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在AI资本市场降温的背景下,中国大模型独角兽MiniMax正全力冲刺IPO,其高调营销手段(如与黄仁勋的“热搜事故”)折射出争夺“AI第一股”心智的极度焦虑与市场窗口期的紧迫。这家公司正试图构建一个融合技术、产品、用户和投资人的多维度叙事,以期在行业排位赛中抢占先机,将潜在价值转化为资本市场的确定性。
最近,中国科技界上演了一出令人瞠目的数字魔术:一则关于AI新贵MiniMax创始人闫俊杰与英伟达掌门人黄仁勋“私密会晤”的消息,犹如火星撞地球般迅速引爆网络,随后又在多平台神秘“404”。这并非一次寻常的媒体乌龙,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公关冒险——在资本市场门庭若市又暗流涌动的当下,MiniMax显然不甘寂寞,甚至愿意以“擦边球”的姿态,为自家上市之路添上一把火。
这出“黄袍加身”的戏码,其核心不在于合影本身,而在于其背后那份呼之欲出的上市急迫感。在英伟达严格管控其CEO访华期间媒体曝光度的背景下,MiniMax的“高调出牌”显得异常扎眼。其意图昭然若揭:在IPO的临门一脚,不惜一切代价为自己争取“黄仁勋背书”的市场心智。这无疑是一场豪赌,但对于一家正试图冲刺“中国AI第一股”的独角兽而言,这或许是其认为必要的“噪音”,以避免被时代的巨浪所吞没。
中国AI大模型领域的竞争,已从早期的技术研发竞赛,悄然转向了资本市场的“抢滩登陆战”。智谱AI,另一位“AI六小虎”成员,已率先在北京证监局完成辅导备案,并同步准备港股上市,其背后更有来自全国各地国资的逾160亿元巨额融资,估值已达400亿元人民币。MiniMax,虽拥有逼近300亿元人民币的投后估值,但在这场关乎“谁代表中国AI”的排位赛中,时间差意味着一切。先发者不仅能攫取资本的注意力,更能锁定产业链话语权。所以,MiniMax此次“宁可错杀也不放过”的传播策略,其目的正在于抢占先机,避免沦为“跟随者”的尴尬境地。
从宏观视角审视,MiniMax的急切,并非孤例,而是当前大模型投融资市场整体降温的缩影。根据IT桔子数据,AI领域的融资笔数在2025年呈现断崖式下跌:从2023、2024年的百余笔,骤降至2025年截至5月22日的61笔。更令人担忧的是,头部公司的融资活跃度也在下降,单笔融资金额普遍缩水。热钱正在退去,资本的审视变得越发严苛,不再是“谁都投”,而是“只投能跑通商业模式的”。在这样的“资本寒冬”中,MiniMax必须将“技术、产品、营收”三位一体的故事讲得圆满且充满确定性。其前合伙人兼副总裁魏伟因“融资KPI未达标”而离职的传闻,更是将这份急迫感推到了台前。
MiniMax的商业叙事,一直带着些许“非主流”的基因。它从多模态技术底层起家,而非传统大语言模型路径。这使得它在产品形态上更具前瞻性,例如其C端产品Glow、星野(国内)和Talkie(海外)在日活方面表现抢眼,特别是后者在海外市场斩获了可观的用户群。视频生成领域的“Hailuo(海螺)”系列也已崭露头角,网页端月活接近1500万,营收层面亦有外媒报道称2024年有望突破7000万美元。
然而,在过去一段时间,外界对其“偏产品、轻基础技术”的质疑如影随形。这种结构性短板,不仅制约了高估值的合理性,也影响了其To B业务的拓展。正是基于此,MiniMax在今年6月发起了“技术发布周”,一口气推出了包括全球首个开源大规模混合架构推理模型M1在内的多款核心产品。此举不仅补齐了技术短板,更在心智层面抢占了“唯一支持超长文本”的稀缺定位,这对于资本市场的估值叙事而言,其价值不亚于一场小型技术革命。
MiniMax的策略,正在试图织就一张复杂而精密的商业网络:它将To C的用户粘性、To B的商业落地、To Tech的技术实力以及To Investor的资本回报融为一体。对用户,有星野和Talkie构建AI陪伴场景;对开发者,有Hailuo和多模态API赋能;对技术社区,有M1开源模型构建声量;对投资人,则有高估值、真实营收、全球市场和独特的多模态战略。这种**“四轮驱动”**的叙事模型,无疑比市场上多数AI公司更为完整和扎实。
然而,故事讲得再好,最终仍需市场检验。在这场中国AI“第一股”的角逐中,MiniMax如何将这些看似丰厚的资产,转化为资本市场所青睐的“确定性”,是其能否成功敲钟,并避免在“高风险操作”中反噬自身的关键。毕竟,在瞬息万变的科技投资领域,昨日的明星很可能成为今日的过客,而真正的胜者,往往是那些能够将创新转化为持续价值创造的实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