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在具身智能市场浮沉不定之际,联想创投管理合伙人王光熙以其独特的“耐心投资”哲学和技术乐观主义,穿越周期,深度布局。他坚信具身智能赛道不会“赢者通吃”,而是多元并存,并预判其将在教育、工业闭环等场景率先实现百亿级规模的突破,为行业迷雾中的创业者和投资者指明方向。
当一部分声音开始唱衰具身智能,将“落地场景不清晰”“泡沫即将破裂”的言论推向甚嚣尘上之时,王光熙,这位联想集团副总裁、联想创投管理合伙人,却选择用他一贯的耐心投资,给出自己沉静而有力的判断。他的语速不快,语气克制,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对具身智能未来一种坚定的技术乐观主义。
王光熙并非新入局者。早在2011年,他就已投资过深耕自动化机器人工业场景解决方案的旷视科技。而今,在具身智能的热潮迭起与回落间,他再次精准押注了星动纪元、逐际动力等一批新兴力量。这十年跨度的投资轨迹,勾勒出他作为一名资深科技投资人对前沿技术趋势的敏锐捕捉与深远布局。在2025联想创投CVC创投周的对话中,他拨开市场喧嚣,呈现了一个穿越周期的理性视角,以及一个投资人如何与技术一同进化的思考图景。1
穿越周期的耐心:从谨慎观察到果断出手
时间回到2022年,具身智能的概念正初露锋芒,然而,王光熙和他的团队选择了谨慎观望。彼时,他们犹豫的核心在于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泛化能力能否真正实现突破?这种“不确定”让联想创投保持了半年的按兵不动。然而,到了2023年四五月,当王光熙亲身前往海外参加具身智能领域的学术顶会,与众多专家深入交流后,他内心的疑虑逐渐消散。
“虽然那时候美国的具身智能创业和融资都还没起来,但我们在了解技术路径之后认为,Transformer的框架有非常大可能性改善模型在物理世界的泛化能力。”王光熙回忆道。这一洞察如同拨开迷雾的灯塔,照亮了前行的道路。随即,在2023年下半年,联想创投连续出手,投资了好几家具身智能领域的公司。这种由深度研究驱动的决策转变,正是王光熙投资哲学的缩影:不盲从热潮,但一旦确认技术方向,便果断all in。他深谙Gartner技术成熟度曲线的规律,预判具身智能行业大概率会经历下行期,因此,如何找到那些具备“穿越周期潜质”的企业,成为了他最重要的考量。
百花齐放:非共识下的投资图景
当下的具身智能行业,正如王光熙所言,正处于一个“百花齐放”的阶段。从人形机器人到复合形态机器人,从遥操手术臂到植发机器人,各式各样的项目和产品基于不同的技术与场景涌现。在联想创投CVC创投周的现场,这种多元性可见一斑。
王光熙将联想创投在具身智能领域的投资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具身智能概念兴起之前就已深耕机器人相关业务的存量公司,如艾利特、云迹科技。这些企业拥有扎实的客户基本盘,一旦增加AI能力,便能在原有场景中更快地兑现价值。另一类则是挑战边界的AI时代原生新公司,例如飞马机器人、跨维智能、星动纪元、逐际动力等。它们往往拥有强大的科研团队,具备技术动态调整的能力,虽然追求“仰望星空”的风险更高,但上限也可能更高。
面对行业内种种非共识和快速迭代的技术,王光熙有着清晰的判断标准:
“现在,科研方法的迭代速度非常快,比过去几个时代的革新还要快好几倍。在这样的节奏中,一旦某个方法得到了印证或者一定程度的收敛,作为创业公司,不管这和自己原来做的方法是否一样,都必须有快速追上的能力。”
因此,具体的方向并非最重要,团队的快速学习和适应能力才是他看重的核心。这也是为什么他倾向于投资那些具备科学家背景的团队,他们不仅在不同技术路径上各有所长,更有能力互相理解、吸收并快速跟上最前沿的变化。
谈及团队组合,王光熙强调要找到“长板足够长”的创业者。这些团队可能出身年轻教授、自动驾驶领域,或是大厂、大疆等企业。虽然他们基因各异,但都具有独特的价值。
“所以,这个赛道不像过去的互联网一样赢者通吃的,各个方面排在前列的团队或许都有属于自己的机会。对于这种比较多元的领域来说,不太能够只赌一家或者一个类型的企业,押中万里挑一的几率很难。”2
他旗帜鲜明地指出具身智能不会是“赢者通吃”的局面,这反映了他对这一技术复杂性和应用广度的深刻理解。至于“大脑”(AI模型)的补课问题,王光熙认为所有公司都需要补齐短板,但补课的时机和方式因产品方向和场景而异。例如,陪伴机器人可能无需像工业机器人那样强大的手部操作能力,其对“大脑”的需求也因此不同。
未来涌现:具身智能的落地猜想
对于具身智能在未来两三年内的落地场景,王光熙给出了具体的预判。他认为,此前已被四足或双足机器人印证过的教育、科研赛道,依然具有巨大的规模扩大潜力。随着大模型和世界模型等新技术的驱动,这一领域的市场规模有望从目前的几十亿元,扩大到百亿级别。
而更具想象空间的,则是具身智能对垂直工业场景的渗透。过去,AGV、AMR等无人设备在运输环节已实现自动化,但在装卸、接驳等衔接环节仍需人工辅助。王光熙预见到,具身智能将能够打通这些“断点”,实现从移动、上料、取料到搬运、包装的端到端闭环工作。
“现在,具备LLM(Large Language Model,大语言模型)能力的机器人可以在对话后更清楚地理解、推理用户诉求,并生成解决方案。尤其是在装上手臂之后,它可以实现无人取送物。”
他指出,在工业中找到闭环场景,将极大提升智能机器人的价值。尽管短期内替代工人数量的比例有限,但这将促使具身智能机器人在工业场景的规模实现数倍增长。例如,在无人叉车领域,若渗透率能从不足5%提升至10%以上,就能带来三四倍的增长空间。
泡沫与坚守:穿越周期的价值锚点
关于具身智能赛道当前是否存在“泡沫”的讨论,王光熙坦然承认这一现象,并再次引用了Gartner技术成熟度曲线。他指出,任何一项新兴技术的发展,都必然会经历从乐观高峰到期望值谷底的周期。他认为,对于长远技术方向的预判,投资人之间分歧不大,差异主要在于对“拐点”何时到来的判断,以及如何通过投资策略实现收益最大化。
“短期的市场泡沫破裂后,剩下的都是更靠谱的公司,估值也更合理。所以这部分投资人倾向于在这个确定性更高、风险释放的时间点入局。但也有一些投资人,认为看好就应该长线持有。”3
王光熙认为,“泡沫破裂”可能带来两种风险:一是部分公司因估值过高而面临商业落地挑战;二是技术兑现周期过长,导致基金生命周期耗尽。但他坚信,总有一批企业能够在这个“泡沫破裂”期中存活下来,尤其是在下行阶段持续进步、迭代和发展。
联想创投的策略正体现了这种韧性。他们既投资拥有营收基本盘的存量公司,也投资那些虽然依赖融资但却“接地气”,关注真实场景需求的增量公司。比如,星动纪元在研发双足机器人的同时,也同步研发轮盘机器人以更快实现商业落地。这种灵活务实的路径,正是王光熙眼中企业穿越“泡沫周期”,找到自身价值和定位的关键。
作为联想的CVC(企业风险投资)和“科技瞭望塔”,联想创投十年来始终坚持投资AI机器人领域,这不仅是基于对具身智能的信仰,更是其使命所在。4在王光熙看来,具身智能的未来图景远比短期的市场波动更为广阔而深邃。他所投资的,不仅仅是技术本身,更是那些能在技术浪潮的起伏中,坚定航向、找到价值的团队。他以冷静的洞察力、长线的耐心和对技术未来的坚定信仰,为具身智能这个充满变数的赛道,描绘出了一幅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未来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