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人形机器人市场正经历从初期“展示经济”向实际应用转型的阵痛,租金腰斩凸显了商业模式的脆弱。行业未来将聚焦于解决工业和家庭场景中的泛化智能、能耗和安全等核心技术难题,以实现规模化和成本效益,从而吸引长期资本的耐心投入,而非短期炒作。
曾经,人形机器人是科技展厅里的明星,光鲜亮丽,引人注目。如今,这颗新星似乎正经历一场残酷的重力测试,其租赁价格在短短数月内腰斩,从_单日万元_的峰值跌至_三四千元_,甚至在二手平台上标价更低1。这不仅仅是市场供需的简单波动,更像是对一场科技狂热初期的冷静反思,正如泡沫初现时的阵阵凉风。
舞台的幻影与资本的诱惑
这场租赁市场的“凉意”并非无迹可寻。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在国新办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坦言,目前人形机器人行业仍处于“相对早期阶段”1。尽管宇树科技与智元机器人近期斩获了来自中国移动等国有企业的数千万级大单,看似风光无限,但细究其用途,大多指向了迎宾导览、展厅接待、数据采集甚至高校科研等“表演”与“展示”场景12。这不禁让人想起20世纪初的汽车,最初的用途也常是富人的玩物而非生产工具。
然而,表演的聚光灯下,商业逻辑却显得有些单薄。机器人租赁商小雷哥的经历便是最好的注脚:短短几个月内,曾经炙手可热的日租金已然腰斩,并不得不推出“拼单服务”以求薄利1。这背后反映的,是市场对“新奇感”的迅速审美疲劳。正如TrendForce资深研究经理曾伯楷所言,单纯的机器人表演租赁市场与无人机表演类似,潮起潮落皆是常态,并非长效的商业模式1。对于那些试图从舞台表演中“掘金”的初创企业而言,这或许能提供最初的研发资金,但远非通往万亿市场的康庄大道。
好在,一些先行者已开始探索更具可持续性的模式,例如Agility Robotics公司为物流设计的双足机器人Digit,便采用了“机器人即服务(RaaS)”的租赁商业模式1。这与传统的软硬件一次性销售截然不同,它将资本支出转化为运营费用,旨在降低客户的导入门槛,将机器人的价值从一个“昂贵的摆件”转变为一种“可负担的服务”。这一模式的兴起,或许能为“舞台型”机器人提供一条更为稳健的商业化出路。
工厂的召唤与现实的壁垒
然而,对于大多数人形机器人企业而言,真正的“终极”目标,始终是那弥漫着机油味与生产线轰鸣声的工厂,以及随后更具挑战性的家庭场景。这是一个更为广阔,但也更为苛刻的战场。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智平方创始人郭彦东雄心勃勃地计划让其机器人“爱宝”先在汽车制造工厂沉淀,再逐步进入公共服务和家庭。他甚至预言,未来每家每户都将拥有机器人,如同今日的电脑1。但猎豹移动董事长兼CEO傅盛却泼了一盆冷水,他尖锐地指出,在追求“无人化”的现代化工厂里,机械臂和轮式移动设备早已能高效胜任大部分工作,人形机器人可能根本就是“伪命题”1。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为表演而生的机器人,其设计精度和抗干扰能力,与工业生产的严苛要求简直是天壤之别。正如曾伯楷所言,两者之间的“过渡可能性不大”,术业有专攻,人形机器人也概莫能外1。
尽管如此,仍有观点坚信人形机器人在工厂场景中具有“独特优势”。其一,它们拥有与人类相似的形态,能够更好地适应现有工厂环境,无需为台阶或狭窄通道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这就像为现有的办公室配备一名新员工,而非彻底重建办公楼。其二,人形机器人可以更容易地通过录制人类操作视频来获取训练数据,这在AI时代无疑是加速算法迭代的“金矿”。其三,它能将移动与操作能力集于一身,堪称一台“移动的机械臂”,在某些传统机器人难以企及的“3K任务”(脏、累、险)中,例如处理核废料,人形机器人便能展现其不可替代的价值1。
正是在这种激烈的争论与期望中,头部企业正悄然进行“工厂落地”的实践。优必选已将其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1部署到东风柳汽的汽车制造工厂,美的也将其人形机器人引入自家洗衣机工厂进行巡检和维护,而领益智造更是计划在今年底将超过_100台_机器人送上流水线1。特斯拉、小鹏和广汽等汽车巨头也纷纷入局,或自研或投资,试图抢占这块未来的高地。这表明,即便质疑声不绝于耳,资本与产业巨头仍在押注人形机器人的工业潜力。
资本的耐心与未来的算盘
然而,从实验室的概念验证到工厂的规模化应用,人形机器人需要跨越的远不止技术鸿沟。梅花创投创始合伙人吴世春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三大核心门槛:泛化智能的提升、能耗的降低以及安全问题1。这三座大山,每一座都足以让投资人望而却步,也让技术人员绞尽脑汁。
云启资本合伙人陈昱将具身智能的发展阶段比作“十年前的自动驾驶”1。自动驾驶历经十年磨砺才进入量产,人形机器人显然需要更多的耐心与时间。他点出了核心的经济学命题:成本。家政服务一小时五十元,一个月五六千元的成本,意味着人形机器人的售价和运营成本必须远低于这一水平,才能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和中小企业。否则,它永远只是少数巨头的“未来科技展示”,而非普罗大众的“生产力工具”。
这场宏大的产业实验,不仅考验着工程师的智慧,更考验着资本的耐心。人形机器人要真正摆脱“昂贵玩具”或“展览明星”的标签,必须证明其在效率、成本和可靠性上的压倒性优势。这需要长期的、高强度的研发投入,以及对短期回报的理性预期。在这场关乎人类未来的科技角逐中,谁能率先解决“泛化智能”这一核心症结,谁能将能耗降至可接受的水平,谁又能确保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的绝对安全,谁就将最终赢得市场的青睐和资本的青睐。届时,人形机器人将不再仅仅是舞台上的舞者,而会是流水线上的劳模,甚至成为家庭中的一员,真正实现其深远的商业价值和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