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天机器人“站队”?AI卷入“文化战争”,特朗普也来“下场”了!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最近AI圈瓜田又熟了,聊天机器人被扣上了“偏心”的帽子,保守派大佬们直指其“左倾”,这剧本简直就是当年社交媒体大战的Pro Max版。看来,AI不仅要“能听会说”,还得学会“八面玲珑”啊!

都说人工智能要改变世界,但这世界还没完全变过来,AI自己先卷入了**“文化战争”的漩涡里。这几天,AI圈的最新“瓜”就是:聊天机器人被指控有“政治偏见”,而且这“偏见”还挺“左倾”**的。这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是不是有点像当年社交媒体平台被口诛笔伐的剧本?没错,连前美国总统特朗普都亲自“下场”,开启了新一轮的舆论攻势。1

聊天机器人“站队”了?AI文化战争引爆舆论场!

想象一下,你平时跟AI聊得正欢,突然发现它在某些问题上“话里有话”,甚至立场鲜明,是不是有点破防?最近,保守派人士就对AI公司“开炮”了,指责他们的聊天机器人存在明显的“左翼偏见”。这事儿可不是小打小闹,它直接触及了AI最敏感的神经:公正性与价值观

我们都知道,AI模型之所以能“聪明过人”,全靠海量的训练数据喂养。这些数据可能是从互联网上抓取的大杂烩,也可能是人工精心筛选的“营养餐”。但问题来了,互联网上的信息本身就鱼龙混杂,带有各种人类的偏见;而人工筛选和标注的过程,又不可避免地会带入人类自身的价值观。这就导致了一个**“垃圾进,垃圾出”**的经典难题——如果喂给AI的数据本身就带着“立场”,那它输出的结果自然也可能“屁股决定脑袋”。

更有趣的是,为了确保AI的**“安全与对齐”(Alignment),AI公司会对模型进行额外的微调,让它更符合人类的道德伦理和主流价值观。但“主流”到底是谁的“主流”?不同的群体对“正确”的定义可大相径庭。于是乎,这种看似“拨乱反正”的操作,反倒可能让某些用户觉得AI在“过度审查”,甚至“思想审查”**,从而引发新的争议。这不,文化战争的火焰,就这么从社交媒体烧到了AI的聊天窗口。

AI为啥会“偏心”?数据偏见与算法的锅

要搞清楚AI为啥会被指责“偏心”,我们得从它的“成长史”说起。人工智能,尤其是大型语言模型(LLMs),就像一个求知欲旺盛但又懵懂无知的小孩。它学习的唯一途径,就是我们给它看的**“书本”——也就是训练数据**。

  • 数据源的“原罪”:互联网是AI最大的“图书馆”,但这个图书馆里可不全是“圣贤书”。它充斥着各种观点、立场,还有人类在现实世界中积累的偏见。比如,历史上或社会中存在的性别歧视、种族歧视,这些偏见都会被数据忠实地记录下来,然后被AI**“照单全收”。当AI学习了这些带偏见的数据后,自然也可能在回答问题时“无意识”地复制这些偏见**。
  • 算法设计者的“无心之失”:AI的算法不是凭空出现的,是工程师一行行代码敲出来的。即使是最中立的开发者,在设计算法、设定权重、定义“好”与“坏”的标准时,也可能不自觉地带入自己的认知偏差。这就好比一个厨师,即使他想做一道“绝对公正”的菜,他的口味偏好还是会影响调料的配比。
  • “对齐”的“双刃剑”:为了防止AI说出有害、不当或仇恨言论,AI公司会进行**“安全对齐”(Safety Alignment)和“价值观对齐”(Value Alignment)。这是个好心办坏事儿的典型:为了让AI“乖巧听话”,避免生成极端内容,研发者可能会设置一系列内容过滤和审查机制。但问题是,对于“什么是极端”、“什么是政治敏感”,不同政治光谱的人有截然不同的定义。当AI“为了安全”而规避某些话题,或者在回复上显得“过于谨慎”,甚至“模棱两可”时,就很容易被指责为在“站队”**。比如,它可能在讨论某个政治议题时,为了平衡而显得“和稀泥”,或是因为过滤机制过于严格,直接拒绝回答,这就让用户觉得它“偏心”了。

“大选年”遇上AI:政治秀场的新道具?

AI和政治的“绯闻”可不是一天两天了。早在2016年,臭名昭著的“剑桥分析”事件就揭露了AI在影响选民认知和政治立场上的潜在威力。1而到了今天这个“AI当道”的时代,随着美国大选年临近,AI更是成了政客们**“秀肌肉”和“泼脏水”的新道具**。

特朗普就是其中一位深谙此道的“老玩家”。他不仅在2020年就计划发布一份“以胡萝卜为主,而非大棒”的《AI行动计划》2,还曾亲身示范了AI在政治攻防中的**“骚操作”**。就在最近,他就转发了一个“奥巴马被捕入狱”的AI生成视频,瞬间在社交媒体上掀起了轩然大波,支持者称其为“大胆的政治行动”,反对者则大呼“假新闻”和“煽动性内容”。3

“这根本就是假新闻!AI已经成了他们攻击对手的工具!”——某网友的愤怒咆哮。 (旁白:看来AI这锅背得有点冤,但也确实是“自己作的”)

所以你看,当AI被卷入政治旋涡,它不再是单纯的技术工具,而是成为了一种“舆论武器”,一个可以被双方**“拉拢站队”“数字战士”**。

这场“AI文化战争”:我们该如何“吃瓜”?

这场围绕AI偏见的“文化战争”,绝不仅仅是技术圈的“小打小闹”,它深刻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4从政府部门考虑禁用某些AI聊天机器人5,到AI在新闻媒体中被用于影响价值判断1,我们都清楚地看到,AI已经不再是实验室里的“玩具”,而是地缘政治和文化博弈的关键变量

对于我们这些“吃瓜群众”来说,面对AI带来的种种争议,保持清醒的头脑比什么都重要。我们不能盲目地相信AI的每一个字,也不能因为它的某些“偏见”而全盘否定其价值。

  • 保持批判性思维:AI的输出是基于数据的,而数据是人类活动的反映。记住,“AI有偏见”才是常态,而“完全中立”只是理想。
  • 关注透明度:呼吁AI公司提高模型训练数据和对齐策略的透明度,让公众了解AI“学到了什么”,以及“被教会了什么”。
  • 参与治理讨论:AI伦理和治理不应该只是少数技术精英的“自嗨”,更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共同探讨如何为AI这匹“野马”套上合适的缰绳。

AI的“文化战争”才刚刚开始,它会像一面镜子,反射出我们社会中存在的深层分歧。但我们相信,只要保持开放和理性的对话,AI最终能成为一座连接彼此的桥梁,而不是加深裂痕的沟壑。毕竟,AI再“聪明”,也得人类来“掌舵”啊!

引用


  1. 全文丨人工智能时代新闻媒体的责任与使命·新华网·(2024/10/14)·检索日期2024/05/15 ↩︎ ↩︎ ↩︎

  2. 就在今晚,特朗普将宣布《AI行动计划》,“以胡萝卜为主,而非大棒”?·华尔街见闻·(未知日期)·检索日期2024/05/15 ↩︎

  3. 特朗普转发“奥巴马被捕”AI视频:掀起“政治风暴” ,各方反应两极·新浪新闻·(2025/7/22)·检索日期2024/05/15 ↩︎

  4. 人工智能现状:2025年7月/ 更新日期·TS2 Space·(2025/7/2)·检索日期2024/05/15 ↩︎

  5. 传美国考虑在政府设备上禁用DeepSeek·RFI·(2025/3/8)·检索日期2024/05/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