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生成式AI的崛起不仅出人意料地帮助谷歌在世纪反垄断案中规避了拆分重罚,更深层揭示了AI时代市场竞争逻辑的重构。同时,谷歌长期在TPU领域的投入正迎来价值重估,预示着AI算力市场将从GPU主导走向多元化ASIC竞争的新格局,重塑科技巨头的商业版图与核心竞争力。
2025年9月2日,美国联邦地区法院对谷歌反垄断案做出里程碑式裁决,免除了谷歌剥离Chrome浏览器和安卓操作系统的结构性分拆。这一判决的出乎意料,并非源于谷歌在法律层面的完美辩护,而是得益于一场颠覆性的技术浪潮——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的迅猛崛起。这场突如其来的技术变革,不仅重新定义了“垄断”的边界,更让谷歌深耕多年的AI底层技术,尤其是其Tensor Processing Unit(TPU)业务,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重估,预示着AI时代新的市场格局正在形成。
生成式AI如何重塑垄断边界与搜索未来
传统反垄断法致力于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但当技术以指数级速度发展,市场结构被根本性改写时,法律的滞后性便暴露无遗。法院法官阿米特·梅塔(Amit Mehta)明确指出,生成式AI的出现,特别是ChatGPT、Perplexity和Claude等AI聊天机器人和智能体的普及,正在成为传统搜索引擎的有力替代品,从根本上改变了搜索市场的竞争格局12。这种“游戏规则”的改变,使得要求谷歌拆分核心资产的“激进结构性补救措施”显得“过度管辖”2。
谷歌的胜诉不仅是法律层面的胜利,更是对当前技术变革速度和深度的深刻社会注脚。它挑战了我们对“市场支配力”的传统认知:在一个技术创新迭代极快的领域,由单一实体控制的核心入口是否还能构成永久性垄断?生成式AI的出现,引入了全新的竞争维度和用户交互模式,模糊了传统搜索与信息获取的界限。用户现在可以与AI Agent进行对话,获取整合后的信息,而不再仅仅是点击搜索结果链接。这一变化,使得传统的“搜索流量”概念被重新定义,也让谷歌的核心广告业务面临转型。
尽管如此,谷歌并未对AI的挑战坐以待毙。通过推出AI Overviews in Search等功能,谷歌将生成式AI深度整合到其搜索引擎中,通过对话式回答大幅提升用户体验和搜索效率。数据显示,即便面对强劲挑战,谷歌在2024年全年仍占据全球搜索市场90%的份额,并且其AI Overviews月活用户已超过20亿。2025年第二季度,谷歌广告业务营收达到713.4亿美元,同比增长10.41%,搜索营收同比增长11.71%,双双实现两位数增长。这表明,生成式AI非但没有“摧毁”谷歌的搜索业务,反而成为了其业绩增长的助推器1。
然而,法院的判决并非全无限制。谷歌将失去其搜索业务在苹果生态的独家经营权,与苹果的“独家合约”不再持续超过一年,并需向竞争对手分享部分搜索数据,同时禁止将Android应用商店授权与预装其他谷歌应用捆绑。这些条款意味着,虽然谷歌免于分拆,但其长期以来依赖的排他性协议将被削弱,为OpenAI、Perplexity等AI初创企业提供了更多进入市场的机会,加速了AI搜索引擎的竞争。
TPU:谷歌深耕AI基石的战略结晶与算力自主之路
除了反垄断案的利好,谷歌长期以来对AI基础研究和定制化硬件的投入,正在TPU(Tensor Processing Unit)业务上迎来价值重估。投行D.A. Davidson分析师吉尔·卢里亚(Gil Luria)甚至提出,谷歌母公司Alphabet已成为“最好的英伟达替代方案”,并预计如果TPU业务与DeepMind部门分拆上市,估值或高达9000亿美元1。
TPU是谷歌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专用芯片,专注于加速机器学习和AI计算任务。自2015年首代TPU问世以来,它主要服务于谷歌内部搜索、Gemini模型等核心业务,构建了强大的内部需求闭环。22023年10月,谷歌第七代TPU(代号Ironwood)正式亮相,其性能相较第六代提升了10倍,单芯片算力达到1 exaFLOP(FP8精度),能够支持万亿参数模型的训练和推理。更值得关注的是,TPUv7在推理能效上较英伟达A100提升1.9倍,更适配Agent型AI的实时计算需求。
随着大语言模型进入万亿参数时代,AI计算任务正从探索性的“训练”大规模转向商业化的“推理”。在这个阶段,具备高度定制化能力的ASIC芯片(专用集成电路)相比通用GPU展现出极致的性价比优势。数据显示,谷歌TPU的算力成本仅为OpenAI使用GPU成本的1/5,性能功耗比优于同代GPU。这种成本效益和专用性,使得TPU在AI规模化部署中具有显著优势。
目前,谷歌已将TPUv7整合到谷歌云AI超算中,并开始向苹果、OpenAI、Anthropic等头部AI玩家提供TPU租用服务,用于模型训练与推理。谷歌甚至积极与小型云服务商接洽,寻求将其AI芯片部署到更多数据中心。这一战略转变,标志着谷歌TPU将从内部赋能走向外部商业化,彻底打开其市场空间。
微软、亚马逊等云服务提供商(CSP)也纷纷加速自研ASIC,以掌握核心技术,提升推理效率,并摆脱对英伟达的过度依赖,实现“算力自主”。这场算力之战,正在将AI芯片市场从单一的GPU主导,推向“GPU+ASIC”的多元化竞争格局。野村证券预测,到2026年,ASIC总出货量很可能首次超过GPU1。在这个新格局中,谷歌TPU凭借其技术领先性和成本优势,无疑成为了挑战英伟达主导地位的关键力量,也进一步打开了公司的估值上行空间。
商业格局重构:估值修复与AI时代的制高点
谷歌反垄断案的阶段性胜利与TPU业务的价值重估,正共同推动谷歌的估值修复。长期以来,“谷歌搜索终将被AI取代”的担忧,以及反垄断诉讼的不确定性,一直压制着谷歌的估值。截至9月5日,谷歌最新市值为2.84万亿美元,动态市盈率仅为24倍,远低于微软(3.68万亿美元,35倍)和苹果(3.56万亿美元,35倍)。然而,随着反垄断靴子落地,和生成式AI对其核心业务的积极影响,以及TPU业务的巨大潜力被市场重新认知,这种估值差距有望得到显著修复。
这种估值修复不仅是数字上的变化,更是市场对谷歌长期战略眼光和基础研究投入的认可。谷歌长期专注于基础研究,不断探索科技前沿,正是这种耐心和远见,使其在AI时代能够“因祸得福”。AI非但没有成为其“诺基亚式颠覆”的导火索,反而成为了其业务增长和战略转型的核心引擎。从资本角度看,对谷歌TPU业务的9000亿美元潜在估值,凸显了AI算力作为新时代“石油”的核心价值,以及垂直整合在AI竞争中的决定性作用。
谷歌在AI时代的商业版图正在重新绘制:一方面,其核心搜索和广告业务通过AI赋能焕发新生;另一方面,其在底层算力(TPU)和模型(Gemini、DeepMind)上的长期投入,使其能够提供从芯片到应用的全栈AI解决方案,在日益激烈的AI生态竞争中占据制高点。这种战略布局不仅增强了其技术自主性,也为其开辟了新的营收增长点。
伦理与治理的再思考:AI权力与市场公平的平衡
谷歌的反垄断案,在生成式AI的介入下,也引发了关于AI时代市场治理与伦理的深层思考。当技术能够迅速改变市场结构和竞争定义时,传统的监管框架应如何调整以适应这种动态性?法院判决虽然避免了拆分,但依然强调了打破排他性协议和共享部分数据的必要性,这体现了在保障技术创新活力的同时,平衡市场公平竞争的努力。
“虽然Google仍垄断搜寻市场,但GenAI产业竞争激烈、新进者众多、资本大量涌入,未来有望成为「改变游戏规则的力量」。”34
法官的这一论断,揭示了AI市场独有的特性:它既是一个高度集中的领域(如少数巨头拥有算力、数据和人才),又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前沿(如大量初创企业和开源社区)。如何在这种复杂动态中定义和规制“垄断”,将是未来科技治理面临的长期挑战。数据开放和对排他协议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AI初创企业的成长,有助于防止新的“AI霸权”过早形成。然而,随着AI模型的能力日益强大,其对社会、经济乃至人类文明进程的深远影响,将要求我们不仅关注市场公平,更要深入探讨AI伦理、安全与可控性问题。
谷歌的案例,如同一个科技时代的“塞翁失马”,揭示了在技术颠覆浪潮中,企业、法律和社会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未来。长期专注于基础研究、不断探索科技前沿的谷歌,或许正因为其在AI领域的深厚积淀和前瞻性布局,才得以在这场世纪反垄断诉讼和AI时代的大考中,找到其新的命运与定位。随着公司业绩的稳定增长与估值的进一步修复,谷歌市值冲上3万亿美元,预计将是大概率事件,这也将标志着AI时代科技巨头竞争进入了一个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