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宇树科技凭借其创始人王兴兴的成本优先与市场需求驱动的策略,将人形机器人价格拉至前所未有的低点,不仅重塑了具身智能行业的竞争格局,更以务实的商业化路径吸引巨额资本,预示着机器人技术迈向大众市场的关键一步。
一场关于“物有所值”的最新演绎,正在具身智能的未来战场上悄然上演。近日,宇树科技(Unitree Robotics)推出其最新款人形机器人R1,标价仅3.99万元人民币。此举,犹如一枚重磅炸弹,不仅将人形机器人的价格从六位数直接拉至与四足机器狗相仿的区间,更震荡了整个行业,让人不禁思考:机器人,这个曾被束之高阁的科技宠儿,是否终于要放下身段,走入寻常百姓家?
这家看似一夜爆红的公司,其创始人王兴兴,这位“90后”企业家,已是科技圈的“老兵”。从2025年蛇年春晚宇树H1人形机器人穿着大花袄扭秧歌的惊艳亮相,到他作为唯一“90后”受邀出席民营企业座谈会,王兴兴和宇树科技无疑是具身智能赛道最受瞩目的“弄潮儿”。其四足机器人的全球出货量已占据**60%-70%**的市场份额,足见其在特定领域的霸主地位。然而,真正的看点,远不止于此。
宇树的崛起,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实验室奇迹”,而是一场对市场痛点深刻洞察后的“成本革命”。王兴兴的创业哲学,如同一部工程师与商人的融合教材:一方面是“要做最好”的极客式严苛;另一方面,则是“有钱先赚”的宁波商人本能。他从不讳言,自己清晰地区分“好玩的科技”与“可以商业化的科技”之间的巨大鸿沟。这种务实精神,体现在公司早期的每一寸摸索中——从“开局一条狗,装备全靠打”的艰难起步,到将看似不相干的健身器材纳入淘宝店的销售清单,只因它们与机器人的力控设计原理异曲同工,能“取得部分商业价值”1。这并非小气,而是对稀缺资本的精明配置,是对未完全打开的商业空间的审慎布局。
成本,而非高攀
王兴兴的战略抉择,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原则:“市场有需求,宇树才做。”1 这使得宇树的商业化之路走得异常坚实。当四足机器人尚处萌芽时,他便捕捉到教育和安防领域的商业机遇,迅速建立起现金流和供应链能力。这种“先赚钱”的策略,在资本寒冬中无疑是绝佳的避风港,也为后续更宏大的“人形”叙事奠定了基础。
然而,人形机器人的“真香定律”降临前,王兴兴曾是坚定的“人形机器人怀疑论者”。尽管他在2009年便已做出小型人形机器人,却因彼时控制技术“还差一点火候”而长期拒绝涉足。直到2022年特斯拉AI Day上Optimus的惊艳亮相,以及ChatGPT引爆的通用AI信心,才让这位务实派决定“重新布局”。仅用半年,宇树便“从0到1”研发出首款双足机器人H1,这无疑得益于其在四足机器人领域积累的深厚底层技术。
在人形机器人的具体形态上,王兴兴同样展现出惊人的实用主义。当业界普遍追求仿人五指时,宇树G1却大胆选择了三指方案。这并非偷懒,而是基于实践的深刻洞察——三指足以满足90%以上的抓取需求,同时极大降低了设计、制造难度和成本。更具前瞻性的判断是,随着AI技术的进步,对硬件的复杂性要求将越来越低。这是一种逆向思考:当大脑(AI)变得足够聪明,身体(硬件)反而可以更简洁、更高效。这种“以退为进”的设计哲学,无疑是其将价格打至3.99万元的核心密码。
AI的彼岸与硬件的此岸
即便具身智能的浪潮汹涌,王兴兴对AI的投入,却保持着“克制”。他坦承,当前AI对高端人才需求极高,且“太烧钱”,机器人AI的通用模型“落后通用AI差不多有10年左右”1,技术方向尚未收敛。这并非对AI的轻视,而是对资源配置的战略考量。宇树深知“未来最强的机器人公司一定是最强的人工智能公司”1,但当前制约人形机器人的更多是硬件瓶颈。他们的策略是,时刻关注和了解全球技术导向,一旦AI实现质的突破,宇树的硬件储备便能迅速跟进,提供“10万个机器人”的规模化支持。这种“静待时机,厚积薄发”的策略,避免了在不成熟阶段盲目“烧钱”的风险,也体现了对技术发展周期的深刻理解。
宇树的商业故事,同样是资本逐利的生动注脚。2022年后,宇树迎来融资高潮,经纬创投、美团、腾讯、阿里等一众巨头悉数入场,C轮融资后估值已超百亿元人民币,并已启动上市辅导。资本的涌入,无疑是对其技术实力、商业模式和市场潜力的最佳背书。这笔资金,将为宇树在具身智能的“军备竞赛”中,提供更强大的“弹药”,使其在持续降低成本、加速迭代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展望未来,王兴兴的野心远不止于机器人。他曾表示,只要公司发展良好,未来“很可能听到宇树或子公司搞核聚变新能源,基因医疗等”1,其成立初衷便是“能帮人类点电科技树,用产品变革世界”1。这种跨界憧憬,虽显宏大,却也印证了其技术驱动、务实商业化的底层逻辑。在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工厂、从概念走向普及的漫漫长路上,宇树的成本革命,无疑为具身智能的商业化探索,提供了一份别具一格的中国式务实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