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2025年7月,中国AI大模型产业在WAIC盛会的驱动下,迎来“具身智能”与“多智能体系统”两大核心趋势的爆发性增长,标志着AI正从虚拟走向物理世界,实现复杂任务的协同化。同时,头部厂商的密集开源浪潮加速了国产大模型生态的“根系”生长,预示着AI技术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各行各业,重塑未来生产力与社会形态。
2025年7月,伴随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的空前盛况,中国AI大模型领域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深刻变革。本月的数据显示,AI的发展轨迹已不再局限于屏幕内的对话与内容生成,而是以更具象、更协作的方式,加速向物理世界迈进。具身智能的异军突起、多智能体系统的群体智能涌现,以及头部厂商争相开源的生态策略,共同构筑了一幅从技术突破到商业落地、再到产业生态重塑的宏大图景。123
具身智能:从“屏幕到现实”的下一站
WAIC 2025的“爆火”将“屏幕到现实”的趋势推向了风口浪尖,具身智能(Embodied AI)无疑成为本轮AI浪潮中最具想象力的亮点。这不仅是AI技术从虚拟空间向物理世界延伸的关键一步,更被视为通往通用人工智能(AGI)的潜在路径。
其崛起并非偶然,而是技术与产业协同的必然结果:
- 技术成熟度叠加: 大模型在语义理解、推理规划等方面的能力已达到临界点,为具身智能提供了强大的“大脑”。例如,让机器人理解“把桌子上的红色水杯递给我”并完成复杂动作,已从理论变为现实。1
- 硬件与算力支撑: 硬件成本的相对稳定、算力(如华为昇腾384超节点提供300 PFLOPS算力1)和传感技术的日益成熟,为“机器人+大模型”的组合提供了坚实的物理基础。
- 范式革新: 具身智能的控制逻辑正从传统的规则编程、强化学习,演进为由大模型驱动的“语言+感知”的类人决策模式,大幅提升了机器人的泛化能力和适应性。
众多新锐公司如宇树、云深处、优必选、银河通用等正成为核心玩家。科技巨头也加速布局:字节跳动发布通用机器人操作大模型GR-3和配套的ByteMini机器人,旨在推动家庭服务机器人向“泛化任务处理”转型;商汤发布具身智能平台「悟能」,联合宇树科技等赋能工业巡检和家庭服务;百度智能云聚焦“具身大脑”和“运控小脑”,全面适配主流开源具身VLA模型。阿里巴巴更是发布了首个自研AI智能眼镜——“哇哦Quark Glasses”,将大模型能力融入可穿戴终端,打通线上线下生态。这些进展表明,AI正从“思考”走向“行动”,其商业化潜力将横跨智能家居、工业自动化、服务机器人等多个万亿级市场,深刻改变人类与物理世界的互动方式。
多智能体系统:从“单打独斗”到“蜂群协作”
当单一AI模型在处理复杂、多步骤任务时暴露出局限性,多智能体系统(Multi-Agent System, MAS)的出现提供了更接近现实世界运行逻辑的解决方案。这一趋势的核心在于,不再依赖一个“万能模型”,而是构建一个由多个具备特定技能的Agent组成的“团队”,通过分工协作、相互配合来完成复杂的任务链。
- 效率与复杂性应对: 多智能体能够将复杂任务拆解为可管理的子任务,并行处理,显著提升效率。例如,360将纳米AI升级为“多智能体蜂群”,宣称能将“一句话生成大片”的耗时从数小时缩短至20分钟。1
- 现实世界模拟: 这种模式更符合人类社会中协作解决问题的逻辑,使得AI系统能更好地适应真实世界中多样化、动态变化的复杂场景。
- 巨头实践: 除了360,百度即将在文库中上线的GenFlow 2.0,主打“一个入口,N种模式”,通过智能体组合实现从写作到方案的全流程自动化。Manus的“Wide Research”将多智能体并行协作引入大规模科研分析,可调度上百个通用AI Agent。深元科技的Master Agent则侧重于智能体调度和资源分配的中枢功能,旨在分钟级生成行业级Agent集群。
- 投资热点: MiniMax作为国内领先的通用人工智能公司,其首款全栈通用智能体——MiniMax Agent的亮相,展示了其在任务规划、子任务拆解及多线程执行方面的能力,并在近期完成近3亿美元融资,估值超40亿美元,吸引了上海国资等多元资本的青睐,预示着多智能体平台正成为资本追逐的新高地。1
未来,单一模型“打天下”的局面将逐渐被“多Agent协作平台”所取代。这不仅是技术架构的演进,更是AI从工具向“虚拟协作伙伴”乃至“数字劳动力”角色转变的关键一步,将对企业组织形式、任务流管理带来深远影响,催生全新的商业协作模式。
国产大模型生态:开源竞赛与“根系”初现
2025年7月,中国大模型行业在开源策略上“卷出了新高度”。头部厂商纷纷宣布模型更新并同步开源,形成了“你追我赶”的活跃景象。
- 技术普惠与加速创新: 阿里接连开源Qwen3系列、编程模型Qwen3-Coder及多模态推理模型HumanOmniV2;月之暗面开源Kimi K2模型,智谱发布GLM-4.5并迅速登顶Hugging Face榜单;阶跃星辰开源Step3全尺寸多模态模型;腾讯开源四款小尺寸混元模型;昆仑万维开源多模态模型Skywork UniPic。这些开源举措极大地降低了技术门槛,促进了AI技术的快速传播和创新,开发者可以基于这些高质量模型进行二次开发,加速应用落地。1
- 构建核心生态: 厂商们在开源内容的完整度、使用门槛、社区运营上持续加码,表明开源不再是简单的代码共享,而是构建围绕自身核心技术的生态系统。智谱AI的“应用空间”平台联动Z基金启动Agent开拓者数亿元专项扶持计划,旨在激活行业AI能力。这种趋势正促使中国AI形成具有自主性和影响力的“国产模型生态”,成为全球AI技术创新版图的重要一极。
- 市场策略与竞争: 开源也成为了一种差异化竞争策略。例如,月之暗面和智谱通过MoE架构降低推理成本,并提供极具竞争力的API调用价格,意图通过低成本和高性能吸引开发者。这种“以开源促闭源,以生态赢市场”的打法,将加速AI技术的普及和商业化进程。
可以预见,随着更多高质量国产大模型的开源,以及配套工具和社区的完善,中国AI产业的“根系”将更加稳固和繁茂,孵化出大量基于国产大模型的创新应用,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全球AI格局中的话语权。
展望未来:AI的“超进化”与人类文明的重塑
WAIC 2025的成果表明,中国AI正从实验室走向产业深处,开启了“超进化”的新阶段。2 未来3-5年,我们预计将看到以下几个关键趋势:
- 具身智能的普及: 随着算法、硬件和成本的优化,人形机器人、智能眼镜、家庭服务机器人等具身智能终端将逐步进入寻常百姓家和工业场景,成为日常生活和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将带来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并对人机协作模式提出新的挑战。
- 多智能体协作成为主流: 复杂任务的自动化将更多地依赖于多智能体系统,企业级的AI应用将从单点工具向智能体集群解决方案演进,这要求更强大的任务调度、资源管理和安全保障能力。
- 国产开源生态的全球影响力: 中国的开源大模型不仅将赋能国内千行百业,更将通过国际合作和技术输出,成为全球AI开源社区的重要贡献者,提供“第二种选择”甚至“第三种选择”,打破西方主导的格局。
- AI与行业应用的深度融合: 科大讯飞在医疗、金融、政法等垂直领域的规模化应用,以及华为在智能制造、AI基础设施的布局,预示着“AI+行业”的融合将更为深入,定制化、专业化的行业大模型和智能体将成为主流。
- 计算基础设施的升级与需求爆发: 大模型和具身智能对算力的需求是天文数字。华为昇腾超节点的发布,以及百度百舸GPU云平台的全面适配,都表明算力基础设施的竞争将日益激烈,而其普惠化将是AI规模化应用的关键。同时,高性能数据存储和AI-Ready数据基础设施的重要性也将日益凸显。
然而,伴随AI的“超进化”,潜在的风险和伦理挑战也日益浮现。具身智能的自主决策能力、多智能体协作中的责任归属、以及大模型在数据隐私、算法偏见方面的考量,都将是需要持续关注和深思的议题。人工智能的未来,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对人类社会、经济、伦理乃至哲学观念的深层考验与重塑。 正如Wired所强调的哲学思辨,我们需要在技术狂飙突进的同时,保持批判性思维,确保AI的发展符合人类的福祉和长远利益。
当大模型在垂直领域找到可靠落地路径,当具身智能在实体场景创造服务价值,当开源标准构建起协同创新网络,人工智能将真正从实验室走向产业深处,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
这场算法到实体的演进,以及从单点智能到群体智能的跃迁,正在用另一种方式定义通往AGI的路径,并深刻影响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国AI产业正以其独特的创新活力和务实精神,成为这一历史性变革中的重要推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