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具身智能正从概念神坛走向产业前沿,尽管面临技术、成本和应用场景的“三座大山”,但AI大模型的迭代、中国强大产业链的成本优势以及国家战略的推动,正加速其商业化进程,预示着人机共融的新纪元。
自2024年具身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1以来,这一融合物理实体与数字智能的“未来产业”迅速成为全球科技竞合的焦点。资本狂热涌入,上半年即有逾200亿资金、130多起融资事件,OpenAI、英伟达、谷歌、华为、阿里等巨头悉数下场抢滩。然而,如同VR、区块链、元宇宙等“前辈”概念曾经历的潮汐,具身智能的突然爆火也引发了市场对其商业化前景的深刻质疑——它是又一个泡沫,还是人类通往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基石?
挑战重重:具身智能的“三座大山”
具身智能的崛起并非坦途,其当前面临的挑战如同三座横亘在前的巨大山峦,亟待跨越:
技术之巅:算力、能耗与泛化能力的瓶颈
具身智能的核心在于“感知-认知-行动”的闭环,而这首先考验的是底层技术。长久以来,制约其发展的有三大关键瓶颈:
- 算力与“脑容量”:要在机器人有限的本体“大脑”中高效运行千亿参数的多模态大模型,即便不考虑云服务的高延迟和不稳定性,也面临巨大的计算挑战。华为云曾估算,要让机器人跑通10亿参数的大模型,需要1万张A100显卡不眠不休工作一个月,所需电费惊人。
- 电池与能耗平衡:机器人工作场景复杂多变,对续航能力要求极高。如何在有限的电池容量下平衡高能耗的计算与高“脑力”需求,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工程难题。
- AI泛化能力不足:当前的具身智能在非预设场景(如家庭杂乱环境)中的任务失败率普遍在10%以上2。例如,Isaac Gym中99%成功率的算法,落地到真实机械臂上任务成功率可能骤降至30%2。这意味着它们在复杂、动态的真实世界中表现出明显的适应性不足,距离“通用性”仍有距离。
成本之壑:吞金巨兽与商业化困境
高昂的研发与制造成本是具身智能商业化落地的另一大障碍。
- 硬件高企:以行业先驱波士顿动力为例,一台Atlas实验机成本高达200万美元2,却主要用于障碍赛跑酷,难以胜任精细的日常任务。国内如智元机器人、云迹科技、极智嘉等公司也普遍面临巨额亏损。硬件三大件——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占据整机成本的六七成,且精度每提高0.01毫米,预算便会显著增加2。
- 训练与运营成本:除了硬件,大模型的训练也耗资巨大。高昂的研发投入与尚未规模化的应用场景导致了严重的现金流压力。例如,优必选2020-2024年上半年累计亏损高达43亿2,中国人形机器人企业平均毛利率仅为18%2,这种“互联网泡沫式”的亏损现象表明,资本市场需要更明确的商业路径和回报周期。
场景之匮:人类劳动的无形壁垒
当前具身智能的“场景饥渴”是其难以与人类劳动竞争的关键。
- “高不成、低不就”:智元机器人生产的工业场景机器人定价近10万元,但若进入家庭,同等预算可聘请真人保姆三年2,且后者能提供更全面、灵活的服务。这意味着在服务质量和价格上,现阶段的具身机器人均不具备与人类匹敌的优势。
- 有限的灵活性:宇树科技的G1机器人月产能仅300台,且每台都需要手动调节关节电机2。波士顿动力的Atlas毛利率仅18%,销售几乎是“慈善”行为2。这些案例共同指向一个事实:具身机器人能胜任的活太少,成本又太高,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经济价值。
破局之道:大模型、产业链与国家战略的合力
尽管挑战重重,但与此前“概念先行、技术滞后、实用价值低”的VR、元宇宙等“前辈”不同,具身智能面前的“大山”并非不可逾越,其突破口正日益清晰。
AI大模型:赋能具身智能的“智慧大脑”
AI大模型是推动具身智能实现“脑力”跃迁的核心驱动力。
- “大脑+小脑”模式的融合:智源的“慧思开物”平台1、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推出的天工人形机器人与慧思开物平台1正尝试用AI大模型驱动“大脑”进行任务规划,数据驱动“小脑”控制肢体,首次实现跨机械臂、人形机器人的统一控制。这种软硬件的深度融合是具身智能走向通用的关键。
- 数据与迭代加速:广汽集团与华为云合作,通过盘古多模态能力,可在数分钟内复原复杂驾驶场景的2D视频与3D点云数据,将端到端模型迭代周期缩短至“两天一个版本”2。这大大加速了机器人的学习和适应能力。
- 通用具身智能模型的兴起:Figure AI的Helix模型2已实现跨场景任务成功率突破90%,北京星动纪元科技有限公司也构建了业界首个融合世界模型和采用强化学习的具身大模型ERA-421。这些进展预示着具备更强泛化能力的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正在取代专用机器人,使其能够灵活应对多变任务和环境。
中国制造:产业链韧性与成本优势的崛起
中国独特的产业集群优势,正为具身智能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铺就黄金通道。
- 国产替代与成本下探:面对昂贵的进口核心零部件,中国企业迅速转向国产平替。例如,国产泓川科技的激光位移传感器价格仅为松下的约一半,但性能相近2。灵心巧手推出了8800元的灵巧手,用工业夹爪的价格推动灵巧手的普及1。这种成本控制能力,结合核心部件企业如苏州绿的谐波(减速器)、宁波中大力德(伺服电机)、因时机器人(微型伺服电缸)等,正在逐步将人形机器人成本拉低至10万元以下1。
- 产业集群效应:深圳光明科学城形成了“研发—测试—量产”的15分钟生态圈,机器人企业专利密度超硅谷3倍2。长三角则通过3小时车程覆盖核心供应商,并有上万项机器人专利免费共享2。这种高效的供应链协同和低试错成本,是中国具身智能产业加速迭代的独特优势,正如大疆在无人机领域的成功经验一样。
政策与生态:加速应用落地的双轮驱动
政府的战略支持和企业对应用场景的积极探索,为具身智能的落地提供了重要保障。
- 国家战略层面提升:《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具身智能纳入未来产业,并明确提出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1。北京、广东、四川等多地也在地方工作中重点部署具身智能3。
- 政策激励与产业园建设:深圳光明区对新落户的软件、互联网、人工智能百强企业最高给予2000万元奖励2。中关村海淀区已汇聚近300家具身智能企业1,并规划建设中关村国际机器人产业园,打造从共性技术平台到场景验证实验室的一体化服务体系1。
- 应用场景的多元化拓展:企业们正积极顺应市场需求,探索具身智能在不同垂直领域的落地。优必选Walker已投入教育行业,60%收入来自中小学AI兴趣班2。宇树G1机器人拿下了比亚迪500台订单,因其价格优势明显2。此外,具身智能在智能电网、清洁能源核电站、汽车零部件生产等工业场景以及未来商业服务和养老护理等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1。
洞察未来:人机共融的宏大叙事与社会变革
具身智能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既需要硬件的突破,又倚重大模型的软件革命。它的前途不再由概念决定,而由技术迭代速度和产业生态的成熟度决定。每一次大模型升级,机器人的“脑力”就跃迁一次;每一次国产零部件替代,成本就下探一截。当产业链上下游自主可控,中国的工业基础就成为具身智能最大的底气,使其从虚无缥缈的概念迅速转化为直指物理世界的生产力革命。
从长远看,具身智能不仅仅是生产工具的升级,更是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深层影响和变革意义。
- 生产力范式变革:具身智能有望在标准化重复劳动和高附加值危险工作中取得重大突破1,加速“机器换人”的步伐,重塑全球产业链格局。这将不仅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更能解放人类从繁重危险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从事更具创造性和智慧性的工作。
- 社会分工与工作模式再定义:随着具身智能的普及,未来社会将迎来新的劳动分工模式。部分传统职业可能被替代,但同时也会催生全新的产业和就业机会,如机器人操作员、AI伦理顾问、智能系统维护工程师等。社会需要提前思考并构建新的教育和培训体系,以适应这种变革。
- 伦理与治理的复杂挑战:当机器人能够像人类一样思考和行动时,其对社会伦理、法律、安全乃至人机关系的冲击将是深远的。如何确保机器人的行为可控、可解释、符合人类价值观,避免潜在的风险(如就业冲击、数据隐私、算法偏见),将是全球共同面临的治理难题4。AI伦理与治理将不再是锦上添花,而是技术发展的生命线。
- 人机共融的生活图景:长远来看,具身智能最终将从工业、商业场景走向家庭,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1。这不仅意味着家务劳动、养老陪护等领域的智能化,更可能带来人与机器在情感、认知层面的新型交互,挑战我们对“智能”、“生命”甚至“自我”的传统认知,开启人机共融的新纪元。这是一个宏大而充满未知的叙事,其深层意义甚至超越了工业革命。
具身智能正在翻越的,不仅是技术和商业的高山,更是人类对未来文明形态的想象边界。它的发展轨迹将是技术创新、商业模式、社会伦理和地缘政治多方力量博弈的复杂结果。而中国的独特产业优势和国家战略,正使其成为这场全球科技竞赛中最有力的竞争者之一。
引用
-
2万字!67位资深专家、企业高管!第二届中国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 ... ·机器人大讲堂·(2025/4/27)·检索日期2024/5/20 ↩︎ ↩︎ ↩︎ ↩︎ ↩︎ ↩︎ ↩︎ ↩︎ ↩︎ ↩︎ ↩︎ ↩︎
-
具身智能,正在翻越三座大山·深眸财经·高藤(2025/8/5)·检索日期2024/5/20 ↩︎ ↩︎ ↩︎ ↩︎ ↩︎ ↩︎ ↩︎ ↩︎ ↩︎ ↩︎ ↩︎ ↩︎ ↩︎ ↩︎ ↩︎ ↩︎ ↩︎
-
新兴产业两会新观察丨智能“进化”:机器人产业蓄势待发 - 新华网·新华网·(2025/3/9)·检索日期2024/5/20 ↩︎
-
[PDF] 具身智能发展报告 -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2024/8)·检索日期2024/5/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