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机器臂伸向工业前线:优必选与那场悄然而至的“人机共舞”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头号玩家”优必选,在获得巨额资本加持和斩获大笔工业订单后,正将此前被视为科幻产物的机器人,推向真实世界的工厂产线。这不仅是技术壁垒的突破,更是资本与产业融合,催生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一步,预示着工业自动化领域一个崭新时代的来临。

昔日,人形机器人尚是好莱坞科幻片中或实验室深处徘徊的神秘访客。如今,它们已在资本市场与工业前线找到了现实的舞台。近日,摩根大通的研报犹如一纸盖章的“通行证”,首次将“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纳入视野,并慷慨地给予了“增持”评级,目标价135港元1。这份研报的发布,恰逢优必选完成一笔高达24.1亿港元(约合3.15亿美元)的配售,这笔资金规模之巨,据称已超越此前四次配售的总和,其背后不乏国家主权基金与重要产业资本的影子。市场仿佛瞬间被激活,资本的嗅觉总是敏锐地捕捉到那些可能颠覆旧秩序的新生事物。

资本的投石问路:谁在下注未来工厂?

这笔巨额配售的成功,不仅仅是优必选一家公司的胜利,更是全球资本对人形机器人赛道未来潜力的集体投票。当长线基金与多策略基金争相入局,它们看中的显然并非短期炒作,而是远期对产业变革的笃定。超过10亿港元将用于支付供应商款项,这笔资金如同流淌的血液,直抵供应链的动脉,为即将到来的规模化交付和产能扩张提供了强劲的燃料。在市场对“讲故事”与“兑现故事”之间摇摆不定之际,真金白银的投入无疑是最好的表态。

摩根大通的分析师们,在评估优必选的“先发优势”时,将目光投向了其在比亚迪、富士康、吉利汽车、东风柳汽、北汽新能源等一众头部企业中构建的深厚客户基础1。这些耳熟能详的工业巨头,其生产线的复杂程度与对效率的严苛要求,远非寻常。人形机器人若能在此等环境下生根发芽,其未来的商业版图便有了可观的想象空间。从实验室的奇技淫巧到工厂的生产工具,人形机器人正在完成其身份的华丽转身。

自动化浪潮的新潮:机器人的“永不打烊”秘诀

资本的涌入固然令人振奋,但技术落地与商业化应用才是检验其“成色”的唯一标准。优必选在这一方面似乎走得更快,也更远。近期,其成功中标觅亿(上海)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近亿元的机器人设备采购项目,这笔9051.15万元的大单,被冠以“全球人形机器人企业中标金额最大采购订单”的头衔1。更早些时候,面向工厂制造业场景的全球首次小批量人形机器人采购合同也已签订,公司计划今年交付500台工业人形机器人,以及超过300台科研教育机器人1。这些数字不再是预期的曲线,而是实实在在的订单与交付计划,标志着人形机器人从概念验证走向规模化应用的关键节点。

然而,真正让业界为之侧目的,或许是优必选全新推出的全尺寸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2及其背后的“永不停机”能力。身高1.76米的Walker S2,不仅在拟人步态和精细操作上有所突破,更凭借其“群脑网络2.0(BrainNet 2.0)”和“Co-Agent”智能体技术,构建了工业级AI双循环,实现单机自主与群体协同的螺旋式进化1。但这其中最令人击节赞叹的,莫过于全球首创的自主换电技术。这项技术使得机器人能够实现7x24小时不间断作业,这在分秒必争的工业生产线上,无疑是生产效率的“圣杯”1。传统工业机器人的续航问题一直是其深入应用的一大掣肘,而这一“热插拔自主换电系统”的出现,就像为工业生产线注入了永动能源,构建了真正意义上的“新质生产力”。未来,我们甚至可以预见,自主换电将成为人形机器人跻身工业核心序列的“标配”。

优必选正以其“全栈自研”的技术优势和“前瞻性工业场景应用布局”,在人形机器人这场全球性的竞赛中,试图抢占先机。当全球制造业正经历一场由数字驱动的深刻变革,对效率、柔性与智能的追求永无止境。人形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的巅峰代表,其商业化应用的提速,不仅将重塑工厂的劳动力结构,更将催生全新的商业模式与价值链。当然,从“第一股”到“行业领跑者”,这条路充满挑战,技术迭代、成本控制、市场教育,以及日渐明晰的监管框架,都将是其前行路上不可避免的考题。但至少此刻,人形机器人已不再是遥远的未来,而是逐渐成为我们身边的现实,在工业的轰鸣声中,奏响了人机共舞的序曲。

引用


  1. 摩根大通:“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为行业领跑者 目标价135港元·未提及出版物名称·未提及作者(2024/7/28)·检索日期2024/7/29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