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代理的中国智慧:全球舞台的狂欢,抑或地缘政治的宿命?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2025年,以Manus和Genspark为代表的华人AI Agent创业公司在全球市场异军突起,凭借敏捷的商业模式和惊人的营收增速,在通用型AI应用领域对传统巨头构成了挑战。然而,这种短暂的狂欢正迅速被用户粘性下降和地缘政治的阴影所笼罩,迫使这些新兴力量在市场与资本之间作出艰难的“二选一”抉择,预示着Agent赛道将从通用型加速转向垂直深耕,以寻求可持续的商业价值。

在硅谷的夏日,空气中弥漫着不止是科技峰会的热烈,更有一股由“华人AI Agent”掀起的、令人侧目的旋风。一张A4纸,简陋却嚣张地宣告:Genspark在45天内实现了3600万美元的年度经常性收入(ARR),并在10周内推出了8款产品。其创始人景鲲,这位前百度高管,无疑是这场新晋狂欢的领衔主演之一。另一位明星,则是Agent初代顶流Manus,它在2025年3月录得了2300万月活跃用户(MAU),并在短短一个月后,获得了Benchmark领投的7500万美元融资,估值迅速突破5亿美元大关——在地缘关系微妙的当下,这笔来自海外的资本注入,如同给中国团队打上了一剂强心针,更让全球科技界为之侧目。埃隆·马斯克等科技KOL的社交媒体点赞,无疑为这场狂欢添上了几分明星光环。

如果说2023年的Agent热潮是纸上谈兵的浪漫主义,囿于底层模型的能力与应用场景的模糊,最终沦为“痛苦做定制化”的RPA旧梦,那么2025年的复兴,则更像是技术实用主义者的理性回归。彼时,Lilian Weng那篇六千字长文《LLM-powered Autonomous Agents》激起了万丈豪情,却因GPT Builder降低开发门槛而迅速熄火,让许多投资人铩羽而归。如今,Anthropic的Claude 3.7 Sonnet以其断层领先的编程和开发性能,以及至关重要的模型上下文协议(MCP),为AI调用外部工具铺平了道路,使得Agent不再是空中楼阁。而Manus的横空出世,则以其“显示思维链的对话框,配上任务执行的可视化面板”的产品范式,为迷茫的创业者们点亮了灯塔,引得后来者如Lovart等纷纷效仿。

智能代理的盛世与幻影

在这场Agent的淘金热中,一个略反共识的现象正在上演:一向是大厂“舒适区”的通用型产品,竟最先在创业公司之间爆发并得到验证。当巨头们仍在慢吞吞地将大象装进瓷器店,受制于组织惯性、政策监管以及模型限制(例如百度“心响”因聚焦国内市场无法自由接入海外高性能模型),初创公司已然驾驶着快艇在风暴中劈波斩浪。Genspark仅用9天便达到1000万美元ARR,相较于AI编码明星Cursor的21个月,这份速度无疑令人咋舌。这不仅证明了市场对AI解决问题的意愿在提高,更彰显了初创企业“蚍蜉撼树”的灵活高效。诚如麻省理工学院博士ZengyiQin对Manus的评价:“是一个很好的产品,但并不是技术突破。”这恰恰揭示了当下AI应用创业的一条突围路径:快速响应最新技术,基于第三方模型高效构建产品,并在海外更成熟的市场进行增长和商业化验证。

然而,烈火烹油的景象背后,是日益增长的焦虑。新鲜感制造的增长红利正在逐渐消退。SimilarWeb的数据显示,Manus的月访问量已从3月的2376万次跌至6月的1730万次;Genspark也从888万次下滑到769万次。这无疑给漂亮的ARR数据蒙上了一层阴影,也暴露出通用Agent在产品市场匹配度(PMF)上的不确定性。用户直言不讳地指出,即便是执行生成网站、研报分析等基础任务,Manus仍存在“幻觉”、前后不一致、意图理解不到位等问题,实际体验远不如官方演示那般惊艳。当“花钱用Manus不如直接用Claude 4,模型交付质量更高”的声音渐起,初创公司对第三方模型智能的过度依赖,便成了其在通用Agent赛道中难以逾越的劣势。

地缘政治的阴影与市场抉择

然而,比用户流失更深沉的焦虑,源自变幻莫测的地缘局势。Manus的行动,如同一次警报,骤然将行业的兴奋点拉回现实:自2025年6月起,裁撤中国员工、清空中国社媒、组建新加坡团队、中文网站显示“在你所在的地区不可用”,种种迹象表明,Manus正在果断退出中国市场。尽管官方解释是“经营效率调整和国际化布局”,但多数人更倾向于相信,此举与美国财政部对海外投资的监察密不可分。一名投资人言辞凿凿地分析:“包括Benchmark在内的几个Manus投资方,应该都受到了美国财政部的压力。”这不仅仅是产品策略的调整,更是一场资本意志与国家利益的无声博弈。未来,想要在海外获得融资的华人企业,或许都将面临“市场二选一”的艰难抉择,无疑给全球化野心蒙上了一层沉重的宿命论色彩。

从通用到垂类:Agent商业化的下一站

那么,Agent的未来究竟在何方?当通用型的光环逐渐褪色,行业内已形成新的共识:通用Agent,最终大概率会被OpenAI、Anthropic等掌握顶尖模型的厂商所主导。对这些模型厂商而言,将自身强大的“大脑”延伸为“手脚”,构建通用Agent不过是顺水推舟之事。一个典型的案例是,OpenAI为ChatGPT Pro用户推出的“Deep Research”Agent,吸引了约20%的用户升级至每月200美元的Pro会员。

因此,对于“Manus们”这样的初创企业而言,终局或许并非在通用领域与巨头硬碰硬,而是向垂直化转型。正如不少图像模型社区起家的AI公司,如今已将业务版图延伸至垂类Agent,如LiblibAI旗下的设计Agent Lovart。甚至米哈游创始人蔡浩宇也已涉足AI游戏,让Agent角色驱动剧情。尽管当前模型性能尚无法支持大而全的通用任务,但当应用场景收敛到具体的垂直领域,Agent已能满足不少实际需求。更重要的是,垂直领域的认知和资源积累,正成为当下AI应用的唯一壁垒。它不仅影响着垂直Agent的产品设计,更决定了其融入用户工作流的深度,为创业Agent在大厂围剿中划定了一个相对安全的生态位。

这一波Agent浪潮,从高开到焦虑,不过短短三个月。然而,在显性的技术和产品变革面前,如今无人再质疑Agent会像2023年那样,成为快速消散的泡沫。它更像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百米冲刺。真正的角逐,才刚刚开始,而那些能在技术、市场与地缘政治的夹缝中找到平衡点的玩家,才能最终抵达终点。

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