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之弦:AI如何重塑人际关系与社会凝聚力的未来图景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在AI驱动的算法时代,社交媒体通过放大极端信息和构建“茧房”,系统性地侵蚀着人际信任与社会资本。这种机制不仅改变了个人婚恋观、加剧了两性对立,更在宏观层面瓦解着社群凝聚力,预示着一个亟需深思和干预的社会伦理挑战。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日常,其对社会结构和人类行为的深层影响正逐渐显现。我们曾以为AI将是效率的倍增器、信息的过滤器,然而,一股隐秘而强大的力量——算法——却在悄然间重塑着人际关系,甚至有“挑拨离间”之嫌。从个体的情感抉择到宏大的社会共识,算法的作用远超预期,引发了关于信任、凝聚力乃至人类文明走向的深刻哲学思辨。

算法与情感:机制解析

当前社交媒体的核心在于推荐算法,其设计初衷是优化用户体验、提升平台参与度。然而,为了最大化用户停留时间与互动,这些算法倾向于优先分发能够激发强烈情绪反应的内容。这导致了小概率的极端事件被算法识别为“高价值”信息,从而得到超乎寻常的曝光和传播。1

例如,在婚恋议题上,算法将少数“婚前赠予房产、签订无偿赠予合同”的案例,包装成“受宠帖”或“高阶操作”,通过精准推荐,直接拉高了年轻群体对伴侣的期望值和“测试”标准,参照系从“身边人”直接跃升至“上海滩杭州湾”的“极致”样本。1这种机制的底层逻辑在于:

  • 注意力经济驱动:平台依赖用户注意力变现,而冲突、刺激性内容最能高效捕获并持续锁定注意力。
  • 回音壁效应:用户被算法引导进入“茧房”,只接收到与自身既有观念或情绪倾向相符的信息,导致观点极化,对立情绪不断强化。2
  • 负面偏见放大:人类心理学中的“负面偏见”使人更容易关注和记住负面信息。算法利用这一特性,持续投喂“委屈”、“不公”的素材,放大个体的不满与偏见。

这种技术机制,本质上是在构建一个基于“情绪共振”而非“理性沟通”的信息场,使得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偏离了对现实的客观认知。

关系的裂变:社会资本的侵蚀

算法对人际关系的干预并非仅限于婚恋领域。它系统性地加剧了各类社会关系中的紧张感,从两性冲突到婆媳矛盾,甚至引发了“断亲”、“发疯文学”等现象。其深远影响体现在:

  • 信任的瓦解:当极端案例被当作日常,当“捞女游戏”和“洞性恋有洞就钻”等刻板印象被算法反复强化,群体间的互信基础被削弱。个体对另一方的“不耐烦”与“不忍耐”日益加剧,导致关系更容易出现裂痕且难以修补。1
  • 社会资本的流失:传统社会中,“忍耐和妥协”是族群凝聚与社会资本形成的关键要素。然而,算法推波助澜的“随时翻脸”风气,正在系统性地摧毁这种凝聚氛围。人们变得更加原子化,社会资本涣散,个体“无依无靠”,孤独感加剧。1
  • “比较与绝望”的陷阱:卡特·舍曼在《第二次降临:性与下一代对未来的争夺》中指出社交媒体助长了“比较与绝望”(comparing and despairing)现象。1当用户被动接收到遥远而“完美”的他者生活,如“豪车佳偶”、“厂二代放弃阿里腾讯offer回县继承家业”等故事,自身的满足感和获得感被迅速稀释,从而产生自我否定和普遍的不幸福感。

这种由算法引发的社会性“内卷”和“攀比”,正在从心理层面重构个体的幸福感参照系,直接影响到社会和谐与稳定。当前生育率的暴跌,或许也提供了算法加剧社会原子化、影响个体建立亲密关系信心的有力佐证。1

虚实交错:数字人与信任危机

除了推荐算法,生成式AI带来的虚构能力也进一步加剧了信任危机。AI能够无限生成虚假信息,包括文案、图片和视频,并以不限量的方式供应给受众,强化刻板印象,放大情绪波动。1

更值得深思的是完美数字人/虚拟恋人的兴起。这些由AI根据用户需求精心设计的“完美伴侣”,能够提供“丝滑”的对话体验,却缺乏独立的生命经验和基于具体经历的视角。它们是“高阶的回音壁”,或者说,是用户“自己的影子”。1长期与这类“完美”的AI交互,可能导致人们对真实人类的复杂性、矛盾性、以及不完美产生更强的“不耐烦”和“随时下头”的倾向。这不仅削弱了真实人际交流的深度,也进一步拉大了对真实关系的期望与现实之间的鸿沟,从而影响人们建立和维系现实亲密关系的意愿。

商业逻辑与伦理困境

平台方在追求用户参与度、进而提升广告收益的商业模式下,其算法设计往往将“高情感刺激”和“互动率”置于“社会福祉”之上。这种唯流量是图的商业逻辑,与社会伦理的冲突日益凸显。看似给了用户“直截了当的解法”和“一刀两断的爽感”,却牺牲了关系修复的可能,导致社会资本的持续流失。

从投资逻辑看,算法模型对用户注意力的精准捕捉和情绪的有效操控,为平台带来了巨大的商业价值。然而,这种价值的实现,却伴随着对社会凝聚力的潜在破坏。这提出了一个核心伦理困境:我们是否应该允许技术在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对社会基础结构造成不可逆的负面影响?

走向何方:重塑联结与未来展望

面对算法带来的挑战,技术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的争论仍在持续。但显而易见的是,我们不能坐视算法的“自由”发展对社会造成系统性冲击。未来3-5年,随着AI模型的进一步发展,算法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将更加微妙和深远。

未来的趋势与应对策略可能包括:

  • 算法透明化与问责制:推动平台公开推荐算法的运作机制,建立独立的算法审计机构,对算法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进行评估和问责。这需要跨国界的政策协同和技术标准制定。3
  • 用户数字素养提升:教育公众识别信息茧房、批判性地解读网络信息,理解算法的运作逻辑,从而夺回“注意力自由”。
  • 伦理AI设计:鼓励AI开发者在设计之初就融入社会责任和伦理考量,例如,设计能够促进多样性、减少偏见、鼓励健康互动的算法。
  • 新型社交模式探索:或许我们需要超越当前以“流量”为核心的社交媒体模式,探索或回归更多以“社群信任”和“真实连接”为目标的线上线下结合的社交形态。
  • 监管与法律框架:各国政府需要加速制定针对算法伦理的法律法规,平衡言论自由、平台创新与公众健康之间的关系,避免社会分裂加剧。

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深刻的社会问题。在算法日益成为社会基础设施的今天,如何驾驭这股强大的力量,使其真正服务于人类福祉而非加速社会原子化,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时代命题。

引用


  1. AI时代,算法挑拨离间所有人的关系·周天财经·周天财经 (2025/8/6)·检索日期2025/8/6 ↩︎ ↩︎ ↩︎ ↩︎ ↩︎ ↩︎ ↩︎ ↩︎

  2. 人工智能在招聘、医疗与社交媒体中的应用、伦理挑战及社会...·Forward Pathway (2023/11/27)·检索日期2025/8/6 ↩︎

  3. 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对社会的影响与伦理挑战·Forward Pathway (2023/12/1)·检索日期2025/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