情投入AI研发,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无论是阿里巴巴的Qwen,百度的文心,还是新兴的夸克和Kimi,它们都在全球AI模型排行榜上紧追不舍。这犹如一场没有终点的军备竞赛,各国顶尖智囊团的智慧与算法在无声的硝烟中激烈碰撞。
中国在这场AI竞赛中,除了其本身的人才红利——即那些孜孜不倦的工程师和研究者——最大的优势无疑是其超大规模市场和足够丰富的应用场景。从外卖小哥穿梭的街巷,到医院手术台前的严谨诊断,再到工厂车间的精准制造,这些真实场景为AI企业提供了海量的用户行为数据,也提出了各式各样的市场需求。如果说数据是新时代的石油,那么这些源源不断的应用场景,便是那些能将石油提炼成高级燃料的炼油厂。这赋予了中国AI独特的“反哺”机制:真实世界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促使AI模型不断迭代进化,从而形成独特的数据飞轮效应。这种由内而外的驱动力,是西方市场难以比拟的,也因此,我们理应对国内AI的发展进程抱持足够的信心。
从“参数竞赛”到“生态竞速”:重塑智能经济的“护城河”
然而,DeepSeek流量下滑的标志性事件,无疑也敲响了警钟,提出了一个行业性的根本问题:当模型权重(尤其是开源模型)被广泛复制后,企业如何维持技术领先?又如何通过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实现价值的有效转化?这已不再是单纯的技术比拼,而是如何构建一道难以逾越的“护城河”的商业哲学拷问。
知名学者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的解答》中早已预言:技术本身从来不是永久的护城河[^1]。真正能够持续孕育并放大创新的,是组织能力与市场结构。今天的全球AI产业竞争,已然从最初的“参数竞赛”——谁的模型参数更大、算力更强——悄然转向了更为深远的**“生态竞速”**。在开源技术日益普及的格局之下,未来真正的胜负手,不再仅取决于某个模型能否持续霸榜,而在于能否在技术创新基础之上,构建起一个开放、协同、且能动态演进的生态体系。
这对于公共管理智慧而言,无疑是一项严峻的考验。如何给予企业从市场创新到技术创新上更大的包容度和试错空间,成为了决定未来走向的关键。产业的未来,注定属于那些能构建开放式创新的市场,而非被政策之手过早“挑选”出的“胜利者”。政府和监管者应当相信市场的自发选择,允许不同技术路线百花齐放、多头并进,避免成为创新的“拦路虎”。
此外,至关重要的是,要真正意识到场景的价值。数据,只有从外卖、餐饮、工厂、医院、教室等真实场景中“摸爬滚打”出来,才能真正反哺技术进步,提升模型的“智能商数”。站在社会协作层面来看,能否建立一个顺畅的开放协作机制,打破企业、机构间的壁垒,让数据、算力、算法在生态中自由流动,将在未来扮演更为核心的角色。技术突破固然如璀璨的流星划破夜空,但如何将这些转瞬即逝的光芒转化为持续的场景价值、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才是决定中国AI能否开启“第二增长曲线”的核心命题。只有当更多企业和政策制定者深刻理解并践行这一点,中国AI的智能航母,方能乘风破浪,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