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在应对全民“看病难”这一顽疾的数字战役中,中国的科技巨头们正以截然不同的战略路径——蚂蚁集团致力于构建深度介入的“诊疗闭环”,而夸克则着力打造轻量化、高可信度的“健康信息入口”——试图在AI时代抢占新的商业高地与流量入口。然而,在这片充满机遇的“星辰大海”背后,仍横亘着数据隐私、技术验证与伦理边界所构筑的“泥泞”地带,尤其与西方成熟市场相比,中国医疗AI的商业化深度与临床采纳度仍有待追赶。
长期以来,无论是在繁华都市还是偏远乡村,民众对优质医疗资源的渴望,始终如同一位难以安抚的“慢性病患者”。即便互联网的早期介入,以“连接”之名试图缓解医患间的信息不对称,其效用也很快触及天花板——毕竟,一张电子问诊单,终究无法变出更多顶级专家,也无法凭空增设更多病床。然而,当人工智能(AI)的大潮汹涌而至,一种全新的“数字药方”似乎跃然纸上,承诺着医生的“分身”、诊疗经验的“普惠”,甚至24小时不休的“智能导诊”。于是,在一片对未来医疗的憧憬中,中国的科技巨头们,那些曾以支付、电商或社交网络重塑商业版图的数字先驱,纷纷投身这场高门槛、长周期的医疗大模型“团战”。
双生花开:商业模式的策略分野
在这场愈演愈烈的数字竞逐中,蚂蚁集团与阿里巴巴旗下夸克的战略选择,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清晰地勾勒出医疗AI商业化的两条核心路径:前者致力于构建一套**“重”且“深”的诊疗服务闭环**,而后者则偏爱**“轻”而“广”的信息入口**。
蚂蚁集团旗下的独立应用“蚂蚁AQ”,其诞生并非偶然,而是支付宝在医疗健康领域十年深耕的“水到渠成”1。它不仅提供如“AI诊室”般的多轮问诊体验,通过模拟医生思维进行“深度思考”,给出个性化的“方案”,更进一步,它力图将AI问诊延展至完整的诊疗流程:从AI推荐就诊科室、智能匹配医院,到协助支付、医保报销,乃至诊后健康管理和智能硬件联动。蚂蚁AQ的野心,是成为用户的“AI私人医生”与“健康助手”,通过整合支付宝十余年积累的医疗生态,包括医保、医院系统、商业保险乃至对“好大夫在线”的投资,构建一个院内外全周期的健康管理生态闭环。这种战略选择的“重”体现在其对独立App形态的坚持,因为真正的健康管家需要主动触达与及时交互,而非淹没于小程序深处。这背后,是蚂蚁欲在医疗服务产业链掌握主动权的决心,形成纯技术公司难以复制的生态壁垒。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夸克健康大模型则展现出一种**“搜索即问诊”的轻量级美学**。它将健康大模型能力内嵌于AI搜索框,旨在提供高效、权威且可信的健康信息解答。尽管夸克宣称其AI已通过中国12门核心学科主任医师笔试,达到“主任医生级AI”水平,但其输出内容却保持着一份_罕见的克制_,多用“可能”、“建议就医”等措辞,并主动拒答不确定的诊断问题。其定位更像是用户在挂号前的“助理医生”,提供大致的“答案”,却不涉足具体的诊疗“方案”。这种“轻”路径,与阿里巴巴将夸克确立为“AI旗舰应用”的战略意图高度契合,即将其打造成AI时代的“超级入口”。通过在医疗这一高专业门槛领域建立信任,夸克意图将这种可信认知迁移至教育、办公等更广泛的应用场景,最终成为用户在AI时代的**“默认入口”**,争夺下一代流量控制权。
战略棋局:新增长点与AI入口之争
两条看似相异的路径,最终殊途同归,都服务于各自母公司在AI时代更宏大的商业棋局。对蚂蚁集团而言,“普惠医疗健康”已被正式纳入其五大主业,与“普惠金融”并驾齐驱。医疗不仅是其新的增长支柱,更是其现有支付、保险等金融体系的完美协同者。一个高频、高信任度的健康服务入口,能够显著拉升支付宝的用户黏性,同时为保险等金融产品创造数据驱动的个性化场景,甚至能将集团的AI能力向政企端输出,可谓“一石三鸟”。若未来用户健康档案与慢性病数据能反哺保险定价与风控,一个“健康管理+风险保障”的商业闭环,其价值想象空间不容小觑。
而夸克对医疗领域的切入,则更像是阿里巴巴在电商增长趋缓、平台红利见顶背景下,争夺AI时代**“船票”的战略性举措。在AI重构商业版图的浪潮中,谁能率先占据用户心智,谁就能重构价值分配规则。夸克作为阿里钦定的“AI旗舰应用”,承载着打造国内首个DAU破亿AI超级App的使命。医疗健康作为全民刚需且一旦建立信任便用户黏性极强的领域,无疑是验证AI能力、建立品牌权威的绝佳战场。一旦在此领域树立“专业可信”的形象,其信任度便可迁移至更多领域,从而真正抢占AI时代的“默认入口”**。
星辰与泥泞:全球医疗AI的跋涉之路
尽管中国科技巨头们在医疗AI领域投入重金,并已取得初步成果,但这片“星辰大海”的征途远非坦途。在抵达那片想象中的智能医疗乐土之前,所有玩家都必须正视并穿越一片由数据、技术、伦理和法规所构成的**“泥泞”地带**。正如一位上海三甲医院院长所言:“在医疗领域,我们固然要迎接AI、用好AI,但不能夸大,必须先经过严苛的临床验证。”1
首先,数据“开放”与“安全”的冲突如影随形。医疗数据作为最敏感的个人资产,其隐私保护与共享流通的矛盾,始终是困扰全球的难题。尽管中国在国家层面已设立数据局并计划成立国家数据集团,积极推动医疗数据商业化,但如何在这道“数据安全红线”之上,既确保数据可用性,又保障公民隐私,仍是亟待破解的政策与技术难题。
其次,“通用”与“专用”的技术鸿沟不容忽视。医疗并非通用大模型可以轻易征服的领域。一个负面的医疗AI应用案例,足以引起公众对整个行业的质疑。这要求模型必须走向专科化,像医生分科室一样,针对特定器官、特定疾病进行深度训练,才能减少“算法幻觉”,真正提升临床的精准度和实用性。从通用技术到专用产品的转化,其道路漫长而崎岖。
最后,“技术”与“温度”的伦理考验是医疗AI必须直面的终极挑战。医疗的本质是服务于人,而非冰冷的算法。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强调,AI作为临床诊疗的辅助工具,其伦理规范问题亟待厘清,这不仅包括算法的公平性、可解释性和隐私保护,更关乎如何将冰冷的技术融入充满情感与信任的医患关系中2。因此,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AI医生的角色将是“辅助”,而非独立的“决策者”。
从横向对比来看,中国医疗大模型在落地速度和深度上,与美国等国际头部玩家仍有明显差距。欧美已逐渐形成“价值驱动”的商业循环,在医疗文书自动化、重症管理等高价值领域构建起“临床信任→常态化使用→价值创造→商业付费”的闭环,AI不再仅仅是降本增效的工具,更是直接参与价值创造的生产力平台。例如,梅奥诊所(Mayo Clinic)的AI心血管风险预测系统在获批前经历了覆盖全球17个国家、136家医院、累计23万例病例的工业级大规模验证1。相比之下,国内三甲医院的AI应用仍重度偏向影像诊断,而在治疗和预后等核心环节的渗透严重不足,整合深度也远未达到国际标杆项目所展现的“人机协同”水平。中美在商业模式、应用深度与广度、以及临床采纳与信任度上的差距,清晰地勾勒出中国医疗AI需要加速追赶的宏大命题。
要填平这道系统性的鸿沟,中国的科技巨头们不能仅凭一己之力。蚂蚁和夸克们,必须与中国的医疗机构携手,共同跋涉这片泥泞,方能抵达那片属于数字医疗的星辰大海。
引用
-
大厂团战医疗大模型:蚂蚁建闭环,夸克造入口·36氪·方青青(2025/8/4)·检索日期2025/8/4 ↩︎ ↩︎ ↩︎
-
重塑全球健康未来 多款AI医疗未来超级应用重磅首发·中国科技网·王春(2025/7/30)·检索日期2025/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