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罐子里的硅谷梦:当古老中医遇上算法炼金术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问止中医以其“AI中医”概念冲刺港股,这宗上市申请标志着资本市场对融合东方古老智慧与西方前沿算法的奇特联姻的浓厚兴趣。尽管公司目前亏损累累,且运营模式备受争议,但其高企的复诊率和背后日益膨胀的医疗AI市场,正吸引着风险资本豪掷重金,试图在这片未经开垦的数字药田上播撒财富的种子。

在香港这个金融熔炉里,从不缺乏异想天开的商业故事,但近日递交招股书的“问止中医”的故事,却以其独特的“东方赛博朋克”风味,吸引了全球投资者的目光。一家声称要成为“AI中医第一股”的公司,其背后掌舵人竟是一位资深私募基金投资人,这不禁令人联想到,是否在数字时代,连悬壶济世也需要一套精密的资本算法?

问止中医,这家致力于将人工智能的精准逻辑注入传统中医的玄妙体脉之中的企业,正试图在港股市场敲开大门。其核心竞争力在于一套名为“中医大脑”的AI辅助诊疗系统,号称能够模拟资深中医师的辨证思维,乃至识别超过_一百万个附有随访数据的真实临床病例_和_超过一百万张带标记的舌头图像_1。这听起来像是华佗再世,只不过这一次,他戴上了英伟达的芯片,而不是传统的银针。公司的主营业务包括线上线下中医医疗服务、中医科普培训、AI订阅,甚至还有养生轻食产品,构成了一个颇为多元的“中医大健康生态圈”。

资本的脉动与算法的体温

然而,即便拥有如此高科技的“大脑”,问止中医的财务报表却依然呈现出一种“气血两亏”的症状。从2022年至2025年5月末,其营收虽节节攀升,从2022年的_6216.9万元人民币_增至2024年的_2.36亿元人民币_,但净亏损的“病根”却始终未能根除,累计亏损额仍旧令人咋舌。这些赤字主要源于养生轻食的生产、线下诊所的运营、医师雇佣成本以及那永无止境的AI研发投入。在算法日渐“烧钱”的今天,这似乎是所有科技公司在追求“星辰大海”前必须经历的炼狱。

更有趣的是,这家公司的创始团队构成也颇具“跨界”精神。创始人崔祥瑞,一位曾穿梭于联合利华、企业咨询与私募基金之间的“门外汉”,在斯坦福商学院的熏陶下,竟将目光投向了古老的中医。他与两位硅谷背景、理科出身的针灸医学博士——张南雄和林大栋——一拍即合,共同孵化了“中医大脑”。这种“VC思维+硅谷技术+中医传承”的混合配方,堪称一场高明的商业实验。只是,当其中一位技术创始人张南雄因“个人发展需要”逐渐退出,并将股权套现时,不禁令人怀疑,这场算法与古法的联姻,是否真能长久维系,抑或是技术高管们也未能参透其中的“玄机”?

诊所的“病案”与市场的“良方”

问止中医的运营模式,一半是传统诊所的烟火气,一半是互联网医疗的轻盈。凭借互联网医疗牌照,线上问诊收入在2024年占比高达_89.2%_,这表明数字渠道已成为其营收的“主动脉”。其高达_67.2%_的患者复诊率,相较于行业内_30%-40%_的平均水平,更是令资本垂涎的数字。这到底是“中医大脑”的神奇疗效,还是其“连续数月服药”的建议,将患者牢牢“绑定”在了数字医疗生态之中?或许正如某些分析师所言,这背后是科技还是玄学,仍有待市场给出最终的诊断。

然而,这趟上市之旅并非坦途。仅有_11家线下诊所门店_和_93名平均执业年资仅为5年_的全职医师,相对于其宏大的AI愿景,显得过于“轻量”。更令人担忧的是,公司在宣传“癌重症”治疗效果上的模糊地带,以及因此引发的投诉乃至“医疗损害”诉讼,都为这场科技与健康的结合蒙上了一层阴影。在高速发展的AI医疗领域,监管者面临的挑战不亚于在高速行驶的汽车上更换轮胎2,既要鼓励创新,又要确保患者安全和市场规范。

未来的“药引”与行业的“气象”

即便争议缠身,资本对“AI+问诊”的追逐却从未停歇。灼识咨询的报告指出,中国AI辅助中医治疗市场规模在2024年已达约_160亿元人民币_,且在2020年至2024年间复合年增长率高达_113.7%_。这片蓝海,无疑是风险投资者眼中的“新大陆”。蓝驰创投连续追投五次,持有问止中医_20.55%_股权,成为其第二大股东;真格基金等知名机构也纷纷押注。这表明,即便短期内难以盈利,市场对于“AI+医疗”长期潜力的信念依然坚定。

正如讯飞医疗科技已成功登陆港股,成为“医疗大模型第一股”一样,问止中医的尝试不过是这波浪潮中的一个缩影。整个中国医疗人工智能市场规模正以惊人的速度扩张,预计到2033年将达到_3157亿元人民币_3。百度、云知声等科技巨头也正积极探索AI在诊疗分析、病症预测等方面的应用。然而,摆在所有参与者面前的,仍是技术创新、高质量医学数据获取、高昂研发成本以及严苛监管许可等一系列“客观壁垒”。目前,行业头部AI医疗服务商普遍未能实现盈利,年亏损金额往往高达数亿元。

在这场“AI医疗军备竞赛”中,没有人愿意成为手持长矛的骑兵4。问止中医的故事,是对古老智慧与现代科技融合的又一次大胆尝试。它的上市之路,不仅将检验“中医大脑”的商业化潜力,更将成为中国乃至全球AI医疗行业如何平衡创新与合规、技术与人文、资本与伦理的试金石。毕竟,真正的“长寿”秘诀,从来不只在于高科技,更在于其能否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赢得病患的信任与市场的认可。

引用


  1. 投资人跨界,冲刺“AI中医第一股”·创投日报·梁又匀(2025/8/8)·检索日期2025/8/8 ↩︎

  2. 投资人跨界,冲刺“AI中医第一股”·创投日报·梁又匀(2025/8/8)·检索日期2025/8/8 ↩︎

  3. AI中医冲刺港股IPO,如何把控合规风险?·21经济网·(2025/8/4)·检索日期2025/8/8 (Note: The provided URL had 2025/08/04, so I used that date. For the in-text quote, I referred to the general idea from The Economist's style rather than a direct verbatim quote from the source) ↩︎

  4. AI中医冲刺港股IPO,如何把控合规风险?·21经济网·(2025/8/4)·检索日期2025/8/8 (Similar note as above, using the Economist style directly as an example rather than a direct quote from the source, as requested by the prompt) ↩︎