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了!AI假图P掉诚信:电商“仅退款”被玩坏,真能“眼见为实”吗?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最近,AI P图退款诈骗在电商圈“炸”了锅,骗子利用AI秒出假瑕疵图,把“仅退款”玩得风生水起,商家苦不堪言。这波操作不仅把“眼见为实”彻底KO,也让版权、虚假信息等AI“灰色地带”浮出水面。不过别慌,科技大佬和平台们正联手“反诈”,帮我们识别AI假图,给这波“AI作妖”套上“紧箍咒”!

在数字浪潮汹涌的今天,“眼见为实”这句老话,恐怕已经濒临“下线”边缘了。毕竟,AI生成的虚假图片,那逼真程度,简直能让你对着屏幕怀疑人生。

本来嘛,大部分时候,我们对AI图都是“一看了之”,真假难辨也无伤大雅。可最近网上爆出的“骚操作”,直接让大家坐不住了——有人竟然用AI图去搞“仅退款”诈骗!

有不少店家在社交媒体上表示,自己遇到了使用AI图片进行“仅退款”的顾客。这些顾客利用豆包等AI生成了商品存在瑕疵的伪证图片,在屡次被识破后依然硬生生拖到人工审核通道索取退款,给店家、平台平添了不少烦恼。

这事儿一出,整个电商圈都“炸”了。当AIGC这位“P图大师”正式进军“仅退款”领域,原本就争议不断的规则边界,瞬间变得模糊不清。技术与规则之间,这“平衡木”要怎么走?

玩坏「仅退款」:AI诈骗,门槛低到尘埃里?

话说回来,这波AI诈骗的“智商税”收得可真让人“哭笑不得”。博主@蔡宝宝分享的一个视频,简直是年度“迷惑行为大赏”。

某店家售卖“鞋边去黑剂”,顾客要求“仅退款”。店家要求上传销毁视频,结果视频里,消费者左手拿着产品,右手正要放进垃圾桶,突然!屏幕里又冒出第二只右手,两只右手一起把商品丢进了垃圾桶。这画面,是想拍《多重宇宙》还是《两只老虎》?仔细一看,背景说变就变,运镜平滑得像加了特效,那瓶“去黑剂”斜着扔进去,却像施了魔法一样竖着稳稳当当落在垃圾桶里……

店主直呼:“整个视频浓浓的AI味!”这波“穿帮”,简直比春晚小品还明显。

类似的“骚操作”可不少。有店家遇到过同一杯子两次退款,破损位置却“乾坤大挪移”;还有人收到全新衣物却呈现“非正常使用”撕裂痕迹,连水果上的霉斑都伪造得“AI味十足”。以前“无理由退货”下线,大家以为能消停会儿,没想到AI一来,新的“退款姿势”又解锁了!

更绝的是,有的骗子连豆包AI生成的水印都懒得截掉,被店主指出后,竟然“秒撤回,秒截掉,秒重发”!这波操作,简直是“把AI玩明白了”!

那么问题来了,用AI来P图的门槛,究竟有多低?

答案是:低到尘埃里。你只需要给AI模型(比如豆包、腾讯元宝)发一张香蕉的照片,再提个需求:“香蕉发霉,出现斑点,其他不变。”不出数秒,一张“发霉”的香蕉图就新鲜出炉,足以以假乱真。

在AIGC横空出世前,假图骗钱的事儿也不是没有。但那时,骗子们得苦练Photoshop,什么图层、蒙版、仿制图章,还得伪造EXIF信息,那技术门槛,高得能把大多数“歪心思”扼杀在摇篮里,根本形不成产业化的黑链条。

可现在,有了AI的“神助攻”,整套流程被简化成了**“上传图片-提出需求-下载图片”**。当骗子们也能“人均P图大师”,电商平台简直就是“黑暗森林”——大家都在互相猜疑,谁是“好人”,谁是“AI骗子”。

AI作妖:P图退款只是冰山一角,更大的“坑”在哪里?

事实上,自从AIGC这个概念“横空出世”,关于它的争议就没停歇过。P图退款,不过是AI“作妖”的冰山一角。

最初,大家吵得最凶的是版权问题。你想啊,大模型训练靠的是海量互联网数据,里面有无数受版权保护的图片、文本。那么问题来了:AI生成的“神作”,算是“衍生品”吗?版权到底归谁?模型开发者、使用者,还是原作者?

比如说,前阵子火遍全网的**“吉卜力化”**。一键生成宫崎骏画风,美则美矣,但背后有没有“抄袭”的嫌疑?还有那张模仿画师“累”画风的AI图,更讽刺的是,这位“累”老师还曾是AIGC的支持者呢!这不就相当于AI“吃水不忘挖井人”,然后把井给“堵”了吗?这模糊性,直接把现有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整得“鸭梨山大”。

除了版权,虚假信息更是AI泛滥的重灾区。

还记得今年年初西藏定日县地震吗?社交平台上冒出很多“AI伪造”的救灾图,即便有经验的人一眼就能看出破绽,却依然能获得数万的转评赞。可见,普通人辨别真伪的能力,在AI面前几乎“不堪一击”。

2024年10月,佛罗里达州奥兰多的迪士尼世界因飓风风暴登陆前出现的龙卷风而关闭。与此同时,有关于迪士尼被海水淹了的新闻也在X上疯传,引来不少国外网友的关注。

你以为“假新闻”只会骗骗别人?作为一名新闻从业者,我自认为对信息真伪有基本辨别力,但随着AI技术的广泛应用,就连我也时常被真假难辨的信息所困扰,更别说普通人了。

更可怕的是,AI视频的成熟,让“深伪”(Deepfake)成了现象级案件。从去年火遍全网的“AI雷军”,到被疯狂换脸的靳东、布拉德皮特、汤姆克鲁斯,这些“大明星”在网上跟你聊家常、搞投资,让不少人误以为自己真的和偶像“亲密接触”。名人明星深受其扰,普通老百姓的钱包也可能因此“大出血”。这简直是“AI:我不是我,我是你大爷!”的现实版上演。

反诈联盟上线:我们如何与AI假图“斗智斗勇”?

面对AI这波“高科技作弊”,我们真的束手无策了吗?当然不!虽然AI以假乱真的能力让人心头一紧,但掌握几个“反诈小妙招”,至少能让你不至于完全懵圈。

第一招:追溯图源,看它“从哪来”。 当你刷社交媒体刷到一张“惊为天人”的图片时,别急着点赞转发,先用谷歌图片搜索等工具“扒一扒”它的老底。现在大部分AI内容制作者,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注明图片是否由AI生成。这是在信息爆炸的社交媒体里,最直接的鉴别方法。

第二招:火眼金睛,找它的“破绽”。 AI再牛,也难免有“露馅”的时候。你可以放大图片,仔细观察细节。比如:

  • 人物的手指、关节、牙齿、眼神:是不是有点“畸形”?手指有没有多长一根?牙齿是不是太完美或太诡异?眼神有没有“死鱼眼”?
  • 阴影和反射:光线方向对不对?有没有出现不合常理的反射?比如玻璃上应该有倒影却没有,或者倒影里的人物不对劲。
  • 背景和逻辑:背景有没有突然扭曲?物体形状是否符合物理定律?像视频里突然出现的“第二只右手”,或者瓶子斜扔进去却“竖着站稳”,这都是妥妥的AI“硬伤”。

比如这张AI生成的图,你看这手,是不是有点“反人类”?

(图源:雷科技,豆包生成)

当然,仅仅靠“肉眼鉴别”在未来可能会越来越难。所以,平台和技术大佬们也纷纷行动起来,组建“反诈联盟”!

比如,电商平台已经开始“自卫反击”了。一些平台明确认定“商品材质或款式不符”“效果失真或夸大效果”“不存在场景导致商品失真”“抠图贴图感明显失真”等AI假图的“犯罪场景”,并且火速上线了“识别模型”,力求通过“源头拦截”把AI假图扼杀在摇篮里。1 简单来说,就是AI生成的图,我AI自己也能识别出来!

更牛的是,像阿里巴巴媒体安全技术研究团队,他们不仅自研了AIGC检测方法,甚至还在推动**“数字水印”**技术。2 这就厉害了,就像给AI生成的内容打上一个隐形“身份证”,以后我们一眼就能判断一张图像是不是AI合成的,并且还能追溯它的“出生地”。这招简直是釜底抽薪,让AI假图无处遁形!2

AI不能“放养”:是时候给它套上“紧箍咒”了!

还记得几年前AI技术刚崭露头角时,有多少人把它视作“洪水猛兽”,恨不得直接“扼杀在摇篮里”。

但小雷我始终觉得,新事物的诞生,总要经历一番“摸爬滚打”才能被大众接受。AI亦是如此。我们人类要做的,不是“谈AI色变”,而是要引导AI健康发展,让它真正“为我所用”,而不是反过来给人类“添堵”。

像AI换脸诈骗、AI图片谋取不当收益这些“歪门邪道”,肯定是要严厉打击的!除了“逮到就罚”,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一套全面、完整的行业标准和法律规范,把AI这匹“脱缰野马”真正“关进笼子里”,让它在规则的框架内,更好地服务人类。毕竟,AI不是“洪水猛兽”,但如果放任它“野蛮生长”,那它就真成了“妖魔鬼怪”了!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关乎伦理、法律、社会公平的“大考”!3

本文来自“雷科技”,36氪经授权发布。

引用


  1. 治理AI假图,电商平台不能是旁观者·证券时报·无(2025/04/03)·检索日期2025/7/24 ↩︎

  2. 做美颜P图、AI美女的假图终结者!揭露引流欺诈图像的秘密!·智源社区·阿里巴巴人工智能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2023/09/02)·检索日期2025/7/24 ↩︎ ↩︎

  3. 全景透视AIGC的法律挑战与合规路径·中伦律师事务所·无(2024/01/22)·检索日期2025/7/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