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硅谷巨头穿上“重资产”的枷锁:AI狂潮下的金融暗流与历史回声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全球AI数据中心建设热潮正迫使科技巨头从轻资产模式转向重资产,巨额投资不仅大幅挤压现金流,更在私人信贷市场累积金融风险。这场由算力竞赛驱动的转型,其庞大体量、能源依赖及治理真空,正将全球经济推向一个潜在的系统性危机边缘,历史泡沫的警示与新时代金融工具的复杂性交织,预示着一场对资本审慎与跨国协作的严峻考验。

曾几何时,硅谷的巨擘们以其“轻资产”模式傲视群雄。它们凭藉着无形的知识产权、代码与网络效应,仿佛凭空变出现金流,其资产负债表之“轻盈”令人艳羡。然而,当人工智能的洪流席卷全球,这些曾经的“软件精灵”正被一股前所未有的冲动——或曰“必要性”——裹挟,急不可耐地投身于一场耗资巨大的实体基建竞赛。这不仅仅是一场技术军备竞赛,更是一场悄无声息的商业模式大逆转,其潜在的金融回响,正令华尔街的警钟声声入耳。

重资产:旧日的幽灵,今日的狂热

数字之海的潮汐从未如此汹涌。美国网络安全和新兴技术局(CSET)的数据显示,自2023年第一季度以来,AI相关的信息处理设备投资在通胀调整后,竟飙升了23%,而同期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速仅为6%。诚如Renaissance Macro Research的尼尔·杜塔(Neil Dutta)所言,在消费支出显得意兴阑珊之际,AI相关资本支出已然成为过去两个季度美国经济增长的“私营部门引擎”,其贡献甚至超过了全部消费支出。1

这股热潮的背后,是科技巨头们对GPU、内存芯片、服务器乃至数据中心本身,以及——天知道——庞大土地和电力设施的狂热渴求。微软在2025年第二季度的资本支出高达242亿美元,同比暴增,令人瞠目结舌。2 投资者保罗·凯德罗斯基(Paul Kedrosky)更是观察到,AI基础设施投资占美国GDP的比例已然超越了2000年电信泡沫时期的峰值(约1.2%),并且还在一路狂奔,仿佛这并非一场市场驱动的投资,而是一项“私营部门刺激计划”1

然而,这番“重资产”的转型,代价不菲。过去,Alphabet、亚马逊、Meta和微软这些“现金奶牛”自由现金流充沛,只因其新增用户几乎无需额外实体投资。但FactSet的数据却透露了一个令人不安的趋势:2025年第二季度,这四大科技巨头的合并净营收较两年前增长了73%,达910亿美元,但其自由现金流却“断崖式”下降了30%,仅剩下可怜的400亿美元。Meta首席财务官苏珊·李(Susan Li)坦言,尽管AI投资对核心业务有所助益,但生成式AI的回报短期内仍是空中楼阁。亚马逊亦因云计算服务(AWS)的巨额投入,自由现金流骤降了三分之二1

斯坦福大学的克里斯托弗·李(Christopher Li)一语中的:“AI的智能越强,其硬件基础越显脆弱。”卡莱尔集团的杰森·托马斯(Jason Thomas)则警示称:“当前估值假设重资产模式将带来与轻资产模式相同的盈利能力,但尚无证据支持这一点。”这番表述,就像在提醒那些在舞池中狂欢的投资者:脚下的地板,可能远没有想象中那般坚实。

历史的低语:泡沫的耳语与能源的诅咒

这并非我们第一次目睹基础设施投资的狂潮。20世纪90年代末的互联网泡沫,以及更早的19世纪铁路热潮,都曾上演过类似的大投资、高风险剧本。2000年美国电信资本支出达到1200亿美元,占GDP的1.2%,与当前数据中心热潮的规模惊人相似。那场泡沫,最终以产能过剩、价格暴跌和经济衰退收场。1873年的铁路热潮,同样因基建超前于需求,导致预期崩盘和信贷违约1。历史的车轮从未停歇,只是换了个引擎,以AI之名再度加速。

然而,今天的AI热潮并非历史的简单重复。此次的主角并非初创公司,而是腰缠万贯、盈利丰厚的科技巨头。算力需求也确实超过供给,短期崩盘的风险似乎被“成熟”二字所掩盖。但麻省理工学院的埃琳娜·高兹(Elena Goetz)却指出,AI热潮正在从“信息革命转向能源革命”。数据中心不再是简单的服务器堆砌,而是吞噬电力的庞然大物。国际能源署(IEA)预计,到2026年,全球数据中心的年耗电量将突破1000太瓦时,相当于整个日本的用电量1。当AI渴望电力,地缘政治的棋局便陡然变得复杂:能源瓶颈、电网压力,甚至气候政策,都可能成为系统性风险的引爆点。正如那些试图在高速行驶的汽车上更换轮胎的监管者们,面对的挑战不亚于此。3

私人信贷的暗影:金融系统的特洛伊木马?

如果说AI基础设施是新时代的“金矿”,那么私人信贷无疑是掘金者们手中那把闪着寒光的洛阳铲。传统银行体系的审慎,让位给了私募股权的债务版——私人信贷基金,它们通过吸引投资和银行借款,向不透明的私人市场放贷。CoreWeave、Fluidstack等AI云公司以英伟达芯片为抵押大举借债,软银通过债务支持与OpenAI合作,xAI甚至据报借款120亿美元购买芯片1。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对此直言不讳:“他们实际上没有钱。”

摩根大通的数据令人警醒:2013年,美国银行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贷款中,仅有1%流向私人信贷和私募股权;如今,这一比例已飙升至14%1。银行通过信贷额度成为私人信贷流动性的关键来源,间接暴露于高风险贷款。而保险公司作为私人信贷的主要有限合伙人,其对低评级企业债务的敞口甚至已超过了2007年末次贷证券的水平1。摩根大通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Jamie Dimon)的警告掷地有声:“私人信贷可能引发下一场金融危机。”他引用了一句至理名言:“只要音乐不停,你就得起舞。”1 但眼下这支AI狂想曲,其节奏正变得愈发狂野,令人不禁担忧,音乐会不会在最意想不到的时候戛然而止。

治理的真空:全球协作的缺位

这场AI基础设施的全球竞逐,还面临一个更大的挑战:缺乏有效的治理框架。G7的“负责任AI”倡议,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伦理原则,大多聚焦于算法的透明与公平,却对支撑这一切的“底座”——数据中心、芯片、能源——鲜有约束性规范。哈佛大学的凯瑟琳·吴(Katherine Wu)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正处于技术基础设施扩张的空前周期,但治理能力严重滞后。”1 这种国际协调的缺位,不仅可能加剧地缘紧张,更可能固化全球数字经济的不平等。

在“全球南方”国家,基础设施的鸿沟尤为显著。许多新兴经济体因缺乏算力资源和资金支持,被排除在大模型生态之外。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阿米尔·哈桑(Amir Hassan)强调,算力分配的决策本身就深嵌价值判断,决定了谁能参与创新,谁又将被边缘化。这像极了一场由少数玩家主导的牌局,其他参与者甚至连上牌桌的资格都没有。英国国家AI治理研究院院长托马斯·雷恩(Thomas Raine)呼吁建立“最低安全基线”,类似核安全和航空交通的国际规范体系,以确保AI基础设施的安全性、可持续性和公平性1。然而,在各国竞相争夺AI霸权的背景下,建立统一的全球标准,无疑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危机前夜的四重奏

综合来看,AI热潮虽如日中天,却已奏响金融危机前的四重警示曲:

  • “这次不同”的叙事: 盲目相信AI将颠覆一切,带来无尽回报,掩盖了对风险的审慎评估。
  • 集中债务风险: 大量债务高度集中于数据中心这一单一行业,若遇行业逆风,违约可能呈高度相关性,引爆连锁反应。
  • 不透明金融结构: 私人信贷、特殊目的载体(SPV)和芯片抵押债务如雨后春笋般滋生,其规模和风险超出监管视野。
  • 系统性机构参与: 银行和保险公司通过多渠道深度介入AI基础设施融资,一旦风险暴露,可能冲击整个金融系统。

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所的露西·汤森(Lucy Townsend)总结道:“AI是一种系统性力量,仅依赖市场自动调节不足以应对其挑战。”1 尽管当前的AI狂潮尚未达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烈度,但其潜在的结构性风险已不容小觑。企业与投资者亟需审慎评估回报周期,平衡短期现金流压力与长期收益潜力。而监管机构则应加强对私人信贷市场的监督,评估贷款集中度与违约相关性,并着手建立跨国协调机制,为AI基础设施这头日渐庞大的“利维坦”套上全球治理的缰绳,以防它在演变为不可逆的风险节点之前,将我们带入未知的深渊。

引用


  1. 《华尔街日报》等撰文:AI数据中心建设热潮,或导致全球金融危机风险·腾讯科技·无忌(2025/8/4)·检索日期2024/7/24 ↩︎ ↩︎ ↩︎ ↩︎ ↩︎ ↩︎ ↩︎ ↩︎ ↩︎ ↩︎ ↩︎ ↩︎

  2. 《华尔街日报》等撰文:AI数据中心建设热潮,或导致全球金融危机风险·36氪(2025/8/5)·检索日期2024/7/24 ↩︎

  3. AI熱潮下的隱患:「七巨頭」的輕資產模式正被顛覆,巨額投入的回報 ...·富途牛牛(2024/5/29)·检索日期2024/7/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