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成都的机器人创新中心,只用一年时间就孵化出23家硬核科技企业,简直是“火箭式”成长!这里不仅有大咖带新人,还顺手解决了人才荒,把成都的机器人产业玩出了“未来感”。
江湖传闻,成都慢悠悠,是个适合喝茶晒太阳的“安逸窝”。但最近,有这么一个地方,把“安逸”的标签硬生生撕成了“硬核”,让机器人圈直呼“YYDS”!它就是坐落在成华区东广人工智能谷的——成都机器人创新中心。这地方,建成一年就孵化出23家企业,简直是科技界的“造星工厂”,把西南地区的机器人产业直接带飞了,你说神奇不神奇?
创新中心:“养老院”?不,是“孵化器”!
你以为创新中心是那种摆摆模型、喝喝茶、搞搞学术研讨的“养老院”?那你就大错特错了!成都机器人创新中心,那可真是“人声鼎沸”,从行业技术大牛到高校学生,甚至连对科技好奇的萌娃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主场”。用创新中心总经理何阳的话说,这地方可不只是个办公室,它是个“5+N”的产业创新生态圈,简直是机器人界的“梦之队集结号”:
- 助力本地企业: 引进沿海先进模式,帮四川特色产业“迭代升级”。
- 联合高校: 搞技术攻关,孵化创业项目,让科研成果不再“躺平”。
- 中试孵化平台: 给初创公司和高校提供“练兵场”和“保姆式服务”。
- 产教融合平台: 联手企业高校,为成都“定制”和“输送”机器人人才。
这哪里是中心,分明就是个**“产业加速器”**!自2024年3月7日正式运营以来,短短一年时间,他们已经成功“带娃”23家企业,其中有18家是AI和机器人领域的“潜力股”。更牛的是,成都市机器人产教联合体也在这里“官宣”成立,近60家链主企业、23所高校和15家科研机构组团“开黑”,产出99项专利成果,20多个双创项目获奖,这效率,简直是“卷王”附体!
大佬带新人:安川电机和智速引擎的“魔幻联动”
你以为只有初创公司需要“带飞”?连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之一的安川电机,这位1915年就出道的“老大哥”,也在这里找到了“第二春”。安川电机虽然早在1994年就进了中国市场,但在西南地区的“本地化”认证体系一直是个“老大难”。
“创新中心帮助安川电机联合高校,在成都建立了技能大师工作室,整合技术、产品、培训标准、考核认证体系。”——何阳总经理 (瞧,这就是“抱团取暖”的力量,连大佬都得服软,哈哈!)
更厉害的是,安川电机这套在创新中心协助下建立的认证体系,竟然被成都市采纳为国家人社部职业等级认证标准,这波操作简直是“逆风翻盘”的教科书!同时,创新中心还帮安川把市场触角伸向了西南,这下,安川在沿海和内陆都“开枝散叶”了。
除了“扶持”大佬,创新中心更擅长“造星”。比如:
- 安目森科技: 2024年4月成立,专注于安全视觉传感器。短短一年,人家已经成了长安比亚迪的供应商,产值500万,这速度简直是“坐上了火箭”!
- 智速引擎: 2025年4月注册,6月就在2025具身智能机器人场景应用生态论坛上“C位出道”。他们家不光有帅气的双足机器人、智能机械臂,还有能通过肌电信号识别手势意图的“黑科技”AI手柄。更接地气的是,他们开发的“AI农事大脑”系统能实时收集100多项数据,给农民提供精准种植方案;K12阶段的AI课程也已经走进成都20多所中小学,未来三年还要在100所学校建AI实验室。
“智速引擎正在进行天使轮融资,创新中心旗下的产业基金计划加入本轮投资。” (看到了吗?这就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创新中心不仅是“媒婆”,还是“金主爸爸”!)
人才告急!机器人界也“内卷”?
光有企业和技术还不够,人才才是产业发展的“活水”。何阳总经理直言不讳:“创新中心的合作伙伴提出的机器人人才缺口达到了每年10万人以上,当前中国工业机器人的缺口在每年70万人以上,产业发展的一大短板是人才的不足。”这哪里是缺口,这简直是**“人才黑洞”**啊!
尤其是工业机器人操作和运维人才,需求量“嗷嗷待哺”。为此,成都机器人创新中心祭出了“产、学、研、训、创”五位一体的人才创新培育模式,试图为这片“人才荒漠”注入新鲜血液,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机器人再智能也得有人会“玩”啊!
具身智能:成都的“下一站,天后”?
虽然何阳也承认,成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速度跟沿海地区比确实有差距,但成都的“后劲”十足。当地政府和国企主动开放应用场景、发布需求清单,这种“带头大哥”的姿态,无疑是给整个市场打了一剂“强心针”。
更值得一提的是,具身智能机器人这股新浪潮,成都也牢牢抓住了。根据中信证券的预测,2025年将成为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的“量产元年”1,这玩意儿简直是AI与物理世界的“梦幻联动”,被誉为通往AGI(通用人工智能)的“关键一跃”。
最近,成都机器人创新中心还将联合已落地成华区的深圳跨维智能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数据采集与赋能中心。他们将结合熊猫基地、东郊记忆这些成都地标,甚至结合卡诺普等企业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场景,打造数据采集训练平台。这波操作,简直是把“打卡地”变成了“科技试验田”,不仅能训练机器人“看懂”世界,还能顺便给初创企业提供“贴身”服务,这想象力,我给满分!
别忘了,成都高新区还发布了总规模超1000亿元的未来产业基金,主要投向人形机器人、飞行汽车、商业航天等前沿产业2。这“钞能力”,简直是给成都的机器人产业“开了外挂”!
展望未来,成都不仅有“顶流”的机器人创新中心,有政府的“神助攻”,还有多所专业对口的高校“输血”。今年10月,创新中心还将主办大学生创新大赛,预计千余组脑洞大开的创新设想将“华山论剑”。看来,成都不仅要把茶喝好,还要把机器人“玩”出新花样,成为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又一个“新晋顶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