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人形机器人赛道正经历一场冰火两重天的洗礼:尽管头部企业借由大胆的资本运作与巨额融资加速IPO步伐,市场热度不减,但早期泡沫已现出清迹象,商业化落地和规模化交付成为价值重估的核心。未来竞争焦点将从技术炫技转向真实场景的降本增效,预示着行业将迎来一场残酷的价格战与适者生存的淘汰赛。
在那个新兴科技领域总能掀起滔天巨浪的国度,人形机器人,或者更精确地说是具身智能(embodied AI),正上演一出令人目眩的“冰与火之歌”。一边是风险资本的潮水般涌入,一边却是对商业化前景的切肤疑虑。这并非一个关于技术进步的简单故事,而是一部深刻探讨资本耐心与商业现实之间永恒张力的现代浮世绘。
过去数月,具身智能领域仿佛被某种电荷击中,骤然沸腾。尽管有投资人如朱啸虎高呼“清仓看空”,言辞间不乏对“泡沫风险”的警示1,但另一边,一场史无前例的资本狂欢正以令人咋舌的速度上演。成立不过两载的智元机器人,近期便祭出了一着惊世骇俗的棋局:拟斥资21亿元人民币“反向收购”科创板上市公司上纬新材逾63.62%的股份23。此等手笔,简直是为那些传统IPO路径上苦苦排队的企业树立了一个另辟蹊径的“榜样”——即便其负责人否认“借壳上市”之说,但其蕴含的资本效率与策略野心已然昭然若揭。这不仅仅是资金的转移,更是上市通道饥渴症在新型科技领域的最新表现4。
与此同时,另一位“后起之秀”银河通用机器人,同样成立于2023年,却已成功斩获逾10亿元人民币的新一轮融资,创下今年具身智能赛道单笔融资之最。当传统巨头如腾讯、京东、华为、美团,乃至国家资本,毫不吝啬地将真金白银投入这些年轻企业时,市场的目光自然从实验室的算法突破转向了财务报表上的数字游戏。根据IT桔子的统计,上半年中国机器人领域一级市场的融资事件激增138%,总金额高达270亿元人民币。这股热潮中,中小玩家的身影却日益稀薄,暗示着市场正从“野蛮生长”的春秋战国时代,迅速步入一个由头部玩家主导的整合期。毕竟,再动听的融资故事,终究要落在市场的真金白银和可持续的盈利能力之上。
从概念热到交付战:价值重估的阵痛
然而,在资本的鼓点之下,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人形机器人产业的竞争焦点,正从PPT上的概念比拼,急剧转向交付能力这一残酷的现实。那些能够将“原型机”转化为“量产商品”的企业,才是这场马拉松的领跑者。
近期,中国移动豪掷1.24亿元人民币采购智元机器人和宇树科技的产品,成为国内已知最大的一笔人形机器人订单,无疑为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智元机器人自去年12月以来已累计中标8个项目,并预计在2026年底实现数千台的交付规模,其“灵犀X2”系列定价从十几万到三四十万不等,显然意在快速抢占市场。而先行者宇树科技,则凭借其在教育科研、工厂巡检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海外数百台四足机器人订单,展现了更为成熟的商业化路径。港股上市的优必选科技同样不甘落后,其“天工行者”已斩获百台订单,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S系列更是进入多家车厂实训,并已获得车厂超500台的意向订单,高性能版本预计售价高达50万元人民币。
这些看似遍地开花的订单,将人形机器人市场推向了一个百亿级赛道的宏伟图景。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预计,全球市场规模将在2025年达到63.39亿元人民币,并有望在2030年突破640亿元人民币。中国市场更是被寄予厚望,预估2025年将占据全球约50%的市场份额,规模达到82.39亿元人民币。然而,正如新能源汽车行业所经历的那样,一旦产能提升,价格战便如影随形。特斯拉已明确将Optimus人形机器人的目标成本压至1万美元,而国内市场亦有宇树科技G1从9.9万元人民币跳水至二手市场5-6万元人民币的案例。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昔日新能源车企们在利润薄如蝉翼的边缘疯狂厮杀的场景,人形机器人行业的“价格内卷”大幕,或许才刚刚拉开。
机器人之“结”:技术、场景与量产的错配
尽管资本热情不减,商业化订单初现,但具身智能赛道的核心矛盾依然根深蒂固:技术理想与商业现实的脱节。这好比一位才华横溢的学者,却苦于无法将他的宏伟理论应用于日常琐事。
首先,是技术瓶颈的拷问。人形机器人的“大脑”——具身大模型,在处理跨模态任务时仍显稚嫩,缺乏真实的物理交互训练数据导致执行偏差,例如将“拿一杯水”误解为“倾倒水壶”的滑稽错误。而“小脑”——运动控制系统,其延迟与可靠性问题也常令人担忧,北京马拉松赛上机器人频频跌倒的尴尬场面,至今仍是行业挥之不去的阴影。更不必提灵巧手等关键硬件对进口的严重依赖,无疑为成本控制与供应链安全埋下了隐患。正如一位资深技术总监李钧所言,市场并非没有需求,而是现有产品能力尚未达到公众期望,造成了供需的失衡与错配。
其次,场景错配的问题犹如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养老院可能需要一个能安抚人心的“人形外观”,而工业场景则更看重“功能优先”的实用主义。至于前景诱人的家庭场景,其需求碎片化、成本敏感性高的特性,注定人形机器人的渗透将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再者,量产困境是悬在众多企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特斯拉Optimus计划产量1万台,而国内企业的平均交付量竟不足百台,且多数用于数据采集。高昂的价格——动辄几十万元一台,无疑令企业和C端消费者望而却步。虽然宇树科技的G1标准版以9.9万元人民币的低价策略试图打破僵局,展现了成本控制的重要性,但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普及,仍需更大的价格下探空间。
最后,标准化缺失是一片混沌之地。从关节兼容性到法律法规,当人形机器人在应用中造成伤人事故时,谁来承担责任?如何界定安全标准?这些问题犹如一场没有明确规则的牌局,让参与者心生疑虑。
当前,具身智能赛道,恰如数年前那场沸腾的新能源汽车造车热。资本从最初的“盲目追捧”正转向“理性筛选”,市场也从“概念热”逐渐过渡到“场景热”。未来谁能在这场“躯体智能”的竞赛中脱颖而出,不再是比拼谁的机器人更像人类,而是谁能真正扎根于细分场景,为客户带来切实的降本增效乃至创造收益。那些具备自身造血能力、不惧市场冷暖的企业,才能在这场大浪淘沙中傲然屹立。否则,即便是最精巧的机器人,也可能最终沦为高科技的“摆设”而非真正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