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潮头,前谷歌CEO埃里克·施密特与前微软执行副总裁沈向洋在上海展开了一场关于AI全球治理的深度对谈。他们从亲历科技浪潮的视角,深入探讨了在AI发展中如何平衡竞争与合作,并呼吁全球社会共同设定技术边界,以确保AI为人类福祉服务。
2025年7月26日,上海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开幕式上,一场跨越太平洋、连接两位科技巨擘的炉边对话,悄然定义着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基调。对话的主角是曾执掌微软技术核心的华人科学家沈向洋(Harry Shum),以及塑造了谷歌黄金时代的战略家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他们面对面而坐,在聚光灯下,以一种既具历史深度又富前瞻性的姿态,共同探讨着人工智能时代全球竞争与合作的复杂命题。这场对谈,不仅仅是关于技术的交流,更是两位身经百战的科技领袖,对其半生所见所闻、所思所悟的深刻提炼,以及对人类命运的共同关切。
历史交汇与技术浪潮
沈向洋与施密特,两人职业生涯的轨迹如同两条平行线,却在科技的各个浪潮之巅实现了数次惊心动魄的交汇。从个人电脑的萌芽,到互联网的蓬勃兴起;从云计算的崛起,再到如今人工智能的席卷全球,他们始终屹立于技术变革的最前沿。施密特作为谷歌的掌舵者,曾大胆推动Android系统的开源战略,让这家搜索巨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占据一席之地。沈向洋则在微软研究院深耕多年,一路晋升至执行副总裁,其对计算机视觉和人工智能的贡献塑造了微软的技术版图。他们的履历,是二十一世纪科技发展史的缩影,也赋予了他们对AI时代独到的洞察力。
当他们坐在一起谈论AI,这不仅仅是两位行业翘楚的经验分享,更像是一场对未来秩序的共同求索。AI,这项被施密特比作“人类文明演进重要节点”的技术,其影响已远远超出了工程和商业范畴,开始触及社会治理、伦理秩序乃至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深层肌理。他们的对话,正是试图在这一片尚未开垦的领域中,划定一些可能的航道。
竞合哲学:从硅谷到全球
核心理念围绕着“靠竞争谋发展,靠合作守底线”展开。施密特直言不讳地回忆起他在谷歌时期,与微软、苹果之间那场激烈的“战役”。那段火花四溅的岁月,非但没有阻碍行业发展,反而成为了技术进步的强大催化剂。他眼神中闪烁着对那种纯粹竞争的怀念与肯定,仿佛在说,正是那份彼此不服输的劲头,才共同推高了整个行业的上限。
但当讨论的焦点转向AI的全球治理,施密特的语调变得更为审慎和恳切。他引用了已故外交巨擘亨利·基辛格的观点,认为中美两国在AI问题上并非没有合作的可能。他说:“只要双方有共同目标,就能谈成。”1 他的话语中,蕴含着一种深沉的务实主义,这与他过往在硅谷的竞争者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他以当年中美建交为例,强调即使是从零开始,只要有共识,信任便能逐步建立。这不仅仅是外交策略的引用,更是一种信念的投射——即便是AI这种复杂敏感的议题,也必须通过对话来寻找共同的解决方案。他坚信,关于AI是否能控制武器、复制自身、自主学习等“红线”问题,必须坐下来,面对面地谈清楚。
AI治理的价值观与边界
对于AI治理的核心,施密特的答案斩钉截铁:价值观。他认为,这是所有技术框架、规则设计的基础。他强调,即使中美之间已经建立了一些交流机制,但当下最大的挑战在于,我们还没有找到让AI彻底“守规矩”的有效方法。一项来自美国的研究表明,即使经过严格引导,AI模型仍可能“撒谎和作弊”2。这不禁让人担忧,如果连最基础的“诚信”都无法保证,我们又如何能赋予AI更重要的角色?施密特勾勒了一个理想图景:在AI的训练阶段,就使其“根本不会学会怎么做坏事”。这不仅是对技术层面的要求,更是对人类社会在AI时代集体伦理选择的呼唤。
开放的利弊与安全的抉择
施密特在谷歌任期内推动的Android开源战略,无疑是其职业生涯的浓墨重彩一笔。开源,如同科技世界的普罗米修斯之火,将技术成果广泛传播,激发出无数创新。他至今仍坚信开源是推动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然而,面对AI的未来,他却流露出了一丝矛盾与警惕。
开源带来的“任何人都可以用”的便利,在AI领域也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移除安全限制”的潜在风险。他指出,开源模型一旦被释放,其安全边界的控制权便被大大削弱;而闭源模型,由于其核心技术和管理权集中在公司手中,相对而言更易于管理和控制。这种思考,反映出一位资深科技领袖在面对颠覆性技术时,从纯粹的技术乐观主义向负责任的风险管理者的转变。他并非否定开源的价值,而是在强调,当技术影响深远至关乎人类命运时,其开放性便需要被审慎评估。
基辛格的回响与人类的命运
在2021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98岁高龄的基辛格与沈向洋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的对话。那位以其卓越外交手腕闻名于世的老人,彼时便已对AI的发展表达了深切关注,强调人类的命运与尊严必须在技术演进中占据核心位置。他呼吁全球在“兴奋与警觉之间找到平衡,让AI真正成为服务于人类的工具。”2
这一理念,如今在2024年11月由基辛格、施密特和微软前首席研究和战略官克雷格·蒙迪共同撰写的《Genesis》一书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阐释。这本书不仅将AI视为一个工程奇迹,更将其置于哲学、伦理和治理的宏大框架之下进行审视。它警示世人,AI若想为社会带来真正的福祉,必须与人类的核心价值体系紧密结合。
沈向洋与施密特的这场对话,正是这一系列深刻思考的延续与具象化。他们不仅是技术创新的推动者,更是AI时代伦理与治理的先行思考者。他们的声音提醒着我们,在追逐技术前沿的同时,不能忘记回望人类的初心,共同构建一个由共识和规则所引导的未来。这或许才是这场炉边对话最深远的意义所在——在全球科技的十字路口,两位智者伸出手,共同指引着AI走向一个更负责任、更具人文关怀的未来。
引用
-
“AI教父”辛顿、沪上独角兽创始人启幕2025WAIC,共话AI全球治理未来·上海劳动报·(2025/7/26)·检索日期2025/7/26 ↩︎
-
施密特与沈向洋议AI:靠竞争谋发展,靠合作守底线·热点科技·(2025/7/26)·检索日期2025/7/2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