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巧匠的全球棋局:当机器人的钢筋铁骨邂逅教育的柔韧之智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汇博机器人以其独特的“教育驱动”出海策略,将工业机器人的“硬件”优势与职业教育的“软实力”巧妙结合,不仅实现了中国智能制造的国产替代与全球扩张,更在国际人才培养与技术标准输出上开辟了新的商业蓝海,重新定义了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价值定位。

在制造业的古老版图上,中国佛山曾以陶瓷卫浴的精湛工艺闻名。如今,这片土地正孕育着一种新时代的“匠心”——工业机器人。汇博机器人,一家从佛山小厂起步的企业,不仅跻身中国机器人制造商前十的行列,更以一种出人意料的策略,在全球工业变革的浪潮中找到了自己的独特航道:用知识与技能,而非仅仅是钢铁与芯片,敲开海外市场的大门。

全球智能制造的滚滚洪流,正将工业机器人推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中心舞台。然而,在这场自动化竞赛中,许多后来者往往选择正面硬刚,以更低的成本或更快的迭代速度冲击既有巨头。汇博机器人的路径却颇具东方智慧。创始人秦磊博士,早在2008年便捕捉到国产化替代的微光。彼时,汽车、半导体等高端制造领域几乎被外资品牌垄断,犹如坚固的堡垒。汇博选择从佛山传统的陶瓷卫浴行业切入,瞄准“机器换人”这一迫切需求,尤其是马桶喷釉这种粉尘弥漫、招工困难的“苦差事”。当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同行将一套工作站标价高达120万元人民币时,汇博凭借将通用机器人本体与自主开发的工艺模块结合,将成本腰斩至60万元左右。这一“降维打击”策略,迅速为其赢得了箭牌、东鹏、科勒等一众头部客户,2018至2020年间,其陶瓷洁具机器人自动化喷釉生产线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超过70%1,年营收轻松维持在数千万至亿元级别。

企业的成长往往伴随着对边界的突破。汇博并未止步于此,它开始向更纵深的生产线整体解决方案延伸,并逐步渗透至智能喷漆、自动抛磨、焊接等多元化应用场景。为了攀登更高技术门槛的半导体等高端制造,汇博更不惜投入,承接国家863计划和发改委智能制造专项等国家级项目,其技术实力因此获得了官方认证,连续入围工信部“中国机器人TOP10”标杆企业。如今,汇博机器人拥有逾四百名员工,其中七成以上的营收来自其行业龙头客户,这无疑印证了其在工业应用领域的深度和广度。

机器人企业的新“教化”:从工具商到服务商的升维之舞

如果说提供高效的机器人解决方案是“授人以渔”,那么汇博的第二重能力——人才培养服务,则是一场更为深远的“教化”。秦磊认为,机器人的工业化应用,其关键不在于机器人本身有多么“炫酷”,而在于它能否与企业千差万别的生产工艺实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精准融合1。这需要机器人企业具备深厚的工艺理解能力,能够提供高度定制化的方案。汇博为此不惜将自身技术团队与客户工艺人员甚至外部专家组成“联合作战小队”,通过大量实验磨合出最佳方案,这正是其构建跨行业定制化服务能力的“护城河”。

然而,汇博的商业模式革新,远不止于定制化服务。在看似枯燥的技术培训领域,汇博却找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增长极。借助总公司的教育资源,汇博开始为客户提供定向的人才培养服务,其培训内容涵盖数字孪生、图像处理、机器人操作、PLC编程乃至新型传感器应用等多个前沿领域。令人惊讶的是,这项“副业”的营收规模竟达到数亿元,甚至超过了其核心的机器人工业业务,成为新的增长引擎1。这标志着汇博实现了从单纯的“工具商”到具备人才培养能力的“服务商”的身份转变。在工业方案趋同的竞争格局中,提供人才培训的能力,往往成为客户最终“下注”的关键砝码。这无疑是继产品差异化之后的又一层“无形壁垒”,将人力资本这一长期被忽视的要素,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商业价值。

软实力出海:用“开物工坊”点亮全球智造图景

汇博的出海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的“设备倾销”,而是一次精心策划的“软实力输出”。最初,汇博是随着国内客户将产能转移至海外的脚步,为海外工厂提供机器人设备支持,这好比是“随行军医”,哪里有中国工厂,哪里就有它的身影。然而,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的发布,为汇博指明了另一条更为宏大的出海路径——“职业教育走出去”1

汇博迅速响应这一国家战略,凭借母公司与国内职业院校的合作基础,将“开物工坊”的理念带向了泰国、吉尔吉斯斯坦、柬埔寨、马来西亚、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印度尼西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例如,2024年9月,汇博便与佳木斯职业学院联合,为吉尔吉斯斯坦奥什国立大学配备了自主研发的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一体化教学平台,提供从基础操作到高级编程的全面实训1。这些合作远不止于设备的捐赠,更包括课程教材开发、师资队伍建设等全方位的技术人才培养服务。

更具战略意义的是,汇博与博彦科技的携手。这家深耕技术服务领域的公司,将在新加坡的本地资源与汇博的AI教育机器人产品相结合,计划开发多语言适配、课程本地化的智能教育平台。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嫁接,更是构建“技术输出+人才认证”体系的关键一环,即便数据跨境传输的敏感问题,博彦也已为汇博设计了兼容GDPR的数据治理架构,确保其全球业务的合规开展234

汇博深谙“因地制宜”的智慧。在东南亚市场的调研中,他们发现各国工业现状差异巨大,如同在同一张地图上,有的国家已是高楼林立的工业都市,有的则尚处在“拓荒”阶段1。因此,其培训内容也随之调整:在越南,陶瓷卫浴行业的自动化水平已接近国内,对机器人、自动化传输等先进方案需求旺盛;而在印尼,电动车等新兴制造业的自动化程度较低,培训则更侧重于基础技术的普及和设备操作。这种“根据当地工业现状倒推课程设置和设备配置”的模式,使得汇博能够将人才培训与工业项目深度结合,形成从“人才”到“技术”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可谓是为当地播撒智能制造的种子,而未来收获的,将是技术服务的丰硕果实。

汇博机器人的故事,不仅仅是一家企业从“佛山小厂”到“中国TOP10”的励志传奇,更是一幅关于中国智能制造“软实力”出海的宏大画卷。它超越了传统的商品贸易,走向了知识、技能和标准的输出,这是一种更为高级的国际化。当中国企业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构建技术生态和人才培养体系时,其所带来的影响将远不止于经济效益,更将重塑全球产业分工和技术格局。这不啻为一场静水深流的“智造外交”,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中国在智能制造领域的经验和优势,融入全球经济的毛细血管之中。这或许意味着,未来全球工厂的“大脑”和“神经”,将越来越多地打上“中国智慧”的烙印。

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