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信息总编:Perplexity与Particle如何颠覆新闻业的认知边界与商业版图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人工智能正通过Perplexity和Particle等原生应用,彻底重塑人类获取和消费新闻的方式,从被动文章聚合转向主动事件解读,深刻挑战传统媒体的商业模式与内容伦理,并引申出关于人机共生与信息本质的哲学思考。

当人工智能公司Perplexity以345亿美元的天价向谷歌Chrome浏览器发起收购要约时1,这不仅仅是一场资本层面的豪赌,更是AI公司对未来信息入口的深远战略布局。这起看似大胆的举动,折射出以AI为核心的信息编排正如何“入侵”人类获取知识的腹地,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新闻业的底层逻辑、商业生态乃至人类的认知习惯。

技术编排:信息重构的核心引擎

这场变革的核心在于AI对信息组织逻辑的根本性重塑。传统新闻应用多采用“收集文章—按时间排序—推送”的线性模式,而以Perplexity的“Discover”和Particle为代表的新一代AI原生新闻产品,则转向了“识别事件—多源汇聚—结构化呈现—个性化解读”的智能编排。AI正从简单的内容聚合者升级为一位具有“总编辑”能力的信息架构师。

这些AI驱动的产品展现出四个关键技术特征:

  1. 以事件为纲的多视角汇聚:Particle通过将不同媒体报道、社交媒体发言和延伸阅读整合为“Stories”,使用户在一个页面内掌握事件的要点、关键引语、实体背景和相关线索2。Perplexity的Discover则将实时资讯包装成可交互的问答形式,每个新闻如同一个可供深度提问的知识库2
  2. 可调风格的AI摘要与问答功能:用户不仅能获得“5W”(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何因)式的新闻要素总结,还能要求AI以不同风格(如“像给5岁孩子解释一样”)简化复杂议题,甚至直接向AI提问,获得针对性解答,实现信息呈现方式的深度个性化2
  3. 可溯源与可导流机制:鉴于内容版权与原创性的重要性,这些产品高度重视信息的透明化与来源追溯。Particle在摘要旁并列原始媒体链接,Perplexity则自带标明引用原文和外链的基因,并通过将热点话题制作成Daily播客,构建从文字到音频的全媒体矩阵,有效实现向原站的流量导流2
  4. 人机结合的审核机制:面对AI生成内容可能出现的“幻觉”(hallucinations)和偏见问题,Perplexity和Particle都建立了人机协作的审核机制,强调人工审核在选题与深度研究场景中的关键作用,以确保内容的质量和客观性2。这种模式体现了技术创新与人类智慧的审慎结合。

从技术深层来看,AI正在推动信息的**“原子化”**。复杂的新闻事件被拆解为最小的事实单元,再根据不同的场景和用户需求进行动态重组。同一条新闻,可能在手机上是30秒的摘要,在汽车中转化为3分钟的语音播报,而在电脑前又呈现为直观的知识图谱或10分钟的深度解析长文2。这种灵活的信息重构能力,极大地提升了信息获取的效率和体验。

商业模式与产业生态的重塑

Perplexity对Chrome的收购意图,揭示了其超越传统搜索引擎的野心,旨在占据未来信息获取的“第一入口”。这不仅是产品层面的竞争,更是对现有互联网流量分发和商业价值分配体系的挑战。Chrome作为全球最大的浏览器,拥有无可比拟的用户基数和数据优势,一旦与AI深度融合,其潜在的商业价值将不可估量。

然而,这场变革也带来了新的商业博弈。传统新闻业长期以来依赖广告和订阅模式,但在AI时代,信息的“原子化”和“去中心化”传播,使得原创媒体面临新的挑战。内容片段被AI聚合、重组后,如何公平地向原创内容方进行分润,成为行业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Perplexity曾被多家媒体指责“违规抓取”2,与《纽约时报》的版权诉讼3更是将这一矛盾推向风口浪尖。可以预见,**“合规抓取、清晰标注、可兑现分润”**将成为AI信息生态的基本入场券,构建一个公平、可持续的版权授权与利益分配机制至关重要。

对于传统媒体而言,AI的崛起无疑加速了行业的结构性调整。BuzzFeed等媒体因计划采用AI生成内容而裁员,甚至关闭新闻业务4。广告收入从传统报纸转向以搜索引擎和社交媒体为代表的在线平台,现在更将进一步流向AI原生信息聚合平台4。这意味着,媒体的竞争优势将不再仅仅是“生产内容”,而是**“组织内容”和“创造信息服务”**。投资界敏锐地捕捉到这一趋势,将AI视为提高效率、实现“更聪明、更有效”运营的关键4,驱动资本向AI原生应用倾斜。

人机共生:新闻业的进化与伦理挑战

在AI的浪潮下,新闻业的人机分工正在被重新定义。基础事实报道、数据整理、背景解释等标准化工作将越来越大比例地由AI承担。这催生了“AI编辑”的诞生,但**“人类记者不会消失”2。人类将更专注于AI难以替代的核心价值:深入现场的调查能力、复杂情境下需要高情商与价值判断的取舍,以及对AI输出内容的监督与纠错。未来的记者将更像一位“信息产品设计师”**,既要懂得与AI高效协作,也要把控信息的完整性与可验证性,确保内容的准确性、深度和人文关怀。

然而,AI的急速发展也带来了深刻的伦理挑战。AI创作内容的速度呈指数级增长,这意味着人类未来所阅读和消化的信息,将有相当一部分是AI将人类投喂的信息重组、无限再生后反馈给人类的。这引发了对**“幻觉”与“偏见”**的担忧,以及更深层的哲学拷问:在“全世界都越来越AI化”的趋势下,如何识别人类最本源、最珍贵的智慧?一位头部AI博主坚持不用AI写作,甚至刻意保留错别字,其理由是:“因为我觉得在全世界都越来越AI化的情况下,作为人的光辉、人的本能,还有那一股活人感,可能才是最难能可贵的。”2 这句话直击了技术发展对人类主体性和“真实性”的挑战。

前瞻:信息消费的未来图景与深层影响

展望未来3-5年,AI将继续深化对信息消费模式的重塑。我们将迎来一个更加碎片化、个性化、无缝衔接的信息环境。信息不再局限于单一媒介形式,而是实现跨设备、多模态的智能流转,适应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即时需求。例如,新闻内容在移动端可以是30秒的视频摘要,在智能家居中可以转化为语音播报,在车载系统中则是简洁的播客,而在PC端则呈现为深度可交互的知识图谱。

与此同时,围绕“信息核实”和“版权授权”的行业规范将加速建立,成为未来AI信息生态的基石。监管机构、技术公司和内容创作者之间的博弈将促使更清晰、更公平的**“验证”和“授权”**机制落地,以避免大规模的版权纠纷和虚假信息泛滥。

从更广阔的社会影响来看,AI信息总编的崛起将深刻改变人类获取知识、形成观念的路径。它提高了信息获取效率,但也可能加剧**“信息茧房”**效应,削弱人们主动探索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如何在享受AI便利的同时,保持批判精神,培养信息素养,识别“活人感”的真实智慧,将是未来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正如AI博主所言,“致敬‘活人感’,Welcome to the OASIS!”2 这不仅是对人类在数字绿洲中保持本真的呼唤,也是对未来信息生态中人机共生模式的深刻寓言。


引用


  1. 人工智能初创公司Perplexity大胆出价345亿美元收购谷歌Chrome浏览器 · CTV Media · (2025/08/08) · 检索日期2025/08/18 ↩︎

  2. 人工智能“入侵”人类新闻网站腹地 · 腾讯科技 · 晓静,编辑:郑可君 · (2025/08/18) · 检索日期2025/08/18 ↩︎ ↩︎ ↩︎ ↩︎ ↩︎ ↩︎ ↩︎ ↩︎ ↩︎ ↩︎

  3. 《纽约时报》与Perplexity AI纷争对新闻行业未来发展有何影响? · 飞书文档 · 未知作者 · (日期不详) · 检索日期2025/08/18 ↩︎

  4. 形塑新闻:AI时代新闻业的7个变化 · 腾讯研究院 · 未知作者 · (日期不详) · 检索日期2025/08/18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