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最新研究表明,大型语言模型如ChatGPT正悄然改变人类的语言习惯,导致“AI腔”词汇使用率飙升,这不仅模糊了人机表达的界限,更引发了深层次的信任危机,挑战着人类个体表达的主体性与文化多样性。
在科技与人类文明交汇的当下,人工智能的影响已超越工具层面,开始触及人类行为模式的深层结构。曾几何时,我们担忧AI将替代人类劳动力;如今,更微妙而深远的变革正在发生——AI正静默地重塑着人类的语言和思维方式。这并非科幻小说中的宏大叙事,而是由严谨科学研究所揭示的现实:我们的话语,正变得越来越像AI。
技术共振:AI语言模式的悄然入侵
一场“倒反天罡”的语言演化正在上演。你以为你在掌控AI,其实是AI在驯化你。德国马普人类发展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Human Development,MPIB)的一项最新预印研究揭示,自ChatGPT发布短短18个月内,人类在日常口语交流中对“GPT词汇”(GPT words)的使用量显著飙升。研究人员通过分析数百万页文本,识别出ChatGPT在润色过程中偏好的特定词汇,如“delve”(深入探讨)、“realm”(领域)、“meticulous”(细致的)等,并量化了其“GPT分数”1。
随后,研究团队将目光投向了海量的口语数据:超过36万个YouTube视频和77万个播客片段。数据分析结果令人震惊——这些“GPT词汇”的使用频率在ChatGPT普及后呈现出显著的上升曲线。即便排除同义词和脚本化内容的干扰,研究依然证实了英语口语中“AI口音”的渗透。值得注意的是,这项研究主要基于特定版本的ChatGPT模型(GPT-4、GPT-3.5-turbo、GPT-4-turbo和GPT-4o),其结论的普遍性和时效性可能受限于未来模型的演进。然而,其核心发现——人类与AI之间正形成一种文化反馈循环——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我们用人类文本训练AI,AI回馈统计重构的文本,而人类则无意识地模仿这些模式,最终导致“最初基于人类数据训练的机器,在形成自身文化特征后,可量化地重塑人类文化”1。
信任的算法化与主体性消解的哲学困境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身份的映射。当AI开始定义“得体”的表达方式时,一个更深层次的信任危机正在酝酿。康奈尔大学的研究发现,智能回复虽能提升沟通中的合作与亲密感,但一旦沟通双方察觉对方可能使用了AI,信任感便会骤降,甚至态度变得强硬2。关键并非AI本身,而是那份“怀疑”——语言失去了其固有的“人性信号”。
康奈尔大学信息科学副教授Malte Jung和教授Mor Naaman提出了“人性丧失的三重信号”2:
- 第1层信号:人性。语言中的笨拙、结巴,甚至是不完美,恰是“我真的在说话”的真实印记。
- 第2层信号:用心。每一个字词都凝结着思考和投入,而非冰冷的复制粘贴。
- 第3层信号:能力。真正的个性、幽默、情绪深度,通过独特的语言风格得以展现。
Naaman教授警告称,当AI能够代劳幽默的表达,个人资料中的“幽默”标签便失去了意义。更令人担忧的是,这可能导致人类思维与表达自主权的丧失。我们不再表达真实的自我,而是传递AI组织的内容。这种“伪人”的崛起,使得沟通的本真性被算法化,最终可能导致我们只信任面对面交流,甚至对视频通话都抱持怀疑。从商业角度看,在以信任为基石的社交、商务乃至内容创作领域,这种“AI化”的语言趋势可能侵蚀用户粘性和品牌公信力,甚至催生对“纯人类原创”内容的需求。
文化同质化的隐忧与语言多样性的挑战
语言不仅承载信息,更是文化的基因。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揭示了AI在语言上的偏好:它倾向于“标准英语”,而当用户尝试使用新加坡英语、黑人英语等方言时,AI的反馈往往失真、夸张,甚至带有贬低意味3。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偏差,更触及了深层的文化歧视和语言霸权。AI在无意中固化了对某些族群的错误认知,并扭曲了“正确”英语的标准。
如果这种趋势持续,我们将失去那些独具魅力的地方俚语、非标准短语以及富有情绪色彩的口音——这些正是人类沟通中脆弱性、真实性和人格的信号灯。当所有人都开始说“正确”的“AI腔”时,语言的多元生态将面临枯竭,进而影响思想的丰富性和文化的独特性。这并非仅仅是语言学家的担忧,更是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一种隐性威胁。在商业和全球化语境下,未能理解或尊重地域性语言和文化表达的AI,将可能在特定市场遭遇阻碍,甚至引发用户反感,成为其商业拓展的伦理屏障。
产业生态的反思与未来沟通范式
“AI腔”的出现,给科技产业带来了一系列深层次的反思。一方面,用户和学术界出现了对“delve”等特定词汇的抵制,以及刻意避免AI化表达的“反弹现象”,这表明人类具有自我调节和对抗同质化的内在机制。这为未来AI系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AI不再仅仅追求“正确”和“高效”,更应融入“个性化”和“表现力”,以缓解当前的“AI腔”问题。OpenAI等头部公司无疑需要将语言多样性和文化敏感性纳入其模型训练和迭代的核心考量,开发更具语境意识和风格适应性的模型。
另一方面,随着AI生成内容的普及,内容平台、社交媒体和教育机构将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平衡效率与真实性?如何鉴别AI与人类的创作?这可能催生新的市场需求,例如“AI-Human Hybrid”内容审核工具、强调“人类本真性”的社交平台,甚至是一场关于**“数字真实性”认证**的商业竞争。资本市场将更加关注那些能够有效解决信任危机、促进多元化表达的AI技术和应用。
前瞻:人机共语时代的伦理抉择
我们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分岔路口。未来的3-5年,AI的语言影响力将持续深化。我们可能看到AI模型通过更精细的参数调整和更广泛的风格学习,在语言表达上变得更加个性化和难以辨识。但这并不意味着风险的消除,反而可能将“语言驯化”推向更隐蔽的层次。
最深层的风险并非语言趋同本身,而是人类对思维与表达自主权的丧失。如果我们的语言越来越由算法定义,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情感表达的边界,甚至自我认同都可能被重塑。这需要我们以批判性思维审视AI的每一次进化,不仅关注其效率和便利,更要警惕其对人类心智、文化和个体主体性的潜在“殖民”。
最终,这场悄无声息的精神殖民将把人类带向何方?是走向一个同质化、算法主导的沟通未来,还是在人机共语中,重拾并珍视那些笨拙、结巴、充满人性光辉的真实表达?这不仅是技术发展的方向问题,更是关乎人类文明进程的宏大伦理抉择。我们必须立即行动,持续监控AI对人类社会全方位的文化渗透,以确保科技进步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不以牺牲人类的本真与多样性为代价。
引用
-
Humans Are Starting to Talk More Like ChatGPT, Study Claims·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Human Development·Levin Brinkmann (2025/7/16)·检索日期2025/7/16 ↩︎ ↩︎
-
People dislike getting automated text replies—even when they don’t know it·Scientific Reports·Malte Jung (2025/7/16)·检索日期2025/7/16 ↩︎ ↩︎
-
On the Diversity of Language Model Outputs: Examining Dialectal Responses from LLMs·arXiv·Nicholas Roberts (2025/7/16)·检索日期2025/7/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