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夸父”遇上茅台:中国工业机器人进化的资本交响曲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乐聚机器人近期获得茅台、中信证券等重磅投资,标志着人形机器人技术从实验室概念加速迈向工业场景的实用化,这不仅是中国产业升级的缩影,也揭示了资本对具身智能“最后一公里”商业化的深信不疑,预示着一个由智能化而非劳动力驱动的新工业时代的来临。

在全球制造业版图上,人形机器人曾是科幻小说与国家春晚舞台上的宠儿,它们的舞步轻盈,姿态优雅,却鲜少与车间的轰鸣声和生产线的节奏发生关联。然而,中国深圳一家名为乐聚(Leju)的机器人企业,正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让这份浪漫的“人设”在现实中加速落地,其最新的资本动向更是为这幕大戏增添了些许令人玩味的光彩。当白酒巨头与金融资本联袂入局,这场由硅基智能主导的产业革命,其“酒”味与“铜臭”味似乎都变得更加浓郁。

乐聚并非一蹴而就的“一夜爆红”者。早在近十年前,当同行们还在各自的赛道上默默耕耘时,乐聚的团队便已将机器人带上春晚舞台,为大众普及了AI的“可爱”一面。其初期战略颇为务实,瞄准了教育市场,将高高在上的机器人技术转化为中小学课堂上的编程教具。这项“曲线救国”的策略不仅为其积累了宝贵的用户基础和早期营收(据称2018年销售额达2.5亿人民币),更重要的是,使其在行业浮躁期得以沉淀核心算法和硬件能力。然而,教育市场的“粘性不足”和“价格敏感”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提醒着这家企业,若要真正成年,必须迈向更为广阔且利润丰厚的工业腹地。

技术与资本的“工业革命”协奏曲

从教育机器人到工业人形机器人,乐聚的转型并非简单的业务拓展,而是一次深刻的战略迭代。公司敏锐地捕捉到制造业对“柔性自动化”的迫切需求——那些传统机械臂难以触及的非标场景,以及日益高企的招工成本和培训开销。于是,乐聚将目光投向了“人形”这一形态所蕴含的“通用性”与“泛化性”潜力。此举,恰与全球范围内以特斯拉、波士顿动力为代表的科技巨头们在具身智能领域的探索遥相呼应,尽管中国企业往往在强调落地应用与成本控制上展现出独特的务实精神。

乐聚在技术商业化的道路上,展现了教科书般的资源整合能力。与深开鸿、华为云的战略合作,使得其“夸父”人形机器人得以搭载开源鸿蒙操作系统(KaihongOS)并接入华为的盘古大模型,这无疑为机器人的感知、决策和学习能力注入了强大的“AI之魂”。更令人瞩目的是,乐聚与中国移动、华为共同发布的全球首款搭载5G-A技术的人形机器人,这不仅解决了工厂内部“最后一公里”的高精度定位难题,更是为多机协作的可靠性铺平了道路,极大提升了机器人在复杂工业场景中的“可用性”——毕竟,在流水线上,一个迷失方向的机器人,比一个罢工的工人更令人头疼。

然而,真正让市场侧目的,是其背后资本的多元汇聚。从最初的青橙资本、深创投,到腾讯的连续加持——这家社交与游戏巨头早在2017年便独家投资5000万元,并将其纳入AI加速器,这本身就说明了头部科技公司对人形机器人长远价值的预判。但最新一轮融资的股东名单,更像是中国经济版图的一次奇妙缩影:东方精工、中信证券、金石投资、联新资本,乃至“国民白酒”茅台与金石投资联合成立的茅台金石产业基金赫然在列。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财务投资,更像是对未来工业生态的一次集体押注。茅台的入局,或许预示着人形机器人未来在酿酒、包装等传统重工业领域的想象空间,也可能是资本市场在寻找下一代增长引擎时的“不拘一格”——毕竟,如果机器人能替代人工搬运茅台酒,那其中的成本节约与效率提升,足以让任何投资者心驰神往。

商业模式的演进与量产的诱惑

此次融资的落地,无疑为乐聚高达千台级的年交付目标(预计2025年)注入了强心剂。从2018年高达300万元且国产化率仅10%的单台成本,到2025年国产化率达到90%、对外售价仅十几万元的“平民化”转变,乐聚正在以中国企业特有的成本控制和供应链整合能力,打破西方技术壁垒,实现核心零部件的国产替代,如其“高韧性强扭矩复合材料舵机”技术。这种成本效益的飞跃,是人形机器人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或者说,“飞入寻常工厂车间”——的关键。

尽管乐聚已服务全国4000多所学校,覆盖200余万学生,但教育市场的营收天花板显而易见。而工业制造,则是一个深不见底的蓝海。与一汽红旗、蔚来汽车、北汽越野车等车企的合作,以及其在苏州建设的年产200台人形机器人产线,都指向了其在工业领域的坚定决心。然而,“先驱”的道路总是布满荆棘。工厂内部导航、视觉识别等“通用性”难题,以及与现有产线的磨合,都将是乐聚需要跨越的挑战。

这轮资本注入也恰逢乐聚启动IPO上市计划之际,这使得资本的意图更加清晰:趁着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的风口,快速实现技术商业化,并争取在资本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然而,从“低调入股参投”到如今高调的战略合作与股权变更,乐聚在资本市场的“冷热循环”中摸爬滚打,也从侧面反映出人形机器人赛道早期投资的审慎与不确定性。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政策驱动(如工信部揭榜单位)和资本助推下,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探索正驶入快车道。

未来,乐聚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家公司的兴衰,更是中国制造业智能化升级的一个缩影。当“人”形机器人真正融入“人”的工作环境,它所带来的效率革命、成本优化,以及对全球供应链的冲击,将远超我们今日所能想象。当然,届时,是否会有人抱怨机器人抢走了酿酒师的饭碗,那可能就是另一篇《经济学人》文章的素材了。


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