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乌托邦的账本:马斯克如何用机器人和AI再造三四十万亿美元?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埃隆·马斯克大胆描绘了一个由人形机器人和AI驱动的特斯拉,估值剑指25万亿至30万亿美元,其核心在于将汽车业务降格为AI训练的“副产品”,转而押注AI算力、通用机器人及能源基建,旨在颠覆全球劳动力与出行市场,为资本描绘一幅前所未有的宏大蓝图。

在硅谷一隅,伴随着一阵熟悉的“X接管”活动,埃隆·马斯克再次以其标志性的、令华尔街侧目却又不得不侧耳倾听的口吻,描绘了其商业帝国的“终局”——一个若能成功,便可能高达25万亿至30万亿美元的宏伟构想 1。这笔数字,足足是特斯拉当下市值的二三十倍,仿佛是对短期交付数据和利润率焦虑的轻蔑一瞥,将投资者的目光生拉硬拽至一个由代码和机器构筑的遥远未来。

擎天柱的“经济学”

这番“痴人说梦”的基石,并非那些在高速公路上疾驰的Model 3,而是其人形机器人“擎天柱”(Optimus)。马斯克将其定位为特斯拉“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产品”,重要性甚至超越了全自动驾驶(FSD)。他那令人瞠目的预测是,全球对这类机器人的需求可能高达“200亿甚至500亿台” 1。如果特斯拉能将年产量推升至_十亿台_,并且将单台成本压缩至_3000美元_,那么仅此一项,便可带来30万亿美元的年收入。这等体量,不仅将使全球劳动力市场经历一场堪比工业革命的巨变,也将让特斯拉的汽车业务在旁显得“相形见绌”。

这其中的商业逻辑,颇有几分“羊毛出在狗身上,猪来买单”的异想天开。汽车,作为最初的“训练场”,其庞大的传感器网络和行驶数据,恰恰是孵化通用人工智能(AGI)的温床。而擎天柱,便是这AI的具身化体现,它将复用汽车的自动驾驶AI计算机和电池技术,实现了特斯拉在算力、能源和制造领域的“乾坤大挪移”式协同。这不仅是技术上的奇点,更是资本配置上的大胆跳跃,将一个以硬件制造为主的公司,悄然转型为以软件和机器人服务为主导的未来科技巨头。

AI的“超音速海啸”与资本的追逐

要支撑如此宏大的“钢铁巨人”蓝图,核心引擎自然是人工智能。马斯克将AI的飞速发展形容为一场“超音速海啸” 1,这股浪潮不仅驱动着自动驾驶与机器人的大脑,更预示着前所未有的生产力跃升。为此,其旗下的人工智能公司xAI正积极推进一笔高达120亿美元的债务融资,目的只有一个:囤积英伟达(NVIDIA)芯片,构筑新一代数据中心,为AI模型Grok的训练和推理提供“燃料” 1。在这场算力军备竞赛中,谁掌握了芯片,谁便握住了未来经济的“入场券”。

与此同时,特斯拉的能源业务,这个常常被汽车光环掩盖的“幕后英雄”,正悄然成为其愿景下的一块坚实基石。预计2024年,储能部署将达到31.4 GWh,营收约101亿美元,同比增长67%,毛利率更维持在_26%以上_的健康水平 1。这不仅为公司提供了可观的现金流,更勾勒出一个由清洁能源驱动的、包含自动驾驶车队和机器人的未来生态——一个自我循环、自我强化的清洁能源经济体。

对于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业务,马斯克也给出了一个颇具创新性的“优步(Uber)+爱彼迎(Airbnb)”混合模式:特斯拉将直接运营部分车队,同时允许车主将私家车在闲置时加入网络,共享收益 1。这种模式,旨在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闲置资源,将个人资产转化为生产性资本,进一步提升资本的流动性与使用效率。

远方的星辰与未解的哲学命题

除了地面上的宏图,马斯克的视野还投向了更遥远的星空。SpaceX的星舰项目,目标是实现完全且快速的重复使用,以大幅降低太空运输成本,最终旨在让人类成为“多行星物种”,为“意识”提供备份 1。这不仅仅是工程学的挑战,更是一种对人类文明存续的终极保险。而Neuralink的脑机接口技术,短期目标是解决瘫痪、失明等严重医疗问题,长期愿景则是实现人机共生,甚至可能提供一种“永生”的形式,通过“概念性心灵感应”极大增强人类智能 1

然而,这幅由AI、机器人和太空探索编织的未来图景,并非没有阴影。马斯克坦承,当机器人能比人类更出色地完成任何工作时,“人类如何找到生命的意义”将成为最大的挑战 1。这不仅仅是技术伦理的拷问,更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效率至上”原则的一次深刻反思。在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世界里,价值创造的定义将如何被重塑?监管者又将如何应对这种前所未有的社会结构性变革?

尽管马斯克及其拥趸们对“不可能”的执着,一次次地将科幻变为现实,但从“痴人说梦”到“迟到而已”的蜕变,需要的是难以想象的资本投入、技术突破和政策配合。那30万亿美元的估值,究竟是资本市场对未来的慷慨馈赠,还是一场超巨型的“估值游戏”?唯有时间与现实,才能给出最终的答案。

引用


  1. 30万亿美元帝国,马斯克描绘特斯拉“终局”:核心是人形机器人、是AI,而非汽车·36氪·龙玥(2025/7/28)·检索日期2025/7/28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