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失色”与果链寻觅“新主”:全球制造的生存游戏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在AI时代,昔日引领潮流的苹果正面临创新乏力与股价承压的双重危机,这迫使其庞大的供应商网络(“果链”)加速“去苹果化”,转向新能源汽车和AI硬件等新赛道。然而,新市场利润微薄,且难以再现苹果曾提供的巨额回报。唯有少数如富士康者,通过紧抱英伟达等AI巨头大腿,才可能在这一轮产业洗牌中找到新的增长点。

科技巨头的兴衰,向来是商学院里引人入胜的案例,而当曾经的“水果帝国”——苹果——被拿来与诺基亚相提并论时,空气中便弥漫着一丝不祥的预感。今年以来,这家曾以创新为圭臬的公司股价已黯然下跌约16%,与Meta的**25%和微软的19%**涨幅相比,其在人工智能浪潮中的步履维艰,已然暴露无遗。当库克先生的舞台魔力似乎无法再掩盖其在AI领域缺乏一鸣惊人的产品时,华尔街的疑虑并非空穴来风,其遍布全球的供应商网络更是如坐针毡。

过去十载,中国大陆的“果链”企业,如立讯精密、歌尔股份、蓝思科技等,曾是苹果高速增长的忠实伴侣,分享了科技盛宴的荣光。它们在苹果的光环下茁壮成长,积累了令人艳羡的财富。然而,当苹果在AI时代的航船似乎偏离了主航道,这些供应商们便陷入了经典的“路径依赖”困境:一面是“去苹果化”的战略共识与迫切愿望,一面却是寻找下一个“苹果”的焦灼与茫然。

供应链的双重变奏:“去苹果化”与“去中国化”

这场供应链的变奏曲,奏响了双方“渐行渐远”的旋律。中国长期以来是苹果制造的基石,大约**50%**的制造合作伙伴深耕于此,形成了一种共生关系。然而,这种依赖性如今却成为双方的“心病”。中国供应商忙着削弱对苹果的过度依赖,而苹果也积极推进其“去中国化”进程,将订单分散至印度和越南等地。去年库克访华,与国内供应商会面,被外界解读为供应链“回流”的信号,却也从侧面印证了将整条“果链”异地复制的代价,远比想象中高昂,且充满变数。

从财务数据来看,部分供应商在“去苹果依赖症”的治疗上已初见成效。歌尔股份对其最大客户的销售占比从2023年的43.38%降至2024年的31.96%;蓝思科技更是激进,其来自苹果的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71%骤降至2024年的49.45%,与此同时,国产客户的比例迅速从18%跃升至41%。这表明,至少在表面上,这些公司正在努力摆脱“金手铐”。

然而,立讯精密的案例则是个例外。2024年,其对苹果的收入占比依然高达70.73%,尽管略有下降,但其深厚的绑定程度,使其在“去苹果化”的道路上显得步履蹒跚。鹏鼎控股的情况亦相似,其2024年美国地区(主要为苹果)的营收占比高达82.20%1。这凸显了一个残酷的事实:无论如何腾挪,苹果仍是这些巨头们名副其实的“第一大客户”,他们的命运,依然与苹果的战略选择紧密相连。例如,关于折叠屏iPhone的传闻,便让蓝思科技们不得不再次将宝押在苹果这个“姗姗来迟”的玩家身上,尽管中国市场上的折叠屏手机早已屡见不鲜,竞争白热化。

跨界求生:汽车非“下一个苹果”,AI硬件难测风向

当智能手机市场日趋饱和,增长曲线趋平,这些曾经的“果链”巨头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下一个“风口”——新能源汽车。蓝思科技自2015年起便开始布局,涉足智能驾驶舱、中控屏等领域;领益智造则通过并购加速“车链”布局;而立讯精密更是大手笔,不仅在早期并购福州源光和德国SuK切入汽车电子和配件,更在去年斥资约5.25亿欧元收购德国莱尼公司的汽车线束业务。

然而,从“果园”跳入“车海”,却发现此处并非遍地黄金。尽管汽车业务收入有所增长,但对其公司整体营收的贡献依然杯水车薪。2024年,蓝思科技的智能汽车与座舱业务占比仅为8.49%;领益智造汽车板块占比仅为5.33%,甚至未能产生利润;立讯精密的汽车业务收入虽增长至137.58亿元,但与来自苹果的1901.39亿元相比,仍是沧海一粟。

症结在于,智能手机时代的苹果,凭借其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和生态系统,能够攫取行业绝大部分利润,并让其核心供应商分得一杯羹,享受高于行业平均的利润空间。然而,新能源汽车行业却恰恰相反。价格战的硝烟早已弥漫整条产业链,利润空间被不断挤压,整车厂商还在不断向下游供应商转嫁压力。贝恩咨询公司的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汽车整车厂商(OEM)的利润率持续下滑至5.4%,而供应商利润率虽连续第三个季度超越整车厂,但也仅为6%2 这意味着,“果链”企业即便成功打入“车链”,也面临着“吃力不讨好”的尴尬。

目光转向AI时代,供应商们也在寻求新的“大腿”。歌尔股份押注Meta、小米等品牌的AI眼镜和VR/MR设备,并已成为核心供应商;立讯精密和蓝思科技也纷纷在AI眼镜和人形机器人领域布局。这似乎是抓住未来智能终端革命性机遇的尝试。然而,智能硬件市场的热度向来起伏不定,从VR/AR到AI眼镜,潮起潮落间,“一地鸡毛”的风险依然存在。

富士康的“双保险”:左手苹果,右手英伟达

在众多“果链”企业仍在苦苦探寻“下一个苹果”之际,富士康(鸿海精密)却似乎找到了它的“黄金罗盘”。这家长期与苹果深度绑定的巨头,悄然将触角伸向了AI时代的真正“巨人”——英伟达。摩根士丹利的数据显示,2024年,英伟达近三成的AI服务器订单流向了富士康,其中高端GB200和GB300的代工份额更是高达40%,几近垄断。3 作为英伟达AI硬件的“御用代工厂”,富士康已然站在了风口浪尖,并从中分得一杯羹。

英伟达订单的涌入,让富士康的业绩重新驶入快车道。2025年第二季度,其营收达到_1.797万亿新台币_(约合445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82%。富士康董事长刘扬伟甚至预计,公司的服务器业务收入有望在两年内超越iPhone业务收入1。这不仅意味着富士康最早“走出果链”,更是为全球制造业转型提供了新的范本。它不再盲目追寻下一个消费者端的“神话”,而是选择抱紧了AI时代基础设施提供者的“大腿”。当然,过度依赖英伟达也可能导致新的“依赖症”,但这至少在短期内为富士康提供了强大的增长引擎和战略缓冲。

汽车、智能硬件、人形机器人……这些前沿领域自然需要顶尖的制造能力。曾经的“果链”供应商们正将业务触角延伸至这些新领域,押注下一个未来。但他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AI时代,或许再也没有一家公司,能像过去的苹果那样,以一己之力重塑整个电子消费市场及制造格局,带来又一次的“造富神话”。高增长、高利润的“果链”黄金时代,已然成为昨日黄花。

引用


  1. 苹果遭遇AI危机,供应商在逃离“果链”中进退两难 · OFweek通信网 · (2025/7/21) · 检索日期2025/7/21 ↩︎ ↩︎

  2. 苹果遭遇AI危机,供应商在逃离“果链”中进退两难 - OFweek通信网 · OFweek通信网 · (2025/7/21) · 检索日期2025/7/21 (注:原文此处数据为贝恩咨询公司数据,但该引用源的文本中未明确提供贝恩咨询公司的链接,故引用至原文来源) ↩︎

  3. 苹果遭遇AI危机,供应商在逃离“果链”中进退两难 - OFweek通信网 · OFweek通信网 · (2025/7/21) · 检索日期2025/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