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让机器人真正“活出个样儿”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具身智能旨在让机器人像人一样感知、理解并与真实世界互动学习,突破了AI在复杂物理环境中应用受限的“莫拉维克悖论”。它融合了多模态感知、高级认知和灵活行动,但仍面临泛化、能耗与伦理挑战,未来将通过多模态大模型、轻量化硬件和虚实协同训练实现飞跃。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最聪明的“做题家”——比如能写诗、下棋、甚至诊断疾病的人工智能,却常常在现实世界里“傻眼”?让ChatGPT写一篇完美的营销文案易如反掌,但要它在你的客厅里,避开地上的拖鞋,精准地捡起遥控器,却难如登天。这听起来有点反直觉,不是吗?

这正是人工智能领域一个著名的“悖论”——莫拉维克悖论:对人类来说轻而易举的感知和运动能力(比如走路、抓取、识别面孔),对计算机而言却需要巨大的计算资源;而那些我们觉得很难的逻辑推理、数学计算,电脑却能轻松搞定。1 真实世界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地板可能滑、光线会变化,连你随手放的水杯都可能让机器人“卡壳”。

1950年,计算机科学之父图灵在《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中,就预见了人工智能可能发展的两条路径:一条是专注于抽象计算的“做题家”路线,今天的ChatGPT和AlphaGo是这条路上的“学霸”;另一条则是“实干派”路线,让机器像婴儿一样,靠看、听、摸感知世界,在互动中学习。这第二条路,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具身智能”。2

具身智能的终极目标,是让机器人像人一样,拥有一个“身体”,能在真实世界中“生存”和“成长”。它不只是一个会动的机器,更是能感知、会思考、善行动的智能体。

活出“人样”,具身智能要跨越“三道关口”

要让机器人真正“活出人样”,具身智能必须解决三个核心问题,它们就像挡在机器人面前的“三道关口”:

  1. 搞定乱糟糟的真实世界:适应非结构化环境。 传统人工智能习惯了“按剧本演戏”,比如工厂流水线上,只要零件位置固定,机械臂就能精准操作。但具身智能机器人要面对的是“无剧本现场”——家里的猫突然跑过、超市货架被顾客碰歪、工地上突然刮风……在这些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机器人需要具备更先进、更灵活的计算能力,实时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这不仅是处理海量数据的问题,更是对它感知和应变能力的全面考验。(参考配图:一张展示了机器人如何在一个混乱的家居环境中导航的示意图,可能包含散落的玩具、沙发、桌椅等元素)。

  2. 发展更高级的认知策略:学会多感官联动。 人类之所以厉害,是因为能同时用眼睛看、耳朵听、手触摸,把不同感官获取的信息“揉”在一起理解世界。比如看到一杯水,我们摸一下就知道它烫不烫,而不用先去查“水温标准”。具身智能同样需要模仿这种高效的多模态融合过程,以便更全面地理解和适应其所处的环境。这包括对三维空间中物体的精确识别和定位,以及对环境变化和内在联系的动态捕捉。更进一步,它们还需要理解其他生物(尤其是人类)的意图和行为动机,从而实现更自然、更智能的人机协同。

  3. 补上人类同款的思考力:元认知与终身学习。 现在的机器人,更像高级工具——你说“扫地”,它就扫;你没说,它不会主动想到“今天该擦窗了”。问题出在元认知能力上——即对信息处理过程本身的监控和反思能力。简单说,就是反思自己在做什么。人类会想“刚才记的事对不对”“这个方法好不好用”,但机器人还不会。比如你让它“把红色杯子放桌上”,它可能把粉色杯子当成红色递过来,还自信满满。

    更关键的是终身学习的能力。人类小时候学过走路,长大后学骑自行车一点不费劲;可机器人换个场景就可能“失忆”,在工厂学会拧螺丝,到家里拧瓶盖可能就傻眼了。想让机器人真能独当一面,还得让它们像人一样,越用越聪明。

撕掉“机械执行”标签:机器人如何“看、想、做”?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科学家们正在为具身智能机器人搭建一个复杂的“身体”和“大脑”系统,通常分为三大层:感知层、认知层和行动层。

感知层:机器人的“五感全开”

如果说具身智能是机器人的“灵魂”,那感知层就是它连接现实世界的“第一道门”。这一层的核心任务,是把杂乱无章的物理世界转化为机器能理解的数字信号,就像人类用眼睛看、耳朵听、皮肤感知温度一样。它的秘诀在于多模态传感器融合动态环境建模

  • 多模态传感器融合,让机器人“五感全开”: 人类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认识世界,机器人则靠一个“传感器军团”实现这一点。视觉上,双目摄像头3D激光雷达能捕捉物体的形状、位置甚至纹理;触觉上,柔性电子皮肤能感知压力和温度,就像机器人的“指尖神经”;力觉传感器则能精准测量关节受力,避免动作过大损坏物体。 例如,特斯拉Optimus机器人就搭载了28个关节传感器,能精确感知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配合先进的视觉神经网络,它能对周围物体进行毫米级识别和定位,从而在复杂环境中准确抓取物体、避开障碍物。(参考配图:一张展示Optimus机器人身体各部位传感器的示意图)。

  • 动态环境建模,让机器人“画”出实时地图: 真实世界永远在变化:仓库里的货架会被移动,客厅里的拖鞋可能被踢到新位置,马路上的行人更是随时改变路线。这就需要机器人能“边走边画地图”,并预测障碍物的动向——这正是**SLAM(同步定位与地图构建)**技术的功劳。 比如物流仓库的配送机器人,它能通过SLAM实时构建三维空间模型,结合强化学习算法预测其他机器人或工人的行走轨迹。这项技术让机器人在复杂场景中的路径规划成功率从75%飙升到92%,大大提升了配送效率。(参考配图:一张模拟机器人通过SLAM技术在仓库中实时构建地图并规划路径的动态图)。

认知层:给机器人装上“会推理的大脑”

光有“感知”还不够,机器人还得学会“思考”,这就是认知层的任务。它接收来自感知层的原始数据,经过分析、决策,最终生成行动指令,相当于给机器人装上了“会推理的大脑”。它主要包括分层决策架构世界模型构建

  • 分层决策架构,把复杂任务拆成“积木”: 面对“整理桌面”这样的指令,人类会自然拆解为“识别物品→规划摆放顺序→动手整理”,机器人也需要类似的逻辑。以OpenAI的Figure 01为例,它采用了一种高效的策略控制系统、环境交互系统和行为控制系统的分层设计。策略控制系统先“读懂”指令,如“整理桌面”意味着把散乱的文件、杯子分类归位;环境交互系统结合感知层数据“制定步骤”,比如先捡离自己最近的杯子,再叠好文件,避开桌上的笔记本电脑;行为控制系统最后“翻译”成动作,控制机械臂弯曲角度、调整移动轨迹,确保每个动作精准执行。这种“拆解-执行”模式,让机器人能应对多步骤复杂任务,而不是只会做单一指令的工具人。

  • 世界模型,让机器人像孩子一样“积累经验”: 人类的智慧来自于“经验归纳”——小时候摸过热水杯,就知道烫的东西不能碰。机器人也需要通过互动建立自己的知识库,这就是世界模型的作用。通过模拟人类认知发展过程,机器人在与环境的不断交互中,逐步建立起“物体属性-空间关系-因果逻辑”的知识库。(参考配图:一张展示机器人如何通过多次互动学习建立世界模型的示意图,可能包含不同物体被抓取、放置后的状态变化)。 就像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通过触碰不同温度的物体,逐渐感知到“热”与“冷”的概念。机器人在反复抓取不同物体后,会自主总结出规律:表面光滑的玻璃杯子要轻握,棱角分明的积木可以稍用力;温度超过70℃的物体需要戴“隔热手套”。这种“物体属性→行动策略”的映射,让机器人越来越“懂”世界,遇到新物体时也能快速找到应对方法,就像人类触类旁通的能力。

行动层:灵活安全地“改造世界”

认知层的决策最终要靠行动落地,行动层就是机器人的“执行终端”——它既要让机器人动得灵活,又要保证和人类协作时的安全。它主要涉及仿生驱动技术人机共融安全设计

  • 仿生驱动技术,让机器人身手矫健: 想让机器人像人类一样跑跳、抓取,就得模仿生物的运动机制。波士顿动力的Atlas机器人利用液压伺服系统提供强大动力,能完成2.5米高跳,在崎岖地面上健步如飞;越疆Dobot的灵巧手更厉害,12个自由度的设计让它能拧螺丝、叠纸船,操作误差小于0.1毫米,这让它在精密制造和手术领域大显身手。

  • 人机共融安全设计,确保“不伤人”: 当机器人走进家庭、医院,“不伤人”是底线。行动层的安全设计暗藏玄机:力控传感器能实时监测接触力度,一旦超过5牛(大约相当于拿起一个苹果的力气),紧急停机算法会在0.2秒内让机器人“冻住”;柔性外壳则像给机器人套上“防撞垫”,就算不小心碰到老人或孩子,也不会造成伤害。

从感知层的“捕捉世界”,到认知层的“理解世界”,再到行动层的“改造世界”,这三层架构让机器人逐渐摆脱“机械执行”的标签,向“能感知、会思考、善行动”的智能体进化。

具身智能遭遇“成长的烦恼”

尽管进展迅速,具身智能依然面临着“成长的烦恼”,最突出的就是“在实验室是学霸,到了现实就变学渣”的问题。

  • 泛化难题:只会“做例题”? 研究数据显示,现有模型在非训练场景中的任务完成率仅为65%。例如,机器人抓取任务,在训练集中没出现过的物体角度,抓取成功率会大幅下降。根源在于模型难以将特定场景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有效迁移到全新的、多样化的场景中,就像学生只会做例题,换个题型就束手无策。 为了打破这一困局,研究人员将希望寄托于小样本学习元学习技术。小样本学习让模型在少量样本中快速适应新任务,元学习则专注于“学习如何学习”,帮助模型掌握新任务的学习策略。这两种技术双管齐下,正逐步提升机器人在不同场景中的“举一反三”能力。

  • 能耗与成本:两大“拦路虎” 即便解决了泛化问题,能耗与成本仍是横亘在具身智能大规模应用前的两座大山。当前主流人形机器人的续航普遍不足2小时,在需要长时间作业的场景中意味着频繁充电,严重拖慢效率。而成本问题更让人却步:核心部件如伺服电机、精密减速机等大多依赖进口,单台机器人成本超过50万元,让许多企业和个人望而却步。 破局之道已在探索中。能耗优化方面,新型电池技术和高效能源管理系统的研发,正致力于延长机器人续航;成本控制方面,一方面加大核心部件自主研发,推动国产化替代,另一方面通过优化生产工艺和供应链,从源头降低成本。

  • 伦理与安全:模糊的“责任边界” 随着具身智能在医疗、交通等关键领域的渗透,伦理与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人机协作中的权责划分至今模糊:医疗手术中若机器人误操作致患者受伤,责任该归制造商、医生还是医院?更复杂的是道德困境——自动驾驶汽车面临紧急情况时,该如何做出符合伦理的决策?这些问题的答案,藏在技术标准与法规体系的完善中。明确人机协作的权责关系,规范机器人设计、生产和使用的全流程,才能确保技术创新始终走在安全与伦理的轨道上。

三大方向,改变具身智能成长轨迹

技术的突破从不因困境而止步,具身智能的未来正呈现三大清晰方向:

  1. 多模态大模型融合:从“专用”走向“通用”。 以Google RT-2等端到端模型为代表的多模态大模型,通过在互联网上的海量数据进行预训练,能够学习到丰富的通用概念,并将其转化为机器人的动作指令。RT-2模型可以让机器人理解“把红色杯子放到桌子上”这样的自然语言指令,并通过视觉识别找到对应的物体,完成抓取和放置动作,大大提高了机器人与人类交互的效率和灵活性。1 面对新任务时,它们仅需少量样本即可快速适配,展现出强大的泛化能力和语义理解能力。这种融合模式推动具身智能从“专用”走向“通用”,使机器人能够处理更加复杂多样的任务。

  2. 轻量化硬件创新:让机器人更“经济实用”。 仿生肌肉驱动技术模仿生物肌肉的工作原理,为机器人提供更加灵活和高效的动力输出,同时降低能耗。神经形态芯片则模拟人类大脑的神经元结构和工作方式,具有低功耗、高并行性的特点,能够显著提高机器人的计算效率和响应速度。预计到2028年,随着这些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人形机器人的续航能力将突破6小时,成本有望降至20万元以下。这将为人形机器人在家庭、服务等领域的大规模应用奠定基础,使其能够更广泛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3. 虚实协同进化:模拟中高效成长。 数字孪生技术通过在虚拟环境中构建与现实世界1:1映射的虚拟模型,让机器人可以在其中进行百万次的训练,快速学习和优化各种技能。之后,结合现实场景中的实际数据进行微调,进一步提高机器人在真实环境中的任务执行能力。这种虚实结合的训练方式使机器人习得技能的效率提升10倍以上。例如,在工业制造中,机器人可以先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复杂装配任务的模拟训练,优化操作流程和动作路径,然后在实际生产中准确高效地完成任务,减少试错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具身智能不仅是人工智能技术迈入物理世界的重要形态,更是人工智能从“云端”走向“实体”的关键跨越。当智能体具备感知温度、理解意图、灵活应变的能力,其角色将从“工具”转变为“协作伙伴”。在这场重塑人机关系的技术革命中,具身智能正掀开“智能体物理化”的新篇章,预示着一个机器能“理解、适应、共创”的未来即将到来。当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都从“炫技亢奋”回归到“问题敬畏”,或许才是未来的真正起点。

引用


  1. 谭铁牛:具身智能发展五大趋势预测·医药魔方ByDrug·谭铁牛(2025/5/16)·检索日期2025/8/4 ↩︎ ↩︎

  2. 具身智能机器人,如何才能活出个“人样”?·36氪·半山(2025/8/4)·检索日期2025/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