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微软正通过Windows 11力推丰富的端侧AI功能,但其严苛且碎片化的NPU算力要求及平台限制,导致用户体验割裂,并暴露出“AI PC”概念在硬件生态融合与商业化普及上的深层尴尬,预示着一场围绕异构算力和操作系统层AI化的激烈产业博弈。
过去一年,“AI PC”无疑是科技界最炙手可热的概念之一,承载着PC市场复苏和用户体验革新的双重期待。然而,正如我们三易生活此前多次测试所揭示,当下所谓的“AI PC”往往名不副实,许多宣称的AI功能或需繁琐配置,或旧电脑亦可运行,甚至部分硬件厂商早已在驱动层面提供了丰富的AI功能,这让普通用户对“AI PC”的实际价值产生了困惑。1 当下的局面,更像是硬件厂商与软件巨头各自为战,试图在AI浪潮中抢占先机,却未能在用户体验上实现无缝衔接。
技术愿景与现实落差:微软的AIPC策略
微软作为PC生态的核心操作系统提供商,其在Windows 11中深度整合AI功能的努力,被视为推动“AI PC”普及的关键一步。2025年7月底,微软官方博客详细介绍了Windows 11引入的一系列AI特性,包括搜索框的自然语言智能体、基于端侧模型的“智能文本”(文档总结、改写、待办事项创建)、以及AI加速的图片处理功能(如图片描述、人像打光、文生图、智能截图等)2。其中,备受争议的“Recall(回顾)”特性,旨在本地记录用户行为,通过自然语言查询来回顾过往操作,微软强调其完全基于端侧算力,不上传数据,但潜在的隐私风险也引发了广泛讨论。
然而,这些“看起来很美”的AI功能却折射出“AI PC”的尴尬现实:可用性被苛刻的硬件与平台限制所碎片化。例如,自然语言智能体目前仅限于高通骁龙X系列芯片的Windows 11 AI+ PC设备,而“智能文本”功能则需将系统语言设为英文,且仅支持Intel和AMD的部分硬件,反而排除了高通平台。更具争议的是,微软大量自带AI功能被设定为仅在NPU上运行,并要求NPU算力达到40 TOPs以上。这意味着,即便拥有最新款高性能处理器(包括许多不带NPU或NPU算力未达标的型号),甚至是专业的“AI桌面工作站”,也可能无法完整体验Windows 11的内置AI功能。2
微软的官方解释是希望推广“NPU生态”,使其成为继CPU、GPU之后的第三大主要计算单元,实现AI程序的高效率“始终运行”且不占用CPU和GPU资源。这一愿景固然宏大,却在当下与PC行业的客观硬件现实产生了巨大落差。
异构算力之困:NPU的定位与局限
从技术原理来看,NPU(神经网络处理单元)专为加速神经网络计算而设计,其优势在于高效率与低功耗,尤其适合运行持续性的、轻量级的AI任务。然而,正如原始文章所指出的,现阶段NPU(即使是45 TOPs的顶级型号)在绝对算力上仍无法与核显乃至独立显卡相提并论。对于大量桌面PC用户或常年插电使用的移动工作站用户而言,当需要进行复杂或重负载AI运算时,调用GPU甚至CPU的强大并行处理能力,可能才是更合理、更高效的选择。微软对NPU的“强绑定”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用户对“算力按需调用”的实际需求,反而片面强调了“低功耗”这一特性,这无疑在市场普及上制造了障碍。
更有甚者,Google搜索结果显示,Windows 11的核心AI功能之一Recall,实际上并不强制要求高性能NPU,有开发者甚至在现有的Arm64硬件上成功开启了此功能,暗示其对NPU算力的实际需求可能低于微软公开设定的40 TOPs门槛。3 这种技术实现与官方宣传之间的微妙差异,进一步加剧了“AI PC”概念的模糊性,也使得用户对NPU的“必要性”产生质疑。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讨论,更反映出操作系统厂商在面对新兴硬件范式时,如何平衡技术前瞻性、市场普及度与用户体验的复杂博弈。
商业博弈与生态构建:谁是最终受益者?
微软在Windows 11 AI功能上对NPU的强绑定和高算力要求,其背后蕴含着深远的商业逻辑和产业博弈。一方面,此举旨在驱动新一轮PC硬件升级周期,特别是推动“Copilot+ PC”这一新产品类别的销售,从而带动整个PC产业链的增长。通过将核心AI功能与NPU深度绑定,微软试图构建一个以其操作系统为中心的“AI PC”生态壁垒,从而在与谷歌、苹果等在AI端侧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
另一方面,这一策略也深刻影响着芯片厂商的竞争格局。高通凭借骁龙X系列处理器率先达到了微软设定的NPU算力门槛,并在部分功能上获得了初期排他性优势,这无疑为其在Windows PC市场争取到了宝贵的入场券。而英特尔和AMD则面临更大的压力,需要加速提升其集成NPU的性能和生态适配,以追赶微软划定的“AI PC”标准线。这种强制性的硬件门槛设定,实际上是在重塑PC产业的供应链和市场竞争规则,促使上游芯片厂商向“AI原生”的异构计算架构转型。
然而,这种自上而下的推动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如果用户感知不到显著的AI价值增量,或因硬件限制导致体验不佳,很可能引发对“AI PC”概念的普遍质疑,甚至影响微软自身在AI领域的领导力。当前,用户体验的碎片化和硬件门槛的模糊性,已经成为阻碍AI PC大规模普及的商业化挑战。资本市场对于AI PC的投资热情,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微软能否成功打通从技术标准到用户价值的完整链条。
未来图景:从“AI PC”到“智能化个人计算”
当前的“AI PC”困境,可以视为个人计算发展史上又一次重要的架构转型阵痛。类似的历史节点曾发生在从DOS到Windows、从桌面到移动的变革中,每次转型都伴随着新旧标准的冲突和用户习惯的重塑。微软对NPU的执着,是其对未来个人计算形态的战略押注,即AI将不再是独立的应用,而是无处不在、深度融入操作系统的底层能力。
展望未来3-5年,我们预测:
- NPU将加速普及与标准化:随着芯片厂商的迭代,主流PC处理器集成的NPU算力将普遍达到甚至超越40 TOPs,并形成更统一的软件接口(如Windows Copilot Runtime)。NPU将不再是“可选项”,而是像CPU、GPU一样成为PC的“标配”计算单元。
- 异构计算的深度融合:未来的AI PC将不再强调单一NPU的性能,而是实现CPU、GPU和NPU之间的无缝协同和智能调度。操作系统将能够根据任务需求,智能选择最适合的计算单元进行AI加速,实现功耗与性能的最佳平衡。例如,对于需要实时、低功耗的背景AI任务(如回忆、系统优化),NPU将发挥核心作用;而对于创作类、专业级AI应用(如文生图、视频编辑),GPU的强大算力仍将不可或缺。
- 软件生态的成熟与统一:微软将需要提供更简洁、统一的AI开发框架和API,让开发者能够更容易地构建跨硬件平台的AI应用,减少对特定硬件的依赖,真正实现“一次开发,多端运行”。同时,内置AI功能的用户体验将趋于无感化和智能化,无需用户进行复杂设置。
- 隐私与信任成为核心竞争要素:鉴于Recall等功能引发的隐私争议,未来的“AI PC”发展将更加强调用户数据的本地处理、透明化管理和严格的访问控制。如何建立用户对端侧AI的信任,将是决定其能否成功的关键。
从“AI PC”这一略显生硬的产品概念,向**“智能化个人计算”(Intelligent Personal Computing)**的范式转变,或许是更符合未来趋势的路径。这意味着AI能力将如同电力般融入PC的每个角落,成为无处不在的基础设施,而非独立的功能模块。届时,用户无需关心AI运行在哪个芯片上,只需享受由AI带来的效率提升和个性化体验,这才是AI技术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深层影响和变革意义所在。微软当前的“尴尬”,正是通往这一愿景的必经之路。
引用
-
知乎专栏. 更丰富的Windows AI功能,折射出AIPC的尴尬 · 知乎专栏 · (2025/7/25)· 检索日期2024/7/25 ↩︎
-
36氪. 更丰富的Windows AI功能,却折射出AIPC的尴尬 · 三易生活 · 三易菌(2025/7/25)· 检索日期2024/7/25 ↩︎ ↩︎
-
PConline办公设备. 尴尬了!Windows 11 AI PC关键功能根本不需要AI · PConline · (2025/7/25)· 检索日期2024/7/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