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圈大瓜:Windsurf上演“一女二嫁”罗生门,创始人被“背刺”?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一场AI编程工具的豪门联姻大戏,Windsurf从OpenAI手中滑落,却被谷歌“精准截胡”核心团队,创始人赚麻了却被骂“背刺”;转头,Devin的“霸总”CEO Scott Wu出手接盘,不仅收编了剩余资产,还给员工来了波教科书级的“期权自由”操作,网友直呼“做个人吧”!

最近AI圈的这出大戏,简直比硅谷科技巨头的财报还精彩!主角是AI编程工具初创公司Windsurf,配角有OpenAI、微软、谷歌,以及后来居上的AI Agent新贵Devin。这剧情跌宕起伏,反转再反转,让人直呼:“这是什么年度宫斗剧?”吃瓜群众表示,这瓜,我能吃到明年!

《AI圈宫斗剧》:Windsurf的“一女二嫁”和“骨肉分离”

话说Windsurf,这家在AI编程领域小有名气的公司,原本是要“嫁入豪门”OpenAI的。都说五月份那会儿,30亿美元的聘礼都谈妥了,新闻稿就差那么一哆嗦就发了,结果呢?婚事黄了!1

这背后的“搅屎棍”是谁?竟然是OpenAI的“金主爸爸”——微软!你敢信?微软爸爸一看,自家Copilot跟Windsurf是直接竞争对手,这要是被OpenAI收了,不是给自己挖坑吗?于是乎,一票否决权一甩,这门亲事,告吹!1更有意思的是,OpenAI的死对头Anthropic也迅速补刀,直接切断了Windsurf对Claude 3.x的API访问,这操作,简直是“墙倒众人推”的典范!

OpenAI那头还在为“错失良缘”叹息,这边谷歌已经“摩拳擦掌”了。排他期一过,谷歌立马带着24亿美元杀到,不过,人家的胃口可不小——不要公司,不要股份,只把Windsurf的CEO Varun Mohan、联合创始人Douglas Chen,以及几十名研发核心员工,“打包”挖走!23这群技术大佬,直接并入Google DeepMind,去搞Agentic coding和Gemini大模型了。留下一个空壳Windsurf,和一地破碎的心。网友们纷纷吐槽Mohan这波操作是“背刺数百名员工”,直接揣着24亿美金(与优先股股东分享,具体比例未知,但肯定不少)财富自由去了。2嗯,这波叫什么?这波叫“我不是来加入你们的,我是来掏空你们的!”

就在大家以为Windsurf要“凉凉”的时候,剧情又来了个惊天大反转!两天后,另一个“白衣骑士”从天而降——Devin背后的Cognition公司!45Devin的创始人兼CEO Scott Wu大手一挥,不仅把Windsurf的知识产权、产品、商标、8200万美元的年经常性收入(ARR),以及350多家企业客户和数十万日活用户全盘接收,更重要的是,他还把被创始人“抛弃”的Windsurf剩余顶级人才团队也一并纳入麾下!这波操作,直接把AI圈的“瓜”又顶上了热搜。

Scott Wu:这才是“做个人”的教科书级操作!

要说这出大戏里,谁最吸粉?那非Scott Wu莫属了。这位华裔青年才俊(人家可是连续三年IOI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得主!),在收购Windsurf后,立马给自家和新加入的员工发了一封内部信。这封信,简直就是硅谷企业文化的“清流”!

他承诺了啥?划重点了:

  • Windsurf全体员工100%都能获得此次交易的财务回报!
  • 已获得的股权取消了 vesting cliff(期权等待期)!
  • 所有期权将获得完全加速行权(fully accelerated vesting)!

“每一位新加入 Cognition 的员工将与现有员工一视同仁:拥有透明、公平,并受到能力与价值的深度尊重。” 4

这话一出,网友们瞬间炸锅,纷纷表示:“Scott Wu,你才是真正的‘做个人’啊!”4这待遇,在硅谷人才争夺战中简直是YYDS!一边是创始人带着核心团队功成身退,另一边是新老板慷慨解囊,让留下来的“打工人”也能分享胜利果实。这对比,不得不让人感叹:同样是资本运作,这“格局”真是千差万别!

创始人Mohan:闪电侠与“AI倦怠”的生存法则

不过,话说回来,Windsurf的创始人Varun Mohan也不是吃素的。这位MIT高材生,出了名的“变脸大师”,信奉“今天就该否掉昨天的自己”。他曾公开表示,很多公司人一多就不敢大幅度改变方向,但他和联合创始人就是那种“周末拍脑袋想了新方向,周一就告诉全公司,哪怕原有业务还有几百万收入,也直接掉头全力转向新方向”的狠人。4

在Mohan看来,“初创公司有护城河”这说法,大多数时候都是幻想。真正的护城河,只有“速度”!“在一个 Copilot 和 Devin 都曾快速走红又快速沉寂的行业里,任何三个月没发布更新的公司,都会在用户心智中被判死刑。”4这话,简直是把AI行业的“卷”字写到了极致。

现在,这位“闪电侠”带着他的核心团队加入了谷歌这个庞大的体系,是否还能保持当初那种“风驰电掣”的迭代速度,继续“每天都重新证明自己”?这恐怕得打个问号。毕竟,大公司普遍缺乏“生存焦虑”,动作慢是常态。Mohan能否在谷歌内部,把他的“AI工具将从‘代码建议’进化到‘端到端开发支持’”的愿景变成现实,我们拭目以待。

AI编程工具大混战:谁才是真正的“卷王之王”?

Windsurf的这桩收购案,也把AI编程工具赛道的竞争,彻底摆在了明面上。以前Windsurf的粉丝还关心它能不能独立运营,跟Cursor一较高下。现在,开发者们已经开始动摇了:“我现在可能想回头用VS Code,直接用Roo和Claude Code……不确定性太多了。”4

为啥这么说?有开发者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Claude Code已经彻底爆发了。命令行代理工具的开发成本,比搞一个完整的IDE要低几个数量级。而且Anthropic直接“亏本甩卖”Claude Code,还限制了Windsurf和Cursor对自家高端模型的访问权限,甚至大幅提高对Cursor的企业方案价格。这操作,简直是把“同行是冤家”写在了脸上!4

有人甚至直言不讳地表示:“我真的不明白Cursor本身有什么价值。它就像是一些API的包装器,对吧?据我所知,世界上真正的人工智能公司大概只有四家,其他公司都是贴牌。”4这话虽然有点刺耳,却也道出了不少“人间清醒”的开发者心声。

更扎心的是,很多开发者坦言,自己已经开始出现“AI倦怠”了。“明明自己写代码就好,干嘛非得让AI添乱?”这种情绪,或许预示着AI编程工具的下一个“风口”:当模型逐渐变成大众商品,用户体验和本地化部署,也许会成为新的战场。但只要像Claude这样的大模型还保持着压倒性优势,那它们就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

这场AI圈的“大乱斗”,不仅是公司之间的资本游戏,更是对技术路线、人才哲学、乃至行业“生存法则”的深刻拷问。Windsurf的“一女二嫁”虽然告一段落,但AI编程工具的“内卷”才刚刚开始。下一个被“背刺”或“接盘”的,又会是谁呢?且看下回分解!

引用


  1. OpenAI 曾计划收购 AI 编码初创公司 Windsurf,但交易告吹,CEO 被谷歌挖走 · Business Insider · Ben Bergman(2025/7/16)·检索日期2025/7/16 ↩︎ ↩︎

  2. 谷歌以24亿美元从OpenAI手中抢走AI编程初创公司Windsurf的CEO及核心团队 · The Verge · Alex Heath, Emma Roth(2025/7/16)·检索日期2025/7/16 ↩︎ ↩︎

  3. 创始人“背刺”员工获财富自由,Devin接盘火速兑现员工期权 · 36氪 · 作者不详(2025/7/16)·检索日期2025/7/16 ↩︎

  4. Cognition 正式宣布收购 Windsurf · Cognition AI · Scott Wu(2025/7/16)·检索日期2025/7/16 ↩︎ ↩︎ ↩︎ ↩︎ ↩︎ ↩︎ ↩︎ ↩︎

  5. Windsurf收购大战迎来结局,Devin背后公司收编剩余团队 · 知乎专栏 · 作者不详(2025/7/16)·检索日期2025/7/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