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英伟达CEO黄仁勋在央视专访中,深刻阐述了全球供应链的不可分割性与中国市场及创新生态的战略价值。他指出,限制反而激发了中国AI的独特创新,并将AI定义为比电力和互联网更重要的、促进社会公平的核心基础设施,呼吁在竞争中寻求合作,共同塑造AI的未来。
在日益复杂且动态变化的全球科技地缘政治格局下,英伟达(NVIDIA)创始人兼CEO黄仁勋近期接受央视专访,这不仅仅是一次企业高管的媒体亮相,更是一份深入洞察全球技术产业互动、创新哲学与未来商业走向的战略自白。此次访谈,深度融合了对中国供应链韧性、本土创新潜力、AI作为新基础设施的普遍价值以及竞争与合作辩证关系的深刻思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既充满挑战又蕴含无限机遇的全球AI发展图景。
全球供应链的韧性与中国核心
黄仁勋在访谈中开宗明义地强调,在当前世界动荡加剧、变化加速的背景下,全球对中国供应链的专业能力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他将中国供应链体系誉为“世界级的奇迹”,其规模、复杂性、多样性及技术含量举世无双,不仅支撑着自身巨大的制造业体量,更是全球其他供应链的设备、控制系统和零部件的关键提供者。1
“全球供应链根本不存在彻底脱钩的可能性。全球供应链过于复杂,永远都是相互关联的。”
这一论断,不仅是基于英伟达自身业务的全球化布局,更是对当代全球经济互依互存本质的深刻揭示。它超越了简单的贸易往来,触及到全球化生产力分工与协作的深层哲学。在黄仁勋看来,供应链管理已远超传统制造,成为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整合了全球各地的“看家本领”,最终产品质量超越任何企业单打独斗。这种深度互联互通的状态,不仅是一种必要条件,更是增强全球抗风险能力的良性机制。对英伟达而言,尽管在中国的制造业务不多,但其众多客户、合作伙伴和技术合作方都深植于中国供应链之中,受益于其敏捷与冗余机制,这正是当代供应链架构的聪明之处。
限制下的创新张力与中国AI的独特路径
关于外界对英伟达H20芯片在华供应及其可能对中国创新产生影响的讨论,黄仁勋给出了一个颇具批判性思维的答案,甚至有些“反直觉”:
“如果没有各种限制和挑战,创新和发明往往就不会出现。”
他指出,中国创新的步伐是“不可能被阻挡的”。在受限环境下,中国的科研人员和企业反而能打造出全球独一无二的解决方案。他以DeepSeek R1、阿里巴巴Qwen、月之暗面Kimi等为例,赞扬这些架构上的真正创新,它们能在H20等现有架构上进行适应性调整,依然取得世界一流的成果。1 这种洞察力超越了单纯的技术规格对比,深入探讨了创新与压力的内在关联。从Wired的哲学思辨视角看,这正是技术发展中的一种“逆向选择”或“路径依赖”现象:当常规路径受阻时,反而会迫使参与者开辟新径,激发更深层的原生创造力。这对于理解中国AI产业在特定外部环境下的崛起路径,提供了新的分析框架。
中国市场:全球AI版图的战略基石
黄仁勋将中国市场定义为“独一无二”的存在,而非“众多市场中的一个”。他强调了中国市场的活力、创新能力、发展势头以及产业发展速度的绝无仅有。1 对英伟达而言,中国市场不仅是巨大的消费体,更是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拥有全球最多的计算机科学家,且终端消费者群体规模庞大。
英伟达在中国深耕30年,与阿里巴巴、美团、腾讯、百度、小米、比亚迪等中国本土科技巨头建立了深厚友谊和广泛合作。小米在自动驾驶软件上的合作便是明证。黄仁勋明确指出,“你绝对不能掉以轻心,不参与中国市场的意外后果和长期影响虽然难以预测,但我怀疑结果不会乐观。”这不仅体现了英伟达对中国市场的商业敏锐度,更折射出全球科技巨头在面对地缘政治博弈时,对商业理性与市场规律的坚守。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已经超越了简单的营收贡献,成为全球AI技术创新与应用落地的关键试验场和战略要地。
AI:新的核心基础设施与社会公平引擎
在黄仁勋的愿景中,AI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更将催生一个庞大的产业,并成为每个国家和社会的核心基础设施,其重要性甚至将超越电力和互联网。1 他认为,智能或AI将成为每个社会、每个行业、每家公司、每个产品的基础。
更具哲学意味的是,黄仁勋将AI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平等工具”。他相信AI能够提升所有人,无论其教育背景或现有技能水平如何。
“历史上从未有过一种技术能提升所有人……由于AI的突然出现,我们所有的能力都得到了同步提升,这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平等工具。”
这一观点揭示了AI对社会结构的深层影响和变革意义。它不仅能弥合数字鸿沟,更有望在知识获取、技能提升和创意表达上实现普惠,从而构建一个更加公平、更具包容性的社会图景。这种深刻的社会影响评估,正是Wired与MIT Technology Review所关注的焦点。
竞争与合作的辩证法:构建共生生态
面对竞争,尤其是与像华为这样“规模和实力非凡”的中国企业,黄仁勋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商业哲学。他表达了对华为的敬佩和尊重,承认华为是英伟达的强劲竞争对手,但在自动驾驶、AI技术、芯片设计等方面都取得了非凡成就。1
“华为取得的成就完全值得尊重与赞赏……他们是我们的竞争对手,但你仍然可以钦佩和尊重竞争对手,并与他们保持良好的关系……所有伟大的市场都离不开竞争。”
这种将竞争视为市场繁荣和增长伴侣的理念,而非你死我活的“战争”,体现了黄仁勋作为商业领袖的成熟与远见。他指出,在当今万物深度互联、彼此依存的世界里,企业之间在很多层面相互依赖,即便与竞争对手也可能存在合作。这种“充满激情地竞争,同时积极寻求合作”的辩证法,为中美乃至全球科技企业在高压地缘政治环境下如何共存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长期主义与危机感:CEO的哲学自白
作为英伟达的创始人,黄仁勋在访谈中也剖析了自己的领导哲学。他坦言自己“从不自满,始终保持警觉”,每天都感受到“公司、客户和市场的重担”,甚至“总感觉我们快要倒闭了”。1 这种贯穿33年职业生涯的深刻危机感,驱动着他对未来的持续努力和追求卓越。
这种高压下的长期主义,与企业市值突破4万亿美元的表象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顶级科技企业掌舵者内心的真实写照——对创新停滞的恐惧、对市场变化的警觉,以及对持续领先的渴望。他从看到雷军成功造车、Sam Altman发布OpenAI模型、Google推出Gemini Pro等竞争对手的成就中获得乐趣,这反映了他对整个行业共同进步的期待,以及英伟达在其中作为重要参与者的自我定位。黄仁勋的个人哲学,无疑也是英伟达能够持续在AI浪潮中搏击潮头,保持领先地位的重要软实力。
综上所述,黄仁勋此次央视专访,不仅是英伟达中国战略的再次宣示,更是对全球AI产业发展趋势、地缘技术格局以及创新本质的深度解读。他所传递的,是关于全球互联互通的韧性、限制下的创新爆发、AI普惠价值,以及竞争与合作共生的复杂而充满希望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