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体祛魅:从概念“性感”到产业“硬仗”,AI重塑生产力边界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AI智能体正迅速从颠覆性概念走向垂直产业的深度渗透,特别是在金融和能源等数据密集型行业展现出巨大潜力。然而,其规模化落地仍面临算力成本、模型可靠性(“幻觉”)和数据治理等多重挑战,预示着技术发展正进入一个需要务实解决实际问题的“硬仗”阶段。

AI智能体的概念曾一度被“颠覆想象”的性感滤镜所笼罩,引发了对通用人工智能(AGI)和全自主系统的无限遐想。然而,时至今日,随着2025年被某些观察者称为“智能体元年”的说法逐渐淡去,甚至有声音指出“元年的高峰已近尾声”1,智能体的发展叙事已然祛魅,其核心注脚正从“概念狂欢”转向“解决实际问题”的务实底色。这种转变不仅标志着技术成熟度的提升,更深层地揭示了AI从实验室走向产业深水区的必然路径。

从“性感概念”到“务实生产力”:智能体进化轨迹的深度审视

智能体的进化轨迹在过去三年间划出了一条陡峭的曲线。2023年之前,智能体大多停留在“代理型工具”阶段,如同“只能机械地给出标准化回应”的客服机器人,难以实现跨场景对话或自主决策1。彼时,其更像是一种增强现有工具效率的辅助手段,而非具备独立思考与行动能力的智能实体。

2024年成为智能体发展的关键转折点。随着大模型技术的深度渗透,智能体获得了“推理-记忆-行动”的基础能力,开始在特定场景中实现半自动化流程。例如,初代的金融智能体已能辅助完成“客户咨询-需求匹配-业务办理”,但核心风控环节仍需人工把关,其可靠性和场景适配性仍待提升。

进入2025年,智能体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气质:它们开始深度渗透产业,并实现规模化落地,其核心特征表现为:

  • 从“通用化”转向“行业专用化”:通用大模型的“知识鸿沟”日益凸显,产业对智能体的“专业性”和“可靠性”提出了远高于通用能力的要求。因此,金融、能源、工业等领域涌现出大量深度定制的智能体。以蚂蚁数科的Agentar全栈企业级智能体平台为例,它通过结合知识工程、评测、安全风控等能力,已联合行业开发了超百种金融智能体应用方案,落地于智能风控、营销、财富管理等核心场景12345
  • 多智能体协同成为主流模式:单一智能体的能力边界有限,难以应对复杂产业场景的多元需求。通过多智能体协同,如金融领域的“营销智能体+风控智能体+合规智能体”联动,可以覆盖业务全链条,实现更全面的价值创造。
  • 从“辅助工具”升级为“生产力引擎”:智能体不再仅仅是简单的“降本增效”工具。例如,一些银行部署的信用风险识别智能体,能将中小客户授信效率提升10倍;数据动态智能体实现“一句话调用全行数据”,推动业务模式从“人找服务”转向“服务找人”1。这标志着智能体正通过数据洞察和流程重构,创造超越传统效率提升的全新价值,成为业务流程的核心驱动力。

金融与能源:高价值场景的理性选择与摩擦

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的产业图谱中,金融和能源领域的智能体应用最为突出,这并非偶然。蚂蚁数科CTO王维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两个行业具有“数字化程度最高、数据密度最大、且对效率提升的需求最迫切”的核心特征1。以金融业为例,日均千万级的交易数据和多层级风控规则,使得传统人工处理的误差率超过3%,而智能体能够将这一数字压缩到0.5%以内,展现出惊人的精度优势。

然而,落地过程并非坦途。尽管潜力巨大,但80%的金融机构仍仅在客服等非核心场景测试智能体,清算、风控等核心环节依然高度依赖人工1。这种谨慎源于一种双重焦虑:既担心错失AI红利,又害怕技术不成熟引发难以预见的风险。核心顾虑在于:

“很多机构之所以焦虑,并非源于排斥AI,而是发愁如何将这项新技术安全、有效地应用到自己的业务场景中,真正解决问题。”1

面对金融场景的复杂性,蚂蚁数科的“3E”策略提供了应对之道:

  • Expertise(专业):不盲从通用大模型路径,而是基于深厚的金融经验构建覆盖全场景的金融任务体系和千亿级专业训练数据集,确保模型“出厂即专家”15
  • Efficiency(效率):通过动态资源分配和“浅调高能”策略,降低企业落地门槛,减少二次微调的数据与算力消耗1
  • Evolution(进化):建立高频敏捷迭代机制,持续吸收金融政策、市场动态,快速修复问题,确保模型知识和合规性与行业变化同步,实现真实业务中的不断进化1

能源领域的突破也印证了场景适配的重要性。中控技术工业AI技术管理总经理王宽心分享,其工业智能体通过“时序大模型+边缘控制”的组合,已实现炼化装置的无人值守,多智能体协同支撑装置自主运行一周以上,这在高温高压的工业环境中是划时代的突破1

三重门槛:规模化落地的技术、数据与生态硬仗

尽管发展势头迅猛,智能体的规模化落地仍需跨越三重硬门槛,每一道都关乎其能否真正成为普惠型生产力。

首先,算力成本居高不下。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郑纬民指出,大模型推理对GPU集群的依赖,导致其算力成本极高。例如,ChatGPT的推理开销每天高达70万美元,DeepSeek V3也需每天8.7万美元1。这种高昂的成本,是金融机构在考量技术投入与商业价值时无法回避的因素。如何平衡技术投入成本与商业价值,成为技术提供方和企业客户共同的难题。蚂蚁数科通过推出全尺寸模型家族,如32B和8B版本的Agentar-Fin-R1,以及基于百灵大模型的MOE架构模型,旨在为客户提供更灵活、更经济的选择,以平衡成本与效果1

其次,模型的“幻觉”问题及其可解释性是尤其令金融机构头疼的顽疾。在信贷审批等高风险场景,智能体偶尔会给出错误信息,而客户往往要求“每个决策,你都要说清理由”。这种对决策过程可解释性的需求,单靠Prompt技术难以满足1。蚂蚁数科联合多家机构推出Finova大模型金融应用评测基准,正是为了通过更严苛的测试倒逼模型可靠性的提升。正如蚂蚁数科AI算法技术部总经理章鹏所言:“客户的需求在倒逼技术进化,从最初的‘你们为什么没有推理模型’,到现在的‘我凭什么相信你的回答’,市场的要求越来越具体,也越来越严苛。”1这不仅是技术挑战,更是技术与人类信任体系之间的深刻对话。

再者,数据层面的挑战同样棘手。制造业数据标准的混乱,如同“一锅粥”,导致70%的精力耗费在数据治理上,严重拖慢了智能体的落地节奏1。高质量、标准化的数据是智能体发挥效能的基石,而当前许多行业的数字化基础仍有待完善。

最后,产业落地层面的信任建立与生态协同难题不容忽视。行业观望情绪浓厚,金融机构在核心业务上仍依赖人工,担忧“技术成熟度不足”和“责任界定模糊”。一旦智能体决策失误导致损失,责任归属难以明确,这涉及深刻的法律和伦理考量。此外,智能体产业链涉及硬件、模型、应用等多环节,单一企业难以覆盖全链条能力,需要多方协同,这导致高昂的协同成本和碎片化的生态1

未来展望:智能体能否重塑产业格局与人类工作流?

展望未来3-5年,智能体的发展将从“能做什么”的探索阶段,彻底转向“该如何解决场景问题”的深耕阶段。中信智库预测,2025年AI大模型将向更强、更高效、更可靠方向发展,呈现推理模型深化、智能体模型爆发的格局1。这种趋势意味着,具备高度行业专业性、能进行复杂推理、并能有效协同的多模态智能体,将成为主流。

智能体的深层价值在于其对生产力范式的重塑。它不再仅仅是简单的自动化工具,而是能够通过数据洞察和流程重构,驱动业务模式的根本性变革,实现“服务找人”的智能主动服务。这无疑将对传统的工作流程、组织架构乃至就业市场带来深远影响。例如,大量重复性、低附加值的认知劳动可能被智能体取代,而对人类而言,更需要关注培养与智能体协同的能力,以及从事那些需要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复杂情感交互的工作。

然而,这种生产力重塑的道路充满“硬仗”。除了上述的技术、数据和生态挑战,更深层次的伦理和社会问题将浮现。智能体决策的公平性、透明度,以及当其行为超出预期时的控制权与责任归属,将成为摆在政策制定者、企业和技术开发者面前的重大课题。正如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长屠光绍所言:“智能体的真正价值,不在于概念多吸引人,而在于能否成为推动产业变革的‘可行生产力’。”1

当行业不再沉迷于概念的“性感”,而是扎扎实实地在“硬仗”中磨砺技术、解决实际痛点,智能体的产业价值才能真正释放。这不仅是一场技术竞赛,更是一次人类如何与智能工具共生、共同塑造未来的哲学性实践。

引用


  1. 狂奔三年,AI智能体祛魅·商业秀·杨肖若 (2025/7/29)·检索日期2025/7/29 ↩︎ ↩︎ ↩︎ ↩︎ ↩︎ ↩︎ ↩︎ ↩︎ ↩︎ ↩︎ ↩︎ ↩︎ ↩︎ ↩︎ ↩︎ ↩︎ ↩︎ ↩︎ ↩︎

  2. 蚂蚁数科发布金融推理大模型,助力金融机构加速落地智能体应用·东方财富 (2025/7/28)·检索日期2025/7/29 ↩︎

  3. 蚂蚁数科首提大模型落地金融业四大路径,将推出超百个深度智能体 ...·新浪财经 (2025/6/20)·检索日期2025/7/29 ↩︎

  4. 蚂蚁数科发布金融推理大模型,金融智能体“长跑”提速| 最前线-36氪·36氪 (2025/7/28)·检索日期2025/7/29 ↩︎

  5. 从通用模型向金融专业模型演进蚂蚁数科CEO赵闻飙·每日经济新闻 (2025/7/29)·检索日期2025/7/2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