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一场由谷歌AI“大模型”挑起的开源“骂战”正在上演!谷歌Project Zero带着AI“漏洞猎手”Big Sleep,给开源大佬FFmpeg狂甩Bug报告,还实行“限时曝光”政策,结果被FFmpeg直接开怼:别光会“指手画脚”,有种自己写补丁啊!这波操作,直接把开源社区的“内卷”与疲惫摆在了台面上。
“惹是生非”这件事,有时候真的离不开“事儿妈”体质和“工具人”的完美配合。这不,最近科技圈就上演了一出“AI当红娘,大厂与开源社区在线掐架”的年度大戏。一边是坐拥万亿资源的Google Project Zero(简称PZ),带着自家AI“漏洞猎手”——“大睡哥”Big Sleep;另一边,是为全球无数软件、浏览器默默奉献的多媒体基石——开源框架FFmpeg。
这事儿的核心,可不是Bug本身,而是那个“你发现的Bug,凭什么我来修”的世纪难题。当巨头用AI高效扫描开源代码,然后把漏洞报告连同“限时修复”的催命符一起甩给免费打工的志愿者时,FFmpeg怒了:“凭什么?!你光找不修,搁这儿‘凡尔赛’呢?”
Google的“透明披露”新政:Bug来了,你接不接?
故事得从2025年7月说起。彼时,Google Project Zero雄心勃勃地推出了一项名为“Reporting Transparency”(报告透明化)的新政策1。这政策简直就是给开源社区加了一把“催熟剂”:Google发现Bug后,一周内就会公开披露“哪个项目出了问题”,并设定明确的修复期限——即便Bug还没修好,也要先“社死”一波。虽然留给厂商或项目的标准修复窗口依然是90天,但公开的压力就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头顶。
Project Zero的负责人Tim Willis当时振臂一呼:“我们在流程最前面,加了一个公开步骤!”1 他解释说,这么干是为了缩短“上游补丁滞后”——也就是Bug修好了,用户却迟迟用不上的那个时间差。而让这政策效率飙升的,正是来自Google DeepMind的AI安全引擎——Big Sleep。
到了2025年8月初,Big Sleep果然不负众望,在多个主流开源项目中一口气发现了大约20个Bug2。其中,咱们的“老实人”FFmpeg不幸中招。根据Google的“透明披露”机制,Bug报告很快就被晾在了公共问题追踪器上,FFmpeg的维护者们发现自己像被点了名,成了全网“公开处刑”的对象。
虽然大部分Bug的风险等级只是“低”或“中等”,但关键在于,Google只报告Bug,却没提供任何可直接使用的补丁。换句话说,就是Google用AI帮你“照妖镜”照出了妖精,然后指着你说:“喏,妖精在那儿,你赶紧去捉!”还设定了捉妖的“KPI”,但捉妖的法宝,不好意思,没有。
FFmpeg的怒吼:“你行你上啊!”
这波操作,直接把FFmpeg的开发者们整破防了。他们在社交平台X(前Twitter)上公开发泄不满,直接把Google怼上了天。
“我们非常重视安全,但这合理吗?一家万亿美元公司用AI扫描我们的代码,然后让志愿者无偿修它发现的Bug?”
FFmpeg的开发者们觉得,这根本不是什么安全合作,而是妥妥的“企业级倒逼”。一个坐拥无数资源、挥金如土的科技巨头,用自家顶尖AI挖出漏洞,然后把修复的重担和舆论压力,一股脑儿地丢给一群“用爱发电”的志愿者团队。
一位开发者愤怒总结道:
“找到Bug是好事,但你不给补丁、只催修复,这不是帮忙,是添堵。我们的立场很简单——别光炫技,直接提个patch吧!”
言下之意就是:“你行你上啊,别光说不练!”这波操作,直接让“光说不练假把式”这句话有了新的AI版本。
“安全工程师”与“开源打工人”:一场理念的“左右互搏”
在X平台上,这场“AI找Bug”引发的口水战迅速升级,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两大阵营:
安全研究阵营(力挺Google):
- “责任第一”派: 认为FFmpeg这么大的影响力,已经成了互联网的关键基础设施,就该负起修复Bug的责任,不能拿“志愿项目”当挡箭牌。
- “分工明确”派: 安全团队只负责发现问题,不负责修,术业有专攻嘛!
- “早披露有利无害”派: AI只是比坏蛋黑客更早一步发现漏洞,提前曝光有益无害。
开源阵营(力挺FFmpeg):
- “光报不修没意义”派: 发现Bug当然好,但Google应该“好事做到底”,顺手提供修复代码。
- “别榨干志愿者”派: 这种带着时间限制的公开压力,会加速开源开发者的倦怠,让他们分分钟“撂挑子不干”。
- “警惕XZ Utils教训”派: 去年XZ Utils后门事件3的血泪史告诉我们,过度依赖少数志愿者,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安全风险。
你看,这哪是Bug引发的争吵,简直是关于“互联网精神”和“企业责任”的理念大碰撞!
这不是第一次了:开源维护者的“累觉不爱”
其实,类似的矛盾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儿。FFmpeg也不是第一个对Google Project Zero“敢怒不敢言”的团队。
今年早些时候,libxml2的维护者Nick Wellnhofer就曾抱怨过,自己花费大量时间为第三方报告的问题进行漏洞分级,却一分钱都拿不到。Nick直接点名Google:
“尤其是面对Google Project Zero——那些最顶尖、最富有的安全团队盯着你这些志愿者时,你真的会觉得喘不过气。”
后来,Nick因为疲惫不堪,直接退出了libxslt的维护工作。他说这种“被追着修Bug”的氛围,让开源开发变得一点也不好玩。而这次FFmpeg团队也透露,他们内部已经有一位核心开发者因此离开了!
这不禁让人想起2024年的XZ Utils后门事件:当时,一个维护者被攻击者渗透,导致全球Linux发行版差点被植入供应链后门。这赤裸裸地揭露了一个残酷真相:支撑全球关键开源基础设施的,很多时候只靠着几个人,甚至一两个人,在用他们的夜晚时间“苟”着。
AI发现的Bug,到底谁来修复?这“锅”谁背?
目前,这场争论还在继续。Google一方面强调,他们的目标是让Bug在被黑客利用之前就被修复,听起来简直是**“人间清醒”。但FFmpeg则认为,Google的做法完全忽视了开源社区的残酷现实**:没人付钱、没人雇人、没人能随叫随到,更别提“按时修Bug”了。
在X上,FFmpeg继续“嘴炮”输出:
“多有意思啊,这些安全研究员在发现Bug时言辞凶狠,但当你让他们自己写补丁时,他们立刻就不高兴了。”
这场“AI找Bug”的风波,更像是一面照妖镜,让我们重新审视了互联网世界的底层逻辑:那些我们习以为常、视为理所当然的关键基础设施,往往都是由一群“用爱发电”的志愿者,在他们的业余时间里“缝缝补补”才得以维持。现在AI的“高效扫描”,反而让这些“苦逼”的打工人更累了——Bug报告越来越多,但真正能动手修复的人手却越来越少。
正如一位开发者在评论中所说:
“这场争论其实是必要的。因为它暴露了一个尴尬的真相——现代互联网的根基,建立在极其脆弱的善意之上。”
那么,关于Google和FFmpeg的这场“AI找Bug”罗生门,你的看法又是什么呢?这口“锅”,到底该谁来背?
引用
-
Google Project Zero测试新漏洞揭露政策,将提早公布部份细节·iThome·(2025/11/7)·检索日期2025/11/7 ↩︎ ↩︎
-
谷歌称其基于AI 开发的漏洞猎手“Big Sleep”已报告20 个安全漏洞·开源中国·(2025/11/7)·检索日期2025/11/7 ↩︎
-
把Bug“曝光”到全网,谷歌逼FFmpeg维护者“按时修复”,遭怒怼:别光用AI找Bug,有本事你自己修啊·CSDN·郑丽媛(2025/11/7)·检索日期2025/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