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在国产AI视频生成的三国杀中,可灵、即梦和Vidu正通过不同的技术路线和市场策略争夺领先地位。尽管Vidu在技术上限上潜力巨大,但即梦因其“赋能工具”的生态位,以及对创作者工作流的深度整合,被视为更可能成为最终赢家,预示着AI视频的终极战场将聚焦于应用和生态普及。
2024年,全球生成式AI领域硝烟弥漫,视频生成技术无疑是这场竞赛中最引人注目的战场。从OpenAI的Sora惊艳亮相,到Luma AI的Dream Machine迅速引爆创作社区,再到谷歌、Meta等巨头的纷纷布局,AI视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刷新着人类对内容创作的认知上限。在这场全球性的技术竞速中,中国力量亦不甘示弱,快手旗下的可灵AI、生数科技的Vidu以及字节跳动的即梦AI,正以其独特的路径与策略,共同上演一场深刻影响未来内容产业的“三国杀”。
技术内卷:DiT框架下的差异化路径与“表演哲学”
AI视频生成的底层核心技术正趋向于DiT(Diffusion Transformer)架构,它巧妙地将扩散模型的去噪能力与Transformer处理长距离依赖的优势结合,为高质量、长连贯视频的生成奠定了基础。然而,在这同一框架下,国产三巨头却演绎出截然不同的技术路线与“产品气质”,如同三位风格迥异的演员。
-
可灵AI:表现派的极致张力 可灵的技术路径与Sora高度一致,聚焦于Transformer在处理视频时空依赖的巨大潜力。其两大“杀手锏”——自研的3D VAE和3D时空联合注意力机制1,旨在将时间维度融入数据压缩和特征学习中。3D VAE将视频压缩为包含时空信息的潜在向量,使得模型起点更高;3D时空联合注意力则允许模型在生成时同时“回顾”过去并“预判”未来,极大增强了对长期动态的建模能力,确保了视频中人物身份、服饰、场景的高度一致性。 这种对时间和空间信息的高度融合处理,使得可灵在动作连贯性和长期一致性上表现突出,其生成结果充满戏剧张力,甚至显得“用力过猛”,非常适合制作短平快的戏剧化内容,如《新世界加载中》这样的实验性剧集。然而,这种全局建模的计算成本极高,导致其生成速度相对较慢,也可能在处理微表情时出现过度“脑补”。
-
Vidu AI:写实派的内敛与细腻 Vidu的U-ViT架构走了一条融合之路,它并非简单替代,而是将Transformer的注意力机制巧妙地整合进U-Net的骨架。这种设计既利用了U-Net捕捉视觉底层特征的能力,又借助了Transformer理解全局语义的优势2。Vidu的核心产品哲学是“一步到位”的端到端生成和“模拟真实”的物理规律。它能实现复杂的“一镜到底”动态镜头,并致力于生成符合光影、重力、流体动态的真实场景。 Vidu的路线精髓在于**“各司其职”的精细化分工**,使其在模拟真实物理规律和刻画细腻质感上独具优势,生成的视频拥有最高的“画质感”和“真实感”。但其对局部细节的精雕细琢,使其在处理大幅度、快速的动态变化时相对保守,表现出内敛且节奏偏慢的特点,可能不适应短视频的快节奏需求。
-
即梦AI:实用派的均衡与普惠 即梦AI同样有DiT的身影,主要以自研的Seedance 1.0系列模型为主。该系列模型在第三方评测榜单上表现亮眼,支持文字与图片输入,可生成多镜头无缝切换的1080p高品质视频,并大幅提升了推理速度,最快约40秒即可生成5秒1080p视频。即梦采用了分级模型策略(3.0版本使用Seedance 1.0 mini,Pro版本使用Seedance 1.0),这体现出其典型的“实用主义”路线:在保证基础生成质量的同时,降低普通用户算力门槛,并将更多计算资源投入到丰富产品功能(如数字人、动作控制)和提升用户体验上。 这种策略使得即梦像一个听话的学生,能准确完成指令,提供均衡、可控的生成效果,但在艺术表达上可能缺乏惊喜。它更侧重于技术的普惠和产品功能的全面性,而非极致的艺术感染力,这正是其技术路径和产品定位权衡下的结果。
总而言之,三者的技术路线直接决定了其产品气质:可灵是表现派,Vidu是写实派,即梦是工具派。
商业博弈:流量、技术与工具生态的终极对决
正如原文所言,“如果说技术决定了产品的下限,那么市场、生态和推广策略则决定了它们的上限。” AI视频的终极战场在于应用和生态的构建,这不再仅仅是技术能力的较量,更是商业敏锐度与产业生态整合能力的体现。
玩家 | 核心优势 | 商业化挑战 | 产业生态位 |
---|---|---|---|
可灵AI | 背靠快手庞大短视频流量池与视频数据,内容即营销(《新世界加载中》) | 如何将“炫技”转化为普适性、易用的产品功能及清晰的商业化路径 | 流量分发型内容平台整合 |
Vidu AI | “清华系”技术背书,底层基础大模型潜力,有望赋能影视、设计等To B专业市场 | 产品化、市场化能力相对薄弱,需尽快找到商业落地场景 | 底层模型与B端解决方案提供商 |
即梦AI | 字节跳动“抖音+剪映”的完整“创作-分发”闭环,目标是重塑视频创作工作流 | 字节内部赛马竞争,如何教育用户接受全新创作方式 | 创作工具生态核心,赋能创作者 |
这场竞争的核心在于,谁能更好地将AI视频技术从实验室推向亿万用户,并融入其日常创作和消费的生态体系中。可灵拥有巨大的用户基础和内容分发渠道;Vidu具备深厚的底层技术实力,有望在专业领域开疆拓土;而即梦则通过剪映等工具,直接触达并赋能广大创作者。
AI赋能与内容革命:重塑“创作”的边界
AI视频生成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从根本上重塑“创作”的定义和边界。过去,影视制作是资本和技术的密集型产业,需要庞大的团队、昂贵的设备和漫长的周期。现在,如《新世界加载中》这样的“三无剧集”的诞生,预示着内容生产的民主化和去中心化正在加速。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当AI能够扮演“演员”,实现复杂的镜头运动和情绪表达时,人类创作者的角色正从“亲力亲为的匠人”转向“概念的设计者”、“AI的指挥家”和“内容的策展人”。AI不再仅仅是提高效率的工具,而是成为创意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协同智能体。
即梦倾向于“赋能工具”的普及,这代表了一种更具持久性和粘性的商业模式。工具的渗透往往比爆款内容的昙花一现更能构筑壁垒,它将AI视频生成能力如同今天的“一键剪同款”一样,无缝整合进数千万创作者的日常工作流,其对内容生态的深远影响和重塑能力将是颠覆性的。这不仅关乎商业竞争,更触及了未来创意产业的生产关系变革。
挑战与前瞻:通往“新世界”的崎岖之路
尽管国产AI视频赛道前景光明,但通往“新世界”的道路并非坦途。
首先是技术瓶颈:尽管一致性问题得到显著改善,但AI在处理复杂情绪的细腻表达、物理规律的完全模拟以及长视频的叙事连贯性上,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算力成本与生成效率的平衡,也将长期是制约其普及的关键因素。
其次是商业模式的成熟:无论是To B的专业服务还是To C的大众应用,都需要找到可持续的盈利模式。付费用户转化率、模型迭代速度、以及如何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商业价值,都是摆在这些玩家面前的现实挑战。
再次是伦理与治理的考量:随着AI视频生成能力日益强大,潜在的伦理风险也浮出水面,如深度伪造(deepfakes)、版权归属、AI生成内容的真实性与责任认定等。如何构建健康的AI视频生态,需要技术公司、政府、用户共同探索和制定规范。
展望未来3-5年,AI视频生成将沿着两条主线演进:
- 专业化与通用化并存:Vidu等底层大模型将继续深耕影视、广告等专业领域,提供高精度、高真实度的生成服务;而即梦、可灵则将更注重产品的易用性和功能丰富性,推动AI视频成为大众化、普及化的创作工具。
- 生态融合与平台竞争:AI视频能力将不再是独立的“生成器”,而是深度整合到内容创作、分发、消费的整个链路中。拥有强大用户基础和内容生态的平台(如字节跳动、快手)将更具优势,其竞争将从单一工具转向平台级的生态系统之争。
- 多模态融合与个性化:未来的AI视频将不仅限于文生视频或图生视频,更会与语音、音乐、3D模型等多模态数据深度融合,实现更智能、更个性化的内容生成,甚至能根据用户偏好自动调整内容风格和叙事节奏。
这场国产AI视频的“三国杀”远未结束,每一位玩家的进展都值得肯定。无论最终谁能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可以确定的是,我们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见证一场由AI驱动的、深刻影响人类内容创造与消费方式的新文明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