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上海WAIC 2025“人工智能的数学边界与基础重构”论坛,不仅展现了AI在数学证明和猜想生成上的飞跃,更预示着人机共生的科学范式变革。当顶级数学家与前沿AI模型深度对话,其核心在于为大模型寻找坚实的理论基石,并驱动AI从工具走向科学发现的共创伙伴,为全球智能产业与基础科学的发展注入深层动力。
2025年7月26日,上海世博展览馆汇聚了全球顶尖的数学家、AI科学家与产业领袖,共同探讨“人工智能的数学边界与基础重构”。这场作为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核心组成部分的论坛,恰如一面棱镜,折射出智能时代最深层、最具前瞻性的技术交汇点:当人工智能的规模化发展遭遇瓶颈,它正迫切呼唤数学的理论支撑;而当数学的抽象逻辑与严谨推理触及算力极限,AI则成为其突破认知边界的利器。这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两者相互定义、彼此重构的深层智慧革命。
AI与数学:从辅助工具到共创伙伴的范式重构
人工智能与数学的共生关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经数十年的演进,逐步从机械验证的“超级校对员”发展为能够自主发现规律的“智能助理”,乃至共同探索未知领域的“共创伙伴”1。
机械验证与形式化萌芽(1970s-2000s): 这一阶段,计算机的核心价值在于将数学证明从“纸面推理”转化为“机器可验证代码”。1976年,阿佩尔(Appel)与哈肯(Haken)对四色定理的计算机辅助证明,首次引入机器对1834个“可约构形”进行批量验证,开启了人机协作的先河1。尽管当时计算机仅能执行预设步骤,核心的构形选择仍依赖人类直觉,但它证明了机器在处理复杂、冗长验证任务上的不可替代性。2005年,贡蒂尔(Gonthier)使用Coq证明助手完成四色定理的形式化验证,以及“Flyspeck计划”历时11年对开普勒猜想的成功验证,标志着形式化方法的成熟。这一时期,机器扮演的是**“人类提出框架 + 机器验证细节”**的“超级校对员”角色,其价值在于通过近乎苛刻的严谨性,消除人类证明中潜在的模糊性和疏漏,为高争议性成果提供了极高的正确性保障。
算法驱动的逻辑推理(2010-2020): 随着算法理论和算力的提升,机器开始处理超大规模的逻辑推理,SAT(布尔可满足性问题)与SMT(可满足性模理论)求解器成为核心工具。马里恩·霍伊尔(Marijn Heule)团队2016年利用SAT求解器解决“布尔毕达哥拉斯三元组问题”,耗费4 CPU年的计算量生成200TB原始数据,其“分而治之”的启发式策略拓展了数学证明的边界,证明了某些真理或许只能通过机器才能触及1。同期,数学家彼得·舒尔茨(Peter Scholze)发起的“液体张量实验”,利用Lean证明助手形式化验证其理论,迫使研究者重新定义每一个模糊的概念,这种“慢思考”反而让理论体系更坚固。这一阶段,机器辅助证明已展现出明显的**“协作性”**特征:人类负责提出核心猜想与证明框架,机器则处理规模化的逻辑验证,二者形成互补,弥补了人类直觉的疏漏。
深度学习与大模型时代(2020至今): 进入深度学习与大语言模型(LLM)时代,AI从**“验证工具”升级为“发现助手”**,开始主动参与数学规律的挖掘与猜想的生成,这彻底重塑了数学研究范式。陶哲轩团队2023年利用Lean进行形式化证明的实践,揭示了“de Bruijn因子”的快速下降,以及AI辅助工具(如自动引理推荐、证明路径预测)如何显著提升数学研究效率1。
在规律发现上,戴维斯(Davies)团队在纽结理论中的研究堪称典范:AI通过分析近200万个纽结数据,发现了纽结的“signature值”与三个看似无关的参数存在明确的解析关系,验证了**“机器发现规律—人类证明规律”**的新模式1。大语言模型如GPT-4在IMO(国际数学奥林匹克)试题中的表现接近优秀高中生水平,印证其逐步推理能力,但同时暴露的“幻觉”缺陷,也提醒我们其本质仍是“模式匹配”而非“逻辑演绎”。然而,针对这些缺陷的改进方法正不断涌现,如DeepMind的FunSearch框架通过“生成—验证”循环有效抑制幻觉,AlphaGeometry结合符号推理与神经网络,甚至能提出几何学家都感到惊讶的跨界思路1。此外,AI在构造性问题上展现独特优势,如强化学习构造出极值图论反例、发现更快矩阵乘法算法,以及AlphaEvolve解开“接吻数问题”等1。
尽管如此,当前AI的创新仍有明显局限。正如剑桥大学数学家凯文·巴扎德(Kevin Buzzard)所指出的,AI能生成漂亮的证明步骤,却提不出“朗兰兹纲领”这样宏大的理论1。机器的突破多源于对海量数据的统计归纳,而人类数学家能从看似无关的领域中提炼出统一框架,这种**“从0到1”的原创性,仍是AI尚未跨越的鸿沟**。
未来图景:人机共演的智能新纪元
WAIC 2025“人工智能的数学边界与基础重构”论坛正是对这一新纪元最直观的诠释。两位菲尔兹奖得主——查尔斯·费弗曼(Charles Fefferman)和丘成桐教授的深度参与,尤其丘成桐教授为AI大模型现场命题,并由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的Intern-IMO、商汤科技、阶跃星辰、MiniMax等领先机构的基础大模型进行实时作答,无疑是本次论坛的焦点23。 Intern-IMO成功破解2025年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首题,阶跃星辰展现“工具调用”能力,商汤“日日新”大模型则通过图文混合输入展现多路径推理,这些突破不仅是技术实力的展示,更是**“人类出题—机器作答”人机协同模式的生动演示**34。
圆桌论坛上,数学家与大模型团队的思维激荡,明确了当前AI在逻辑链完整性上的惊人表现,也指出了其在需要“反直觉”构造场景的不足,恰恰印证了人类数学家的核心价值1。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宗本关于“无限维问题vs有限维技术”的论述,直指AI架构设计的核心矛盾,并提出通过算子簇公共不动点理论优化大模型,为AI的底层架构提供了深刻的数学依据1。欧洲科学院院士托尔斯滕·霍夫勒(Torsten Hoefler)则从算力与推理效率角度,揭示了LLM从“下一词预测”到“思维树推理”的跃迁,其团队将AI算力利用率提升10-15倍,预示着未来高效智能系统的新路径1。
菲尔兹数学科学研究院前院长库马尔·默蒂(Kumar Murty)在“数学突破是否通向AGI的钥匙”的对话中,指出AI的“幻觉”或许是想象力的种子,而人类数学家的价值在于从反直觉中提炼真理。这暗示了AGI的实现,可能并非单纯的计算能力堆叠,而是深层认知与创造力的融合,其中数学的抽象与通用性可能扮演关键角色。跨国高校学生的“结对”仪式,则象征着全球智力资源在“AI+数学”前沿领域的协同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为未来储备复合型青年力量1。
上海方案:构建全球数学智能生态的战略枢纽
上海作为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高地与数学研究的重镇,正以前瞻性的战略布局,成为全球AI与数学融合的“策源地”与“示范窗”1。
立足城市基因,拥抱先天优势:上海拥有全国领先的算力基础设施,如华为384超节点真机,为大规模数学建模与AI训练提供强大支撑1。张江人工智能岛聚集数百家AI企业,形成完整的从算法到应用的生态。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顶尖高校的数学学科实力雄厚,这种**“AI产业集群 + 顶尖数学学科”的双重优势**,加上吸引全球顶尖人才(如丘成桐在沪设立的研究中心)的独特魅力,使上海成为探索二者融合的理想试验田1。
聚焦前沿方向,锚定核心领域:上海围绕三大前沿方向布局——基础理论突破(如几何深度学习、微分方程与神经网络融合)、AI辅助数学研究(如纽结理论、数论)、以及产业场景转化(如流体力学模拟、多模态影像融合)1。Hitchin–Ngo实验室和Fefferman实验室在沪揭牌,前者攻关代数几何与数学物理前沿,后者致力于用AI破解流体力学奇异性难题,助力天气预报与湍流模拟,这些都标志着国际顶尖数学研究力量的落地与**“产业需求拉动理论突破”**的战略意图1。
构建支撑体系,完善全链保障:上海通过“四大举措”完善融合发展生态:一是打造人才枢纽,推动高校开设“AI+数学”交叉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并依托WAIC青年结对机制进行国际交流。二是建设开放平台,以上海数学中心为依托,整合全球数学难题数据库、AI推理工具库,形成长效交流机制。三是完善政策支撑,设立“数学智能创新基金”,鼓励企业参与基础研究。四是推动场景落地,在智能制造、智能医疗等典型场景中,推广“数学建模+AI优化”解决方案,形成**“理论研究—技术验证—产业应用”的闭环**1。
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陈杰明确提出,要以数学的基础创新驱动AI技术迭代,赋能产业升级,面向全球征集“AI+数学”综合性解决方案,加快构建一流创新生态1。这不仅是城市战略蓝图,更是对智能时代发展路径的深刻理解与实践。
展望未来,当顶尖数学思维遇上领先AI技术,不仅能推动基础理论突破,更能为产业升级注入深层动力。上海正通过系统性布局,努力成为全球数学智能理论的突破地、技术的策源地与产业的新高地,为智能时代贡献独特的**“上海方案”。这场融合了技术、商业、哲学与社会多维度的智慧革命,预示着人机共演的智能新纪元**已然开启。
引用
-
数学之问| 当AI 与数学在上海相遇:WAIC 2025 背后的智慧革命 · 36氪 · (2025/7/26) · 检索日期2025/7/26 ↩︎ ↩︎ ↩︎ ↩︎ ↩︎ ↩︎ ↩︎ ↩︎ ↩︎ ↩︎ ↩︎ ↩︎ ↩︎ ↩︎ ↩︎ ↩︎ ↩︎ ↩︎ ↩︎
-
数学之问| 丘成桐给AI出题,一场智能时代的认知重构即将开启 · 量子位 · (2025/7/26) · 检索日期2025/7/26 ↩︎
-
数学之问| 当AI 与数学在上海相遇:WAIC 2025 背后的智慧革命 · 新浪财经 · (2025/7/26) · 检索日期2025/7/26 ↩︎ ↩︎
-
2025“数学之问”主论坛明日启幕!丘成桐给AI出题 - 解放日报 · 解放日报 · (2025/7/26) · 检索日期2025/7/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