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商业化:全球“接口”范式崛起,中国“入口”思维承压的深层博弈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美国AI产业凭借“接口”思维和蓬勃的创业生态,正加速实现万亿级商业化变现,形成与巨额资本投入相匹配的商业闭环。相比之下,国内AI受困于“入口”路径依赖和流量变现模式,面临商业化困境和人才外溢风险,亟需转向以“连接”和“结果”为导向的新范式。

当前产业格局分析:全球AI商业化分化加速

全球AI产业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商业化浪潮,然而,这场浪潮在全球不同区域呈现出显著的分化态势。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市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将技术突破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入,并吸引着巨额资本投入,形成强大的商业飞轮。

头部基础模型厂商的营收曲线令人瞠目。OpenAI的年化收入(ARR)预计在今年底将达到200亿美元,增长率接近300%;Anthropic的增长更为迅猛,预计年底ARR将突破90亿美元,同比暴增800% 1。这意味着,到今年年底,OpenAI和Anthropic的合计ARR将达到惊人的290亿美元,投行甚至预测到2026年底这一数字可能攀升至600-1000亿美元,在短短三年内几乎重塑了一个AWS量级的营收体量 1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商业爆发并非仅限于基础模型层,而是全面渗透到应用端。美国市场涌现出大量AI原生初创公司,无论是在面向消费者(C端)还是企业(B端)市场,都跑出了陡峭的收入曲线。例如,AI编程工具Cursor的ARR已达5亿美元,Lovable在8个月内做到1亿美元ARR;AI伴侣应用Tolan和AI视频编辑工具OpusClip也分别达到1200万美元和2000万美元ARR。在B端市场,Glean(搜索)、Mercor(招聘)、Harvey(法律)、Abridge(医疗)等公司在成立不久便迅速实现高估值和数千万甚至上亿美元的ARR 1。这种“小厂跑赢大厂”的现象,成为了硅谷的共识,预示着一个以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创业黄金时代。

与此相伴的,是巨头们对AI基础设施的“豪赌”式投入。Meta、微软、谷歌、亚马逊这四大科技巨头预计今年在AI相关的资本支出将高达4000亿美元,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了欧盟2023年一整年的国防开支 1。这些投资主要流向GPU、数据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为AI的商业化爆发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底座 2

反观国内AI产业,尽管在技术层面持续追赶并取得突破(如大模型能力),但在商业化层面却显得步履维艰。根据华龙证券的数据,2024年国内计算机行业AI应用板块总营收仅为768亿元,同比增长6.4%,归母净利润更是只有35亿元,增幅仅2.7% 1。即便到2025年第一季度,净利润更是滑落至不足0.3亿元,几乎原地踏步。这种增长停滞与美国同类公司(如Salesforce、Adobe等)高达12.1%的营收增长和15.8%的平均经营利润率形成鲜明对比 1

更严峻的是,国内AI产品普遍面临“有流量、无收入”的困境。QuestMobile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国内AI原生App的月活用户数已达2.7亿,甚至超过ChatGPT的1.8亿,但真正实现规模化变现的产品寥寥无几 1。即便是表现突出的可灵AI,其70%以上的营收也来自海外市场。这不仅在C端重演,B端市场同样难以突围,面临小企业预算有限、大企业需求定制化、利润被反复压缩的普遍难题 1

在商业化路径受阻的背景下,国内AI创新出现了加速“外溢”的趋势。Manus、Heygen、Lovart等一批原本诞生于中国的AI公司,纷纷选择将总部迁往新加坡、美国,或直接在海外成立公司。这种外迁的深层原因,不仅是为了更接近海外市场,更在于国内难以跑通的商业路径正在压低资本开支的回报预期,从而削弱了吸引和留住顶尖人才和资本的能力 1

变革驱动力解读:“接口”与“入口”的范式之争

中美AI商业化路径的显著分野,并非偶然,而是深植于两国互联网时代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追溯到2011年Marc Andreessen提出“软件正在吞噬世界”的著名预言 1,中美互联网自此走向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 美国:“接口”范式驱动的SaaS崛起。在美国,软件接力消费级应用浪潮,推动企业级SaaS创业全面爆发。风险投资大量涌入SaaS行业,驱动了基于标准API和模块化服务的“接口”经济。企业通过调用不同服务接口,构建灵活的业务流程,这本质上是一种以“能力连接”为核心的商业逻辑。
  • 中国:“入口”范式主导的消费互联网繁荣。在中国,改变时代的是消费互联网,通过构建超级App和流量入口,形成庞大的闭环生态。从信息流到电商,成功案例的背后,无一不是对用户流量和路径的强力掌控,是一种典型的“流量驱动”和“路径经济”模式 1

AI的本质属性,正在颠覆这种“入口”逻辑。AI不是一个简单的App,它是一种“打散路径、压缩流程”的基础能力 1。在AI的世界里,用户不再需要从一个特定的App或平台出发,而是可以_从问题出发、从意图出发,直接奔向结果_。例如,AI Agent可以跨越多个应用,直接完成任务。这种从“路径经济”向“结果经济”的范式转变,使得控制用户路径的价值被不断压缩,甚至贬值。

这就解释了美国AI商业化跑得更快的原因:SaaS公司原本就以“接口”思维运作,AI只不过是新的能力插件,能够天然地嵌入并增强现有产品与服务。这种商业模式与AI“被调用”和“赋能”的特性高度契合,从而能够快速找到规模化变现的路径。

而在中国,过度依赖“流量闭环”的打法,使得AI很难快速嵌入已有的产品与组织流程。大厂虽然拥有流量和用户,但其产品往往作为云计算销售的敲门砖,本质上仍未走出消费互联网“烧钱换规模、免费堆用户、流量变现补血”的“入口”思维 1。这导致了有技术、无场景,有用户、无收入的尴尬局面,甚至迫使一些AI创新产品向海外寻求更适配的商业土壤。问题的根源,不在于技术落后,而在于_路径僵化_,仍在用“入口思维”去拥抱一个“接口世界”的挑战 1

未来竞争态势预测:重构商业逻辑,走向“连接”与“结果”

当前中美AI产业在商业化上的分化,无疑给中国带来了结构性挑战。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加剧了芯片等关键资源的获取难度,而商业化路径的迟滞则直接影响了资本的回报率。一旦投资回报率持续走低,中国在AI赛道上的长期竞争力将面临严峻考验。

然而,尽管存在挑战,国内AI产业的前景并非一片悲观。技术浪潮的落地方式,从来不只有一种标准答案。过去十年,中国在零售、电商、短视频等领域的产业跃迁,都走出了与美国不同的道路,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AI也一样,它未必会颠覆中国“大厂主导”的产业结构,但它一定会倒逼所有市场参与者,从传统的“控制入口”转向更加开放和协作的“连接接口”模式。

这意味着:

  • 从争夺流量的起点,转向成为生态的通路:不再执着于垄断用户流量的初始入口,而是积极构建API、SDK等形式的“接口”,将自身能力开放给更多应用和场景。
  • 从封闭用户的路径,转向放大自身被调用的能力:鼓励更多开发者和企业通过接口调用AI能力,而非强迫用户进入特定App或生态闭环。这需要更灵活的定价模式和更标准化的服务接口。
  • 从“产品中心”到“服务中心”:将AI视为一种可被集成的服务能力,而非仅仅是独立的应用产品。这需要企业具备更强的服务意识和解决方案能力。

这种范式转变,是AI产业实现规模化、可复制商业模式的关键分水岭。对于中国AI企业而言,这意味着需要:

  • 重新审视商业模式:跳出流量和广告变现的舒适区,探索更多基于价值付费、能力订阅的商业模式。
  • 拥抱开放生态:积极参与和构建开源社区,通过标准化接口与更多合作伙伴形成协同效应。
  • 深耕垂直场景:在法律、医疗、金融等具体行业寻找AI的深度应用场景,提供定制化、高价值的解决方案。

未来的AI竞争,将不仅仅是技术实力的比拼,更是商业逻辑与产业范式的深度博弈。能否有效应对“入口”思维的路径依赖,拥抱“接口”世界带来的机遇,将决定中国AI产业能否在全球竞争中重塑优势,实现真正的商业化腾飞。


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